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法學論文 > 法學理論 > 關于法學理論的范文精選

關于法學理論的范文精選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關于法學理論的范文精選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于法學理論的論文,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創(chuàng)新的思考

  內容摘要: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不僅事關流動人口的利益,而且影響到城市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甚至將深刻影響其遷居城市的社會穩(wěn)定及整個國家的和諧發(fā)展。面對流動人口數(shù)量急速增長、流動時間長期化、流動方式家庭化的形勢,借鑒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理論,創(chuàng)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在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由原來的戶籍人口、流動人口雙軌制管理模式向社會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模式轉變,由政府管理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社區(qū)依法自治、基層組織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模式轉變。

  關鍵詞: 流動人口; 服務管理; 創(chuàng)新思路; 經驗啟示。

  一、當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現(xiàn)狀。

  流動人口是指在大陸地區(qū)不變更常住戶口的前提下進入非常住戶口所在地,從事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人口,當中絕大部分是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zhèn)務工、經商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的人口流動已經成為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遷移流動,正在超越生育和死亡,成為主導中國人口態(tài)勢的最主要的人口因素。[1]國家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在 2010 年 6 月發(fā)布的 《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狀況報告》表明,2009 年流動人口已達到2. 11 億,其中 78. 7% 為農業(yè)戶口,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在流入地停留時間為 5. 3 年。2010 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已達 2. 61 億,同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增長81. 03% 。在這些人戶不一致的人口群體中,大部分由流動人口變?yōu)槭聦嵣系某鞘谐W∪丝诤?ldquo;納稅人”,已成為流入地城鎮(zhèn)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受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而無法獲得合法的市民身份,成為不流動的 “流動人口”。由于中國特殊的戶籍制度,流動人口幾乎成為除市民、農民以外的第三大人口群體[2]。

  流動人口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條件下,因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社會管理體制變革滯后而 “裂變”出來的一個特殊群體。面對流動人口數(shù)量急增長、流動時間長期化、流動方式家庭化的形勢,流動人口管理在理念、制度、機制、方法、作風等都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提法,是近年來的成果[3],與傳統(tǒng)單純強調對流動人口管理不同,它更加突出了以服務為導向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凡是涉及流動人口利益與生存狀況的活動,如住房、醫(yī)療、社會保障、生育、教育、社會治安、技能培訓等,都納入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范疇。當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如何適應社會大市場、大流動、大開放的動態(tài)環(huán)境,是社會管理的難點,也是公安創(chuàng)新社會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處理好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關系,不僅關系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且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敗。因此,要科學把握流動人口變動與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和創(chuàng)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認識,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當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 一) 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理念上存在著誤區(qū),滯后于經濟社會發(fā)展。

  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社會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盜竊、搶劫等犯罪現(xiàn)象比戶籍人口普遍,所帶來的社會治安問題相對突出,于是流動人口在某些人的眼里儼然成了 “問題人口”。比如,有管理者認為,中國社會當前最容易引發(fā)動蕩的三個方面中的一個就是流動人口[4]。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管理者從排斥流動人口的思維定式出發(fā),簡單地把流動人口視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和 “城市病”的根源,將社會治理中出現(xiàn)的種種壓力簡單歸結于流動人口過多,使流動人口在就業(yè)、社會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中遭到排斥,被邊緣化。這與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適應。這種社會管理理念的局限性,是影響現(xiàn)階段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及其效果的關鍵因素,其后果使許多基礎性工作無法開展,許多源頭上的問題無力研究解決,使工作缺乏協(xié)調,管理手段難以配套。

  ( 二) 條例、行政法規(guī)、政策滯后,與服務管理脫節(jié)。

  1958 年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標志著在人口管理上進入城鄉(xiāng)分割的管理時期,拉開了城鄉(xiāng)二元戶籍管理的序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率先啟動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把大量被長期禁錮在土地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形成了幾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潛在資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顯化及其轉移問題開始成為一個熱點[5]。1984 年 10 月國務院下發(fā) 《關于農民進入集鎮(zhèn)落戶問題的通知》,有條件地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zhèn)居住落戶。1985 年公安部《關于城鎮(zhèn)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guī)定》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流動人口問題采取宏觀調控措施的開始,對人戶不一致的流動人口管理起到了規(guī)范的作用。1995 年公安部頒布的 《暫住證申領辦法》,對流動人口管理主要是針對治安防控。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流動人口的數(shù)量、居住時間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流動人口管理內容已由單一的治安管控逐步擴展到權利保障方面。但全國性的流動人口管理法規(guī)并沒有根本性的改革,現(xiàn)有的一些條例、行政法規(guī)、政策涉及流動人口管理的內容存在明顯的欠缺和疏漏。

  第一,現(xiàn)行戶籍制度使流動人口與現(xiàn)有的戶籍屬地管理體制之間產生制度性沖突,所造成的社會福利壁壘,人為地在城市內部劃分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兩大社會群體,由此形成新的二元社會結構,阻礙了流動人口與城市經濟社會資源和發(fā)展成果的分享。第二,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制度協(xié)調性不夠,許多地方和部門仍迫于各種壓力,還在設置各種或明或暗的門檻限制流動人口的進入,在制度上形成了對流動人口的歧視和排斥,使流動人口在就業(yè)、居住、職業(yè)培訓、計生、醫(y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在矛盾糾紛調和行使民主政治權利方面還面臨很多障礙。第三,公安機關時常面臨執(zhí)法難。經過多年的實踐,公安機關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地區(qū)也積極探索出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即,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yè)管人; 與一些出租房東和企業(yè)主簽訂安全責任狀,推行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分級分層管理的新舉措。但這些措施都受制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滯后,公安執(zhí)法時常面臨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比如,社區(qū)民警要求房屋出租人必須配備技防門、監(jiān)控探頭等技防措施,但現(xiàn)行法律對社區(qū)民警的職責、入戶調查的權限,房東、流動人口違反相關要求行為又缺乏明確規(guī)定,導致流動人口管理中違規(guī)難處理的境況[6]。即便是 2007年中央政法委制定的 《關于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意見》的內容也是粗疏的。因此,改進、完善、提升與流動人口服務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迫在眉睫。

  ( 三) 綜合治理機制缺乏協(xié)作整合,資源難以共享。

  改革開放以來,在流動人口管理上,雖然對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城鄉(xiāng)二元管理體制進行了一些調整,但人口流動與傳統(tǒng)戶籍屬地管轄體制之間的矛盾繼續(xù)存在。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上,對流入地要求多于流出地。在流入地,登記不犯罪,犯罪不登記,辦證不違法,違法不辦證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公安機關能夠掌握、管控的大多數(shù)是守法人員,而真正需要管理掌控的違法犯罪嫌疑人反而長期游離在公安管理的視線之外。流出地與流入地信息管理脫節(jié)。如,1998 年涉及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吉思光 ( 黑龍江籍) 為逃避打擊,逃至深圳等地,化名 “張國鋒” ( 山東籍)在浙江金華市 “潛伏”下來,直到 2011 年 12月 7 日才抓捕歸案。13 年里,曾在 《潛伏》等30 部電視劇中扮演多個角色[7]而未被及時發(fā)現(xiàn),這個教訓是很深刻的。由于不同層次的管理部門、職能部門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權限方面存在著矛盾和不一致,導致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從各自工作內容考慮,逐步建立了相關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但這些信息反映的只是與本部門業(yè)務有關的數(shù)據(jù),運用上基本處在相對獨立、封閉的狀態(tài),嚴重削弱了管理部門的綜合研判能力。1997 年,在各級綜治委之下成立的流動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很多部門認為流動人口管理只屬公安機關,所以流動人口管理的日常工作,絕大多數(shù)地方由公安機關承擔,使公安機關陷入孤軍奮戰(zhàn)、單打獨斗的尷尬局面。

  從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現(xiàn)狀看,現(xiàn)有的組織結構及工作職能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職能部門職責分離,相互脫節(jié),缺乏內在協(xié)調配合機制,部門聯(lián)動和信息整合、資源共享十分有限,實有人口管理要求難以落實。第二,部門職能交匯、缺乏合力。教育、人事、民政、勞動保障、公安、計劃等部門的日常工作都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內容密切相關,但目前各部門間仍處于 “塊”、“條”分割、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現(xiàn)有規(guī)定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的定性及處理意見不統(tǒng)一,不具體、不明確,各職能管理部門出臺的措施都局限于各自的業(yè)務內容,導致部門間要么互相抵觸,或互不相關,無法整合力量進行流動人口社會管理,造成協(xié)調上的困難和管理漏洞。典型的城鄉(xiāng)結合部——— “城中村”目前仍是公共秩序、社會狀況最復雜的區(qū)域,并衍生出相對封閉的亞健康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成為各類犯罪的溫床。

  [8]( 四) 管理與服務嚴重失衡,落后于社會需求流動人口管理是國家人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公共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管理內容涉及商、教育、勞動與社會保障、民政、衛(wèi)生、房產、計生、交通等政府部門,由于重點仍放在治安管理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上,因此,流動人口管理基本上沿襲了傳統(tǒng)的人口管理方式、手段及單一性,即主要依賴強制性治安管理手段來實現(xiàn)政府的管理職能。1980 年代以來,許多流入地流動人口違法犯罪問題突出,大城市和東南部沿海地區(q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動人口占的比例一直在 50% 以上,個別地方高達 80%[9]的執(zhí)法現(xiàn)實。使得以公安機關為管理主體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其重點則放在以治安管理為主的控制和防范措施,并經常伴有清理整頓行動。這樣一來,嚴重忽略了流動人口群體不僅是經濟、能力的弱勢,更表現(xiàn)在權利和社會資源弱勢的事實。所以,當這個群體的人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如被強迫勞動、被強迫賣淫、婦女兒童被拐賣。當財產權益被侵害,如被敲詐勒索、被搶奪時,往往缺乏及時準確的信息交流和有效的法律保護和救助。

  由于目前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制度性缺失,對流動人口權利保障維護的忽略,及某種程度普遍存在的某些公共部門的不作為情形,導致流動人口從政府管理部門獲取的社會支持不夠充分、全面,遠遠不適應其對公共服務的強烈需求。加之基層公安機關由于對社會發(fā)展的認知判斷能力有限,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管理作風存在于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普遍存在以專政機關自居,將管理目的與手段混淆,為管而管。廈門市在 2008 年建立了 150 個 “一站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在實際運行中更多只是停留在 “管理”的層級,而很難給流動人口提供更為實在的住房、醫(y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管理表現(xiàn)為 “一站式”管理[11]。對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和現(xiàn)實需求重視不夠,服務為先的意識不強,認為服務只是發(fā)證,與公安部 “公平對待,服務至上,合理引導,完善管理”的原則[12]不相符。“多管理,少服務”的管理取向客觀上淡化了管理的實際效果,造成流動人口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關之間的緊張對立,不斷滋生出因 “權利的貧困受損”而導致社會對抗事件。

  隨著流動人口舉家遷居城鎮(zhèn)或在流入地長期定居的發(fā)展形勢,戶籍人口、流動人口 “分立并行”、地區(qū)和部門之間缺乏協(xié)作整合的管理體制機制,及日益顯現(xiàn)出 “條”、 “塊”分割、多頭管理、權責分散的弊端,很難適應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需求,以公安機關為主的防范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已無力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chuàng)新。

  三、創(chuàng)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思路及經驗啟示。

  ( 一) 創(chuàng)新思路。

  借鑒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理論,轉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思路。目前,中國的人口大規(guī)模地從中、西部往東部沿海地區(qū)流遷,從農村向城鎮(zhèn)流動,其根本原因是城鄉(xiāng)和中、東、西部發(fā)展的不平衡。大規(guī)模流動人口的產生、存在,不僅作為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而且還引發(fā)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遷。隨著個體意識的覺醒和社會開放度的增強,基于現(xiàn)行戶籍制度框架的流動人口管理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型管理方式已日漸捉襟見肘,僅靠政府部門單一提供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已很難適應對動態(tài)社會有效管理的需要。因此,應借鑒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理論,創(chuàng)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 “第三條道路”

  理論的領軍人物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導致管理效益難以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仍然強調依靠政府的管理力量和行政控制,使社會力量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針對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和公民社會的發(fā)展,他倡導政府要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治理,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會關系,使每個人、每個團體都參與到社會之中,培養(yǎng)共同體精神[13]。埃利諾·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也強調政府和非政府部門 ( 社會組織、公民個人) 的共同合作,是搞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有效手段。為此,可以社區(qū)為載體來推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體制改革,主要通過合作、協(xié)商、伙伴關系,確立認同和共同目標,建立由政府、社會、企業(yè)等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科學合理的長效服務管理機制,逐步建立起與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實現(xiàn)社會管理有效運行相銜接,融服務與管理為一體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人口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模式,即最終形成一種政府和公民對社會生活進行合作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

  ( 二) 經驗啟示。

  1. 推動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2008 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家人口計生委、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分別增設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農民工工作司,使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在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得到加強。第一,“底數(shù)清,情況明”是切實解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的關鍵。2009 年 7 月,國家人口計生委啟動了重點地區(qū)流動人口監(jiān)測試點調查。作為全國流動人口監(jiān)測網絡的前期研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流動人口生產生活的基本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目前流動人口生存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探求流動人口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并據(jù)此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第二,全國 29 個省 ( 市、自治區(qū)) 建立了省級集中的流動人口數(shù)據(jù)庫,完善了全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平臺,為 “六普”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組織開展了 106 個城市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為各地“十二五”規(guī)劃編制和黨委政府相關決策提供了支持。第三,2010 年 6 月,國家人口計生委與國際移民組織等機構,在北京第一次舉辦 “人口流動遷移與城鎮(zhèn)化國際研討會”,就是借鑒不同國家的經驗,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人口城鎮(zhèn)化道路的嘗試。[14]。

  2. 設立新居民事務局,踐行統(tǒng)籌理念。根據(jù) 2006 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意見》,浙江提出將逐步實行居住證制度的精神,嘉興市委、市政府在 2007 年出臺的《關于嘉興新居民服務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 ( 試行) 》,就充分體現(xiàn)了對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統(tǒng)籌理念。表現(xiàn)在: 第一,將來嘉興務工、經商、創(chuàng)業(yè)的非本市戶籍,并有固定住所的人口統(tǒng)一稱為嘉興新居民。第二,新居民政策包括以下內容。逐步實行新居民與嘉興本地居民統(tǒng)一的就業(yè)政策; 逐步拓寬新居民參加基本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 建設小型經濟適用房,定向出售給符合相關條件的新居民。第三,設立獨立的機構———嘉興市新居民事務局,具體負責新居民服務管理工作的組織、指導、協(xié)調和管理。第四,嘉興市委、市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全市的新居民服務管理工作,并將其納入各縣( 市、區(qū)) 年終考核內容。

  鄉(xiāng)村人口向城市和非農產業(yè)轉移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不可逾越的歷史時期。人口流遷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guī)模、跨地域的遷移流動,是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必然的社會現(xiàn)象。據(jù)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 2011 年 12 月 19 日發(fā)布的 2012 社會藍皮書《2012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表明,近三成農業(yè)戶籍人口已居住在城鎮(zhèn),城鎮(zhèn)化過程對農業(yè)人口具有巨大吸引力[15]。流動人口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公共管理能力的不足,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的研討,不僅關系到流動人口群體的利益,而且將影響到城市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甚至將深刻影響其遷居城市的社會穩(wěn)定及整個國家的和諧發(fā)展。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尤其在歐洲,社會政策對社會排斥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貧困、剝削的關注。按照歐盟2003 年在社會融合聯(lián)合報告中的精神,社會融合就是確保具有風險和社會排斥的群體能夠獲得必要的積極參與,人人享有廣泛的機會平等和生活機會,全部公民都有基本的社會福利[16]。因此,要樹立統(tǒng)一的國民待遇理念,在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由原來的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雙軌制管理模式向社會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模式轉變,由政府管理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社區(qū)依法自治、基層組織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模式轉變。通過提供綠色通道、法律宣傳、維權援助三項服務,讓流動人口和流入地居民一樣享有國家提供的經濟保障、教育、基本的生活和文明條件的權利,擁有同等的機會,避免社會排斥的惡化,這才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創(chuàng)新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顧寶昌。 2011,中國人口: 從現(xiàn)在走向未來 [J]。國際經濟評論,2010,( 6) .

  [2] 翟振武。 中國社會發(fā)展面臨的新挑戰(zhàn)———流動人口[J]。 甘肅社會科學,2007,( 6) .

  [3] 劉謙,趙華鑫。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實踐的基本模式和特征 [J]。 人口學,2010,( 4) .

  [4] 朝格圖。 撞向越獄者: 效果是絕頂?shù)?[J]。 南方周末,2009. 10. 22.

  [5] 王桂新主編,城市化進程中的戶籍遷移制度及其改革,中國人口遷移與城市化研究 [M]。 北京: 中國人口出版社,2006.

  [6] 李德全。 公安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簡論 [J]。 公安研究,2011,( 2) .

  [7]《潛伏》一名演員被發(fā)現(xiàn)是襲警搶槍逃犯 [N]。 廣州日報,www. baidu. com,2011 年12 月14 日07:22.

  [8][10] [11] 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課題組,流動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對策探析 [J]。 公安研究,2011,( 2) .

  [9] 尹中卿。 流動人口管理創(chuàng)新: 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J]。 人口學與計劃生育,2007,( 6) .

  [12] 黃明。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要求 [J]。 派出所工作,2011,( 12) .

  [13] 安東尼·吉登斯。 第三條道路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 李斌。 改革創(chuàng)新 攻堅克難 實現(xiàn)“ 十二五”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良好開局 [J]。 人口與計劃生育,2011,( 4) .

  [15] 近三成農業(yè)戶籍人口在城鎮(zhèn)居住,非農就業(yè)成主流 [EB/OL]。 中國網 www. baidu. com,2011 年12 月 19 日 15: 43.

  [16] 嘎日等。 西方社會融合概念評析及其啟發(fā) [J]。理論視野,2008,( 1) .

  我國近年來關于青少年犯罪影響因素的述評與展望

  摘 要: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了我國學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近十幾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對于這些研究成果,文章主要從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等緯度進行述評,并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 影響因素; 個體因素; 家庭因素; 社會因素。

  1. 前言。

  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始終處于高發(fā)狀態(tài),青少年的犯罪總數(shù)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shù)的70% 以上。[1]根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十五”期間青少年發(fā)展狀況和“十一五”期間青少年發(fā)展趨勢報告》,“十五”期間我國青少年犯罪增加 68%,未來 5 年會進一步增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青少年犯罪呈現(xiàn)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第一次失足青少年的年齡呈下降趨勢,不滿 14 周歲的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逐漸增多; 犯罪類型不斷增多,從以往集中于暴力犯罪、性犯罪和財產犯罪,逐漸增多到網絡犯罪、販賣毒品、拐賣人口等新的犯罪,手段從單一性向多樣性方向發(fā)展。我國對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視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本文主要對近十幾年來我國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影響因素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其研究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展望。

  2. 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因素。

  國內對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導致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家庭教育、學校環(huán)境、社會影響等外部因素,也包括犯罪青少年的人格、情緒等內部因素,在同樣容易導致犯罪的環(huán)境中,不同個體是否發(fā)生犯罪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2]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中,學者更多關注的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環(huán)境因素對青少年發(fā)生犯罪行為的影響,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個體因素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因素,環(huán)境因素也必須通過個體因素才能對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產生影響。

  2. 1 青少年犯罪的個體因素。

  2. 1. 1 人格特質。

  許多研究都認為,犯罪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們具有一些導致犯罪的人格特征。艾森克的犯罪理論指出,犯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與守法公民相比較是本質完全不同的人,他們存在著一種犯罪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會有實施犯罪的傾向。[3]在研究青少年犯罪與人格的關系中,我國主要是采用各種人格問卷對犯罪青少年的人格進行測量或評估,發(fā)現(xiàn)其人格特征。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通常具有偏執(zhí)、孤僻、喜歡干奇特的事且不顧危險的人格特質,他們的心理問題較普通人嚴重,犯罪行為及心理問題的產生均與他們不健全的人格密切相關。[1]。

  我國廖堅等人對 405 名男性青少年犯人格特征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犯罪的人格障礙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4]鄧蕓菁、竇剛、張鋒對云南少管所的 379 名13 ~ 15 歲的男性少年犯的調查發(fā)現(xiàn),少年犯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行為外向、情緒易變、自我防衛(wèi)低,尤以外向特征最為明顯。他們還對少年盜竊犯、少年搶劫犯和數(shù)罪并罰等少年犯的主要人格特征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都具有高外傾型、高神經質和低掩飾性; 少年強奸犯的主要人格特征是低神經質和高外傾性; 少年傷害犯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高外傾性。[5]劉桂蘭等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對青海少管所男性犯人的測查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xiàn)出高精神質和高神經質,低自我防衛(wèi),低掩飾性。[6]由此可見,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的確與普通青少年不一樣。

  2. 1. 2 情緒特征。

  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時期,他們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使他們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其心理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性的特征。[7]他們渴望家長、學校和社會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遇事比較沖動,情緒化,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美國精神病學家、少年犯罪研究的著名學者 Healy 和 Bronner 認為,情緒障礙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原因。[8]國內一些研究證實,違法犯罪青少年具有情緒不穩(wěn)定性的特征,他們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所受到的挫折和困難進行片面而偏激的評價,使消極情緒占據(jù)主導地位,心理也長期承受著較多的焦慮、壓抑和恐懼,一旦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就有可能導致極端行為或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我國李慧民等對犯罪青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情緒性與 SCL - 90 的變量的所有因子均呈高度正相關,結果表明,情緒不良和精神病質可增加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直接導致犯罪行為。[9]林云鵬、王晞對犯罪青少年的調查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在情緒穩(wěn)定性上與常模比較有很顯著的差異,他們情緒極不穩(wěn)定,控制情緒能力弱,這樣就容易導致他們在面對一些情況時容易失去理智,采用極端或暴力手段解決問題,從而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10]邵陽等人采用兒童青少年狀態(tài) - 特質憤怒表達問卷對 62 名暴力犯罪者,55 名非暴力犯罪者和100 名普通高中生進行了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暴力犯罪者的憤怒情緒水平較高,并且在憤怒情緒的表達和控制方面存在缺陷。[11]這些研究都說明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對于他們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2. 2 青少年犯罪的環(huán)境因素。

  2. 2.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場所,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隨著對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青少年與家庭因素關系的研究,由最初的研究家庭結構變量,如家庭的完整性、家庭經濟狀況,逐漸發(fā)展到研究家庭的功能變量,如家庭氣氛、親子依戀、親子溝通、父母教養(yǎng)方式、父母監(jiān)控等。[12]研究表明,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與家庭結構殘缺有密切關系。一項對 2000 多名的違法犯罪青少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違法犯罪青少年中父母離異、分居、再婚、喪偶占 24. 1%。另一項研究顯示,單親家庭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最明顯。但也有學者指出,導致青少年產生犯罪行為的原因并不是單純的家庭結構破裂,而是由于家庭結構破裂導致的家庭功能的缺損,如家庭氣氛緊張,沒有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親子溝通不順等才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依戀質量與青少年犯罪行為呈負相關,親子依戀可以作為青少年犯罪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變量。13]而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之間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關系,也就是說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并不一定會導致家庭功能的缺損,家庭結構完整但充斥著家庭沖突和問題也會導致家庭功能的缺損,研究者認為是這種心理上的不完整而非形態(tài)上的不完整在起作用。[14]胡寧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與青少年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即家庭功能發(fā)揮越好,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就會表現(xiàn)越少。[15]馮維等對守法少年與犯罪少年家庭功能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犯罪少年的家庭功能整體發(fā)揮顯著不良,包括溝通不良,父母角色功能發(fā)揮不良,家庭行為控制方式不良以及情感介入功能差等方面。[16]。

  在家庭成員行為變量上,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不良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春市對在校學生犯罪情況的調查表明,有 49% 學生是因為家庭關系緊張、家庭教育放任自流、缺乏管教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其中,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父母混亂、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的教養(yǎng)方式最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的產生。最近的研究認為,只有青少年能認識到的有效的教養(yǎng)方式才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馮維等人采用父母養(yǎng)育方式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表現(xiàn)出過少的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多的拒絕、懲罰、干涉,存在極端化傾向和雙親教育有嚴重分歧的缺陷。[17]劉桂蘭等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青少年犯罪組的家庭矛盾性、控制性因素比例大大高于全國常模組,而在家庭親密度,家庭融洽氛圍,娛樂活動方面明顯低于常模組,不良家庭因素導致了青少年發(fā)展的異常。[6]另外,父母的監(jiān)控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子女越習慣于征求父母對其行為的意見,就越有可能在準備進行違法行為時考慮父母的意見,從而減少犯罪行為的發(fā)生。[18]。

  2. 2. 2 學校因素。

  目前我國對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并沒有具體涉及學校是如何對青少年犯罪產生影響的,多數(shù)研究只是闡述和論證了學校對青少年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一些研究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時期,心理的動蕩十分劇烈,學校作為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如果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抓升學率,而忽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必然會導致學生的發(fā)展受到消極影響。據(jù)調查,有 80%的犯罪青少年是學習成績不好、有劣跡的學生,有近50% 的犯罪青少年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這些犯罪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也極其淡薄,甚至直到被公安機關抓捕后,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

  同伴關系也是學校因素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同伴對青少年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尤其在青少年時期,同伴的影響比父母影響更大。研究發(fā)現(xiàn),低同伴接納是導致青少年犯罪行為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學業(yè)差是導致低同伴接納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在學校被同伴拒絕的學生比有良好同伴關系的學生更容易輟學及參與不良行為活動或犯罪,在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也更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障礙。[19]這些青少年可能會逃避正常的同伴,轉而到社會上尋求有著共同特征的不良同伴,以尋求安慰和支持,而建立了一種劣質同伴關系。有調查顯示,在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大部分是結交了不良朋友,沾染上不良行為而導致違法犯罪行為。大量研究也表明,親密朋友的協(xié)同犯罪是預測青少年犯罪的有力因素之一,據(jù)黑龍江省公安廳研究室對哈爾濱少管所 700 名在押犯調查顯示,青少年團伙犯罪占88. 23% 。這說明了同伴關系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重要影響。

  2. 2. 3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是指社會不良風氣和社會不良文化對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影響。目前我國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之風蔓延,社會規(guī)范管理失控,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特別是充斥著大量渲染色情、暴力、兇殺的書刊和音像制品,對于心理還未成熟的青少年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可能會直接導致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20]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大部分熱衷于網絡暴力游戲,喜歡暴力電影,他們的行為也受到了這些暴力內容的影響,更加具有暴力傾向。目前我國在對傳媒的監(jiān)控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并不能夠非常有效的防止色情、暴力內容對青少年的影響。

  3. 問題與展望。

  根據(jù)上述的研究綜述,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我國對青少年犯罪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缺少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針對性策略,不能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研究。

  3. 1 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

  目前我國對青少年犯罪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研究停留在描述性和經驗總結的研究水平,研究的深度和高度都不夠。雖然一些研究采用了定量的方法,但這些研究多采用調查法,集中在研究青少年個性及家庭因素的影響上,對學校、社會是如何具體對青少年犯罪產生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很多只是從教育或預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見解和看法。我們認為,未來的研究必須將定性和定量研究結合起來,全面考察這些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尤其是必須加強對學校和社會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找出其根本原因。另外,在研究時,不僅要關注和研究城市中的犯罪青少年,也應該關注和研究農村和偏遠地區(qū)的犯罪青少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共性與差異性,為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提供更廣闊的研究思路。

  3. 2 加強多學科研究,深入考察青少年犯罪的多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對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的研究往往是單一的研究視角。我們認為,既然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應該從法學、社會學、教育學、家庭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多學科進行綜合研究?,F(xiàn)代科學的研究總趨勢是提倡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整合,提倡多元的研究視角,這樣才能開闊研究的范圍和內容,拓展研究的深度,有助于形成新的理論范式,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研究的效度,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時候必須關注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增強研究的說服力和研究的科學性,才能更好的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寧。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社會控制理論解讀[J]。 理論與改革,2007( 5) :139 -140.

  [2]Romero E,Luengo M A,Sobral J. Personality and antisocialbehavior: study of temperamental dimensions[J]。 Personality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 31) : 329 - 348.

  [3]張春妹,鄒泓。 人格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2006,14( 2) :241 -248.

  [4]廖堅,王維,唐秋萍。 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礙及人格特征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 4) :423 -424.

  [5]鄧蕓菁,竇剛,張鋒。 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 3) : 160 -162.

  [6]劉桂蘭,韓國玲,阿懷紅,張玉美,卓瑪,潘忠鵬,周麗娣。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與家庭環(huán)境關系研究[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 7) :486.

  [7]林崇德。 發(fā)展心理學[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0 - 328.

  [8]羅大華,何為民。 犯罪心理學[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 -60.

  [9]李慧民,王莉,王黎。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個性特征的相關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 4) :311 - 312.

  [10]林云鵬,王晞.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狀況和個性特征調查[J]。 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16( 1) :24 -26.

  [11]邵陽,謝斌,喬屹,黃樂萍。 男性暴力型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憤怒情緒特征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照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 4) :481 -483.

  [12]蔣索,何姍姍,鄒泓。 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06,14( 3) :394 -400.

  [13]張秋凌,鄒紅,王英春。 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犯罪行為、心理適應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 7) : 483- 485.

  [14]袁志麗。 青少年犯罪問題研究[J]。 法制與社會,2008( 7) :21 -23.

  [15]胡寧,鄧林園,張錦濤,方曉義,陳蕾,梅海燕。 家庭功能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關系的追蹤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 4) :93 -100.

  [16]馮維,陳秀麗。 守法少年與犯罪少年家庭功能比較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06( 5) :77 -81.

  [17]于志濤,馮維。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06( 1) :14 -17.

  [18]拉維斯·赫希。 少年犯罪原因探討[M]。 吳宗憲,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45 -78.

  [19]Parker J G,Rubin K H,et al. Peer Relationships,ChildDevelopment,and Adjustment: 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Perspective [C]。 In D. Cicchetti & E. Cohen( Eds. )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Risk,Disorderand Interpersonal[M]。 NewYork: Wiley,1995.

  [20]田志鵬。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會因素[J]。 黑河學刊,2008( 2) :143 -144.


法學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1.2017年法學畢業(yè)論文

2.淺談法律基礎小論文

3.法律專業(yè)畢業(yè)論文5000字范文

4.法治建設理論文章

5.西方法哲學論文

406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