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xué)習(xí)啦 > 論文大全 > 學(xué)科論文 > 近代史論文 > 歷史學(xué)畢業(yè)論文:張騫西使新說

歷史學(xué)畢業(yè)論文:張騫西使新說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歷史學(xué)畢業(yè)論文:張騫西使新說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lián)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zhàn)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zhǔn)備的歷史學(xué)畢業(yè)論文范文:張騫西使新說。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張騫西使新說全文如下:

  一

  張騫首次西使,旨在為漢聯(lián)結(jié)月氏、夾擊匈奴?!妒酚?middot;大宛列傳》記其出使背景曰:

  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今案:月氏原來是一個強(qiáng)大的遊牧部族,其統(tǒng)治中心東起今祁連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爾泰山東端,且一度伸張其勢力至河套內(nèi)外。公元前三世紀(jì)末,匈奴興起於蒙古高原,遏阻了月氏東進(jìn)的勢頭。約前177/176年,匈奴大舉西進(jìn),將月氏逐出上述故地,大部分月氏人西遷至於伊犁河、楚河流域,趕走原居該地的塞人,停留下來。史稱這部份西遷的月氏人為“大月氏”。[1]傳文所謂“匈奴破月氏王”,結(jié)合同傳關(guān)於“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的記載,可知破月氏王者為老上單于(前174-161年)。這就是說,西遷伊犁河、楚河的大月氏有一次遭到匈奴的沉重打擊,其王被殺,但匈奴這次打擊,並沒有使大月氏放棄伊犁河、楚河流域。傳文所謂“月氏遁逃”,不過是“敗北”的意思。很可能老上在位時大月氏為收復(fù)失地,曾一度東進(jìn),因被擊敗而西向退卻。果然老上時月氏已逃離伊犁河、楚河流域,張騫於武帝建元年間(前140-135年)往使便沒有現(xiàn)實意義。要之,張騫首次西使的對象是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

  二

  《史記·大宛列傳》接著說:“騫以郎應(yīng)募,使月氏,與堂邑父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經(jīng)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馀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今案:匈奴將月氏逐出該地後,不僅控制了祁連山以北,直至天山、阿爾泰山東端的大片土地,且進(jìn)而控制了包括準(zhǔn)噶爾盆地在內(nèi)的阿爾泰山南麓,以及原來可能役屬月氏的塔里木盆地綠洲諸國。[2]因此張騫一行出隴西,往赴大月氏所在的伊犁河、楚河流域,勢必穿越匈奴控制的地區(qū),終於被匈奴拘留。單于所謂“月氏在吾北”,也表明當(dāng)時大月氏確實尚在伊犁河、楚河流域。

  三

  《史記·大宛列傳》又載:“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xiāng)月氏,西走數(shù)十日至大宛”。今案:大宛位於今費爾干納盆地。[3]張騫自匈奴得脫後,究竟取何道抵達(dá)大宛,因史無明文,歷來眾說紛紜,但主要有以下三說:

  一說張騫乃經(jīng)由“西域南道”,亦即沿昆侖山北麓西行抵大宛的。其理由在於主要根據(jù)張騫西使歸國後報告寫成的《史記·大宛列傳》前半部中提到的塔里木盆地諸國多位於南道。[4]

  二說張騫乃經(jīng)由“西域北道”,亦即沿天山南麓西行抵達(dá)疏勒後,越過蔥嶺抵達(dá)大宛的。蓋《史記·大宛列傳》前半部提到的南北道諸國有姑師、樓蘭、扜?和于闐四國,其中姑師即車師無疑是北道之國。既然張騫返途取南道,則去路應(yīng)為北道,否則難以說明為何提到姑師。[5]

  三說張騫乃經(jīng)由天山北路,亦即自漠北取道準(zhǔn)噶爾盆地、伊塞克湖南岸、納倫河谷到達(dá)大宛的。蓋匈奴控制西域後置僮仆都尉於北道,張騫未必敢取北道?!妒酚?middot;大宛列傳》且稱姑師“臨鹽澤”,知張騫並未經(jīng)過姑師,有關(guān)情況因傳文致誤;傳文沒有提到龜茲、疏勒亦可為證。同傳所載西域事情獨詳於烏孫,足見張騫所由為天山北路。[6]

  今案:三說均有未安。

  1 《史記·大宛列傳》稱張騫離開大月氏後,“並南山,欲從羌中歸”。這不僅表明他歸途取南道,而且表明他吸取了去途被匈奴拘留的教訓(xùn)。者正從反面證明張騫去途所取並非南道。

  2 《史記·大宛列傳》提到姑師,主北道說者以此為證。其實張騫西使之時,姑師不在北道,而在羅布泊西北,確實“臨鹽澤”。[7]因此不能由於傳文前半部提到姑師而斷張騫去途取北道。傳文沒有提及龜茲、疏勒等北道諸國,也令人難以首肯張騫赴大宛乃取北道。

  3 如果張騫抵大宛乃經(jīng)由天山北路,則勢必經(jīng)由當(dāng)時已佔領(lǐng)伊犁河、楚河流域的烏孫。但是《史記·大宛列傳》的記載表明張騫首次西使並未親臨烏孫。張騫這次西使歸國後,有關(guān)烏孫的報告十分簡單,與並未親臨的奄蔡等國相仿佛,正說明了這一點。至於傳文所載烏孫昆莫烏哺狼乳等等傳說,皆張騫在匈奴中所聞,並非親臨其地獲悉。說者因匈奴在北道置有僮仆都尉、因而斷張騫未敢冒險走北道;殊不知張騫為漢使月氏,月氏新敗於受匈奴支持的烏孫(詳下節(jié)),又何敢取道於烏孫境內(nèi)?張騫既未假途烏孫,祇能認(rèn)為以上第三說也難以成立。

  4 以上三說既不能成立,張騫西抵大宛最可能的途徑便應(yīng)該是取道巴爾喀什湖北岸,沿楚河南下,穿越吉爾吉斯山脈,復(fù)順納倫河進(jìn)入費爾干納盆地。[8]又,張騫出隴西後被匈奴拘捕,地點雖然不明,但被捕後“傳詣單于”,則很可能是被押送到漠北的單于庭。這也就是說,張騫“西走”大宛可能是從漠北出發(fā)的??紤]到《史記·大宛列傳》“居匈奴中”一句,《漢書·張騫傳》作“居匈奴西”,則張騫更可能是從阿爾泰山南麓西走的。

  四

  《史記·大宛列傳》又載:“[大宛]遣騫,為發(fā)導(dǎo)繹,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yuǎn)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lǐng)”。[9]今案:此處所謂“大月氏”,已不再位於伊犁河、楚河流域。蓋前130年,在匈奴支持下,烏孫遠(yuǎn)征大月氏、戰(zhàn)而勝之。大月氏被迫放棄伊犁河、楚河流域,再次西遷,經(jīng)費爾干納,來到阿姆河流域,征服了主要位於河南的大夏國。張騫到達(dá)時,大月氏設(shè)王庭於河北,控制著跨有阿姆河兩岸的原大夏國領(lǐng)土。[10]張騫很可能是在逃離匈奴後獲悉大月氏再次西遷的消息的,因而他不去伊犁河流域,而徑自巴爾喀什湖北岸南下費爾干納。而所抵“康居”,應(yīng)為康居屬土,即位於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索格底亞那。蓋康居本土在錫爾河北岸,張騫自大宛往赴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王庭,並無必要繞道錫爾河北岸,而索格底亞那則是必由之途。[11]至於傳文所謂張騫“自月氏至大夏”,應(yīng)指從大月氏王庭至原大夏國都城即阿姆南岸的藍(lán)市城,或許是為了會晤當(dāng)時正在河南的大月氏王。張騫此行終於“不能得月氏要領(lǐng)”,原因固如傳文所述,但究其根本,大月氏此時遠(yuǎn)在阿姆河流域,與漢夾擊匈奴,事實上已無可能,不能得要領(lǐng),可以說勢在必然。

  五

  《史記·大宛列傳》又載:“[張騫]留歲馀,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fù)為匈奴所得。留歲馀,單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nèi)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初,騫行時百馀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今案:此處所謂“南山”,指西域南山,即今喀喇昆侖、昆侖、阿爾金山。而張騫歸途很可能沿南道,經(jīng)于闐、扜?後,抵達(dá)位於羅布泊西南之樓蘭,復(fù)北上至泊西北之姑師。《史記·大宛列傳》前半部留下了這四國的記錄,表明張騫很可能是經(jīng)過姑師之後再次被匈奴拘捕的。張騫“並南山”應(yīng)是事實,但結(jié)合同傳“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的記述來看,卻未必果真穿越羌人地區(qū)。“欲從羌中歸”不過是他的打算,很可能他在知道“羌人惡之”後,便採取了“少北”的路線,結(jié)果又為匈奴所得。[12]又,張騫再次被拘留後,很可能同前次一樣,被“傳詣單于”,並被押送至原流放地(因而得會其胡妻,終於相偕歸漢),直至軍臣單于(前161-126年)死後,纔乘亂得脫。

  張騫之歸年,《資治通鑒·漢紀(jì)》繫於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軍臣單于即死於是年。由元朔三年上溯十三年,則張騫動身於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13]據(jù)此推算,建元二年至元光六年(“十馀歲”)為首次被匈奴拘留時期。元光六年(前129年)自匈奴中得脫,抵達(dá)大月氏。元光六年至元朔元年(“歲馀”)為滯留大月氏時期。元朔元年(前128年)末踏上歸途。元朔二年初至三年(“歲馀”)為再次被匈奴拘留時期。元朔三年歸漢。[14]應(yīng)該指出的是,張騫滯留大月氏期間,發(fā)生了塞人入侵安息事件,這很可能是大月氏第二次西遷引起的連瑣反應(yīng)。這一事件最終導(dǎo)致了《漢書·西域傳》所見“烏弋山離國”的成立。[15]張騫的報告對塞人入侵事件並未涉及,也許是直至他踏上歸途,消息尚未傳至大月氏的緣故。

  六

  張騫第二次西使,旨在為漢聯(lián)結(jié)烏孫,夾擊匈奴。結(jié)合《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和《漢書·西域傳》等有關(guān)記載可以考知,烏孫本來遊牧於哈密一帶,很可能一度役屬月氏;前177/176年,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jìn)攻月氏;月氏放棄故地西遷;很可能就在這個時候,潰敗的月氏人衝擊烏孫的牧地,殺死了烏孫昆莫難兜靡,時難兜靡之子獵驕靡新生,其馀眾因持此遺孤投奔匈奴。獵驕靡長成後,軍臣單于令率其族人守衛(wèi)匈奴西界。前130年,獵驕靡在匈奴支持下,遠(yuǎn)征伊犁河、楚河流域。軍臣單于死後,獵驕靡不復(fù)“朝事”匈奴。[16]因此,張騫第二次西使,就其目的地而言,和第一次並無二致,也是伊犁河、楚河流域。

  張騫使烏孫的目的,具體地說是“招以東居故地”,“以斷匈奴右臂”。如前所述,烏孫故地在今哈密一帶。其時因渾邪王降漢,這一帶“地空無人”。其地若為漢之盟國控制,對於隔絕匈奴與西域的聯(lián)繫確實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不妨推測,張騫於建元中出使時,也有招誘大月氏東居故地的計劃。

  此外,《史記·大宛列傳》載,張騫建議武帝聯(lián)結(jié)烏孫時稱:“既聯(lián)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則使烏孫尚有開+東西道的用意在內(nèi)。蓋據(jù)同傳:“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yuǎn)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梢娭辽僭趶堯q使烏孫之前,烏孫作為匈奴的屬國,事實上妨礙著漢與西域諸國的交往。

  七

  據(jù)《史記·大宛列傳》,張騫使烏孫時,武帝“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shù),齎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多持節(jié)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國”??芍^盛況空前。但是,張騫抵烏孫致賜諭指後,由於烏孫“國分,王老,而遠(yuǎn)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專制”,又一次“不得其要領(lǐng)”而歸。“烏孫發(fā)導(dǎo)譯送騫還,騫與烏孫遣使數(shù)十人、馬數(shù)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此舉意義重大。“蓋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梢哉f這是烏孫走上與漢結(jié)盟道路的開始。而烏孫的向背,對於西漢最終戰(zhàn)勝匈奴至關(guān)緊要。[17]張騫使烏孫雖不得要領(lǐng),卻收效於日後,篳路藍(lán)縷之功,誠不可歿。

  《史記·大宛列傳》又載,“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及諸旁國”。今案:副使所使諸國大致就是張騫首次西使親臨和傳聞諸國。其中,于窴、扜?應(yīng)該是張騫首次西使途徑的南道國家,而所謂“大夏”,或即役屬大月氏的若干原大夏國“小長”。

  值得注意的是,上列諸國中沒有樓蘭和姑師,而如前述,這兩國也是張騫首次西使取南道歸國時經(jīng)過的。它們之所以沒有被提到,與其說是傳文的省略或遺漏,不如認(rèn)為張騫使烏孫時曾經(jīng)過這兩國。既然正使親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另遣副使了。

  張騫使烏孫究竟取什麼路線,史無明文。如果允許推測,其去路似乎可以認(rèn)為是沿阿爾金山北麓西進(jìn),抵達(dá)羅布泊西南的樓蘭,自樓蘭北上,到達(dá)泊西北的姑師(今樓蘭古城遺址一帶),復(fù)沿孔雀河西進(jìn),取西域北道經(jīng)龜茲到達(dá)烏孫。[18]當(dāng)時,漢征匈奴已取得重大勝利,特別是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西域王渾邪降漢後,出現(xiàn)了《史記·大宛列傳》所謂“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的局面。既然沿南山即阿爾金山至鹽澤即羅布泊空無匈奴,張騫取此道使烏孫是完全可能的。另外,雖然元狩四年(前119年)漢已將匈奴逐至漠北,但匈奴並未失去對阿爾泰山南麓包括準(zhǔn)噶爾盆地的控制,因而天山北路對張騫來說未必是坦途。至於張騫的歸途,不妨認(rèn)為與去路相同。

  八

  張騫使烏孫的年代,史無明文,一般認(rèn)為他啟程於元狩四年,歸漢於元鼎二年(前115年)。今案:元狩四年,漢兵擊匈奴於漠北,西域道可通。張騫於是年被遣出使烏孫,並不是沒有可能。但嚴(yán)格說來,這一年祇能看作張騫動身年代的上限。而據(jù)《史記·大宛列傳》或《漢書·張騫傳》,可知張騫這次西使中途未受梗阻,似乎也沒有在烏孫作較長時間的停留。《資治通鑒·漢紀(jì)》既繫張騫歸漢於元鼎二年,則不妨認(rèn)為張騫動身於元鼎元年或二年。

  又,《史記·大宛列傳》稱,張騫抵烏孫時,烏孫“王老”?!稘h書·張騫傳》也說,其時烏孫“昆莫年老”。這位烏孫王或昆莫便是難兜靡之子獵驕靡。七十曰“老”,獵驕靡生於前177/176年,至元鼎初不能稱“老”。因此,此處所謂“老”,不過張騫所得印象。至元封年間,昆莫尚漢公主時,《漢書·西域傳》又稱“昆莫年老”。既論婚嫁,所謂“老”,纔可指實為“七十”。[19]

  九

  《史記·大宛列傳》稱:“[騫]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因此史遷稱張騫西使為“鑿空”。

  何謂“鑿空”?裴駰《集解》引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然而考古學(xué)和文獻(xiàn)的證據(jù)都表明,西域道早在先秦就已經(jīng)開通。[20]就漢代而言,西域與中原的關(guān)係,有據(jù)可稽者,如《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仲舒對策之言有曰:“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則載相如告巴蜀民檄曰:“康居、西域,重譯納貢,稽首來享”。仲舒對策在元光元年(前134年),相如作檄在元光五年(前130年),知兩人所指為同一事件,而康居“納貢”至遲也在張騫首次西使歸國之前。[21]有鑒於此,史遷所謂“鑿空”,也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開通西域道”,其本意或在於強(qiáng)調(diào)漢與西域諸國互通使節(jié)始自張騫的兩次西使。具體地說,所謂“西北國始通於漢”,不是民間的,而是官方的;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

  十

  今天看來,張騫西使的意義還在於提供了當(dāng)時中亞內(nèi)外政治形勢、民族分佈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據(jù)《史記·大宛列傳》,張騫首次西使,“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張騫所傳聞之國,據(jù)傳文可知是烏孫、康居、安息、條枝、黎軒和身毒。其中,安息應(yīng)即帕提亞朝波斯,在它的西面和西南面是條枝即塞琉古朝敘利亞和黎軒即托勒密朝埃及。[22]在安息東南方,佔有印度河流域的是身毒。在安息北方,自黑海北部,經(jīng)裏海、鹹海往東,直至楚河、伊犁河流域,活動著遊牧部族奄蔡、康居和烏孫;當(dāng)時康居領(lǐng)有後來被《後漢書·西域傳》稱為“粟弋”的澤拉夫善河流域。在安息東方,另一個大遊牧部族大月氏統(tǒng)治著阿姆河流域,征服了領(lǐng)土主要位於河南的大夏國。在大月氏或大夏的東北即今費爾干納地區(qū)則是所謂大宛國。以上十國,張騫在他歸國後向武帝所作報告中,有詳略不等的描述??梢院敛徽F張地說,沒有張騫的這份報告,今天要重建前二世紀(jì)中亞(特別是其西部)的歷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外,應(yīng)該指出的是,載於《史記·大宛列傳》的張騫上述報告,雖然絕大部份已被轉(zhuǎn)錄入《漢書·西域傳》,但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這主要是因為《漢書·西域傳》的編者將張騫的報告和張騫以後所得的情報不加區(qū)別地穿插在一起,從而抹煞了張騫所獲若干信息的時間性。比較兩傳關(guān)於大夏、大月氏的記載,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點。[23]張騫報告的重點在蔥嶺以西,對蔥嶺以東祇是略略提及,遠(yuǎn)不如《漢書·西域傳》周詳。儘管如此,前者的有關(guān)記載仍不容忽視。張騫關(guān)於姑師“臨鹽澤”的報告就非常重要。《漢書·西域傳》將這一條完全刪去,以致傳文若干處無法理解。[24]要之,雖然有了《漢書·西域傳》,研究漢代西域的情況,《史記·大宛列傳》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注釋:

  1 參看余太山《塞種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pp.53-57。

  2 參看注[1] 所引書pp.272-274。

  3 參看注[1] 所引書pp.70-71。

  4 A. Herrmann, Die alten Seidenstrassen zwischen China und Syrien, Berlin, 1910, p.116.

  5 桑原氬亍罷佩工臥墩鰲保?亍抖?�交通史論叢》,弘文堂(昭19),pp.1-117。

  6 長澤和俊《史研究》,國書刊行社,昭54,pp.385-386。

  7 參看注[1] 所引書pp.215-217。

  8 參看注[1] 所引書pp.70-71, 96-97, 136-137關(guān)於烏孫、康居、大宛境域的敘述。又,當(dāng)時烏孫立國未久,其西境未必如《漢書·西域傳》所述,與康居、大宛相接。

  9 “太子”,《漢書·張騫傳》作“夫人”。今案:兩書的矛盾可能是這樣產(chǎn)生的:大月氏王被老上所殺時,太子尚幼,雖被立為王,實由其母攝政。《史記》與《漢書》於名實各執(zhí)一端。

  10 參看注[1] 所引書pp.57-61。

  11 參看注[1] 所引書pp.98-101。又,傳文既稱張騫由大宛抵康居,則張騫自巴爾喀什湖北岸南下費爾干納時並未經(jīng)過當(dāng)時“羈事匈奴”(《史記·大宛列傳》)的康居領(lǐng)土。

  12 A. F. P. HulsewJ and M. A. N. Loewe , China in Central Asia, the Early Stage: 125B.C. - A.D.23, Leiden, 1979, pp. 76-77, 以為張騫東歸乃沿昆侖山進(jìn)入“羌中”(今青海、甘肅的邊緣地帶),並未經(jīng)過樓蘭,而他被捕的地點一定遠(yuǎn)在姑師以北。注[6]所引長澤和俊書pp.385-386,亦以為張騫乃沿南道,經(jīng)婼羌、青海東歸。今案:兩說未安。

  13 樢恍邸罷佩工臥淇鍘保?凹究??鶻�?”1-4,1982,pp.16-21,以為“十三歲”未必足數(shù),故張騫啟程於建元三年。

  14 此採桑原氏說,見注[5] 所引文。

  15 參看注[1] 所引書pp.171-173。

  16 參看注[1] 所引書pp.131-136。

  17 參看注[1] 所引書pp.274-278。

  18 參看黃文弼“張騫使西域路線考”,載《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p.73-75。

  19 據(jù)《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等可考知,烏孫本與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而前177/176年匈奴冒頓單于將月氏逐出故地時兼定烏孫,故烏孫馀眾在難兜靡被殺後,持其遺孤奔匈奴必在前177/176年,此所以《史記》將難兜靡之死歸因於匈奴。既然難兜靡死時,獵驕靡新生,故後者生於前177/176年,降至元封間,正可謂“老”。

  20 參看馬雍、王炳華《公元前七至二世紀(jì)的中國新疆地區(qū)》,《中亞學(xué)刊》第三輯,1990,pp.1-16。

  21 參看本書上編第一章。

  22 參看注[1] 所引書pp.183-194。

  23 參看注[1] 所引書pp.59-63。

  24 參看注[1] 所引書pp.215-217。

39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