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張居正的法律思想
時間:
余秋紅 于兵萬1由 分享
論文摘要 本文對明朝中后期的社會矛盾的復雜性作了簡要介紹,并對這一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的反道家無為而治,倡改革有為,反對陽明心學,主張敦本務實,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等法律思想進行了探討。本文認為張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措施對中國的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在這一歷史時期產生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對我國現(xiàn)代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著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 考成法 一條鞭法 敦本務實 以民為本
中國的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從秦漢以來到明末,已經延續(xù)了一千六百多年。它本身不僅有創(chuàng)立和完善的過程,而且在不斷地加強和削弱的反復震蕩中發(fā)展。發(fā)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度,廢除宰相,設內閣,重用宦官,把封建專制主義發(fā)展到了極至。明朝后期嘉靖到萬歷年間,這是國家多事之秋,也是整個封建制度走向沒落的時代,社會矛盾突出,草譯禍起,民不聊生,國家統(tǒng)治岌岌可危。
然而,這一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對這一歷史時段產生特殊的作用和意義。在思想上,張居正反對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論,反道家無為而治,倡改革有為。在經濟上,張居正實行清丈土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役制度,重視農業(yè)、水利事業(yè),重視發(fā)展商業(yè),要求“厚農以資商”,“厚商以資農”,大力推動經濟發(fā)展;在軍事上,張居正提出“飭武備”、“御夷狄”的方針,重用人才,抗擊侵擾,主張大練“鄉(xiāng)兵”,提倡“家自為戰(zhàn),人自為守”。張居正自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入內閣,明神宗萬歷元年(1573年)任首輔,掌權十年期間,明政權又逐漸變得強盛起來,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改變,整個社會呈現(xiàn)政通人和、安定繁榮的景象。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張居正的法律思想:
一、反道家無為而治,提倡改革有為
嘉靖年間,嘉靖帝自諭與漢是文帝相媲美,崇善黃老,提倡無為而治。長達二十年不上朝理政。以致朝廷大權旁落,“綱紀墜落,法度陵夷”,邊防松馳,宦官專權,官吏腐敗,國庫空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譯禍起,韃靼進犯,土司叛亂,倭寇騷擾,民不聊生。
張居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認識到朝廷危機。張居正主張朝廷必須把權力高度集中起來,由君主“總攬乾綱,獨運威福”,用法律、法令來規(guī)范天下,果斷地推行各項政策法令,使之即使遠在萬里以外,也能做到早晨下達而晚上實行,從而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權威和國家統(tǒng)一管理的目的。加強內閣對六部的控制,解決六部之間彼此爭權、互相推諉、經常發(fā)生掣肘或沖突的問題,采取從六部到州、縣長官,實行一層一層控制的辦法:大權集中于內閣,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中樞。通過嚴格實行“考成法”,對六部、都察院以至按、撫的違制行為,加強考核和糾察,特別是大力糾正宦官專擅的積弊,禁止宦官參與國家的軍、政事務。罷斥和汰黜一批為非作歹的宦官。鞏固國防,整飭邊防,加緊練兵,使用戰(zhàn)車,并以步、騎配合作戰(zhàn)。開屯田,修補長城,建筑敵臺,加強防御力量。在邊防鞏固的基礎上,通過和談來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間的關系。節(jié)流開源,懲辦貪污,清理欠賦和清丈田畝,改革賦役,推行一條鞭法。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
二、反對陽明心學,主張敦本務實
陽明心學強調道德實踐,甚至進而把認識上的是非也納入道德實踐范圍,與主觀上的好惡相等同。陽明心學提倡人們用內心的“良知”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只要將封建綱常倫理置于心中,使每個人都無絲毫私欲牽掛,真正依照“良知”生活,就能在思想上、行為上與封建統(tǒng)治者的要求保持高度統(tǒng)一,就能夠化解現(xiàn)實社會的危機,使封建統(tǒng)治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張居正深刻認識到社會危機的復雜性和危害性,他認為光靠陽明心學所謂的“良知”是無法掃除時弊、拯救現(xiàn)實危機的,只有敦本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擺脫危機。他提出“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的改革方案,自上而下地推動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統(tǒng)一政權、嚴肅法紀、發(fā)展經濟、關注百姓疾苦、以民為本,通過實實在在的改革和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和危機,進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張居正的思想符合了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
論文關鍵詞 考成法 一條鞭法 敦本務實 以民為本
中國的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從秦漢以來到明末,已經延續(xù)了一千六百多年。它本身不僅有創(chuàng)立和完善的過程,而且在不斷地加強和削弱的反復震蕩中發(fā)展。發(fā)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度,廢除宰相,設內閣,重用宦官,把封建專制主義發(fā)展到了極至。明朝后期嘉靖到萬歷年間,這是國家多事之秋,也是整個封建制度走向沒落的時代,社會矛盾突出,草譯禍起,民不聊生,國家統(tǒng)治岌岌可危。
然而,這一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對這一歷史時段產生特殊的作用和意義。在思想上,張居正反對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論,反道家無為而治,倡改革有為。在經濟上,張居正實行清丈土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役制度,重視農業(yè)、水利事業(yè),重視發(fā)展商業(yè),要求“厚農以資商”,“厚商以資農”,大力推動經濟發(fā)展;在軍事上,張居正提出“飭武備”、“御夷狄”的方針,重用人才,抗擊侵擾,主張大練“鄉(xiāng)兵”,提倡“家自為戰(zhàn),人自為守”。張居正自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入內閣,明神宗萬歷元年(1573年)任首輔,掌權十年期間,明政權又逐漸變得強盛起來,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改變,整個社會呈現(xiàn)政通人和、安定繁榮的景象。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張居正的法律思想:
一、反道家無為而治,提倡改革有為
嘉靖年間,嘉靖帝自諭與漢是文帝相媲美,崇善黃老,提倡無為而治。長達二十年不上朝理政。以致朝廷大權旁落,“綱紀墜落,法度陵夷”,邊防松馳,宦官專權,官吏腐敗,國庫空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譯禍起,韃靼進犯,土司叛亂,倭寇騷擾,民不聊生。
張居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認識到朝廷危機。張居正主張朝廷必須把權力高度集中起來,由君主“總攬乾綱,獨運威福”,用法律、法令來規(guī)范天下,果斷地推行各項政策法令,使之即使遠在萬里以外,也能做到早晨下達而晚上實行,從而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權威和國家統(tǒng)一管理的目的。加強內閣對六部的控制,解決六部之間彼此爭權、互相推諉、經常發(fā)生掣肘或沖突的問題,采取從六部到州、縣長官,實行一層一層控制的辦法:大權集中于內閣,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中樞。通過嚴格實行“考成法”,對六部、都察院以至按、撫的違制行為,加強考核和糾察,特別是大力糾正宦官專擅的積弊,禁止宦官參與國家的軍、政事務。罷斥和汰黜一批為非作歹的宦官。鞏固國防,整飭邊防,加緊練兵,使用戰(zhàn)車,并以步、騎配合作戰(zhàn)。開屯田,修補長城,建筑敵臺,加強防御力量。在邊防鞏固的基礎上,通過和談來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間的關系。節(jié)流開源,懲辦貪污,清理欠賦和清丈田畝,改革賦役,推行一條鞭法。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
二、反對陽明心學,主張敦本務實
陽明心學強調道德實踐,甚至進而把認識上的是非也納入道德實踐范圍,與主觀上的好惡相等同。陽明心學提倡人們用內心的“良知”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只要將封建綱常倫理置于心中,使每個人都無絲毫私欲牽掛,真正依照“良知”生活,就能在思想上、行為上與封建統(tǒng)治者的要求保持高度統(tǒng)一,就能夠化解現(xiàn)實社會的危機,使封建統(tǒng)治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張居正深刻認識到社會危機的復雜性和危害性,他認為光靠陽明心學所謂的“良知”是無法掃除時弊、拯救現(xiàn)實危機的,只有敦本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擺脫危機。他提出“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的改革方案,自上而下地推動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統(tǒng)一政權、嚴肅法紀、發(fā)展經濟、關注百姓疾苦、以民為本,通過實實在在的改革和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和危機,進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張居正的思想符合了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