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的論文范文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基礎教育注重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并結合中國的教育實際和文化背景,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深徹的課程改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3000字的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范文一:
論文題目:試析如何加強資金集中管理
摘 要: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國債等資產,組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以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yè)建設、重大產業(yè)發(fā)展作為主要投資對象,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
關鍵詞:政府 投資 管理
一、政府投融資平臺產生背景
地方政府為加快投資項目建設,增強政府投融資能力,發(fā)揮政府投融資主體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實現城市基礎建設建設目標。緊緊圍繞政府的中心工作,建立務實高效的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擴大投資規(guī)模,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通過整合、配置和激活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向資產轉化,資產向資金轉化,突破資金瓶頸,擴大融資能力;將重點項目納入投融資監(jiān)管體系,加強融資、投資、建設、管理、償債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管理,防止政府債務危機,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由于1994年國家進行稅收體制改革,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權,劃分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根據財權事權相統(tǒng)一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設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實行分別征稅;建立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這樣造成中央財力過度集中,地方政府財力相對薄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地方財政收入有限,沒有更多的資金安排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國家禁止地方政府發(fā)債和貸款,這樣就產生了公司制融資平臺,通過其向社會融資滿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需要。
二、現階段投融資平臺存在的問題
政府的投融資平臺成立初期,為發(fā)揮其投融資功能,擴大融資規(guī)模,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將土地資源等優(yōu)良資產和未來需要資金推動的投資項目注入投融資平臺,使投融資平臺具備了一定的資產規(guī)模,基本滿足初期融資的需求,為政府融資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投融資平臺。投融資平臺通過資產抵押、發(fā)行中票、信托計劃等方式取得一定的社會資金,暫時滿足了建設資金的需要,雖然投融資平臺開局良好,但走勢不強。因為舉債到期是要償還的,政府投資的項目大部分是公益性項目,盈利水平較低,投資回收期長,未來的現金流不能清償到期的債務,只能舉新還舊,這樣制約了投融資平臺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投融資平臺在發(fā)展中就出現了嚴重瓶頸,通過分析產生瓶頸的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1、通過投融資平臺的建立背景及工作目標來看,投融資平臺的性質就已經定位,主要是利用資產規(guī)模融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只是考慮如何將社會資金融進來,但沒有充分考慮如何清償債務問題,缺少長遠的投融資規(guī)劃,缺乏財務戰(zhàn)略,因財務戰(zhàn)略的缺失造成投融資平臺資產結構不合理,盈利模式不科學,完全不適應公司長期融資的需要,導致投融資平臺發(fā)展后勁不足,甚至喪失可持續(xù)經營能力,最后導致平臺公司關閉。
2、通過資產構成來看,注入投融資平臺優(yōu)良資產主要是土地,土地只是一種資源,是非再生性資源,只能滿足融資條件的暫時需要。土地資源不會產生持續(xù)的后期效益,投融資平臺初期具有大量優(yōu)良資產,平臺公司利用土地抵押很容易取得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比較容易,但后期平臺公司經營資產盈利水平低,平臺公司沒有良好效益和現金流,信用評級低,融資面臨極大困難。
3、通過投融資平臺的盈利能力來看,注入投融資平臺的企業(yè)大多是準公益性企業(yè)及傳統(tǒng)行業(yè),沒有帶動發(fā)展的先導型企業(yè)。注入投融資平臺的企業(yè)盈利能力低,盈利水平不足以償還到期債務,財務風險巨大。現投融資平臺業(yè)績主要依賴政府補貼,如果失去政府補貼,注入投融資平臺將巨額虧損,未來信用評級下降,后期融資不可能實現。
范文二:
論文題目: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初探
摘要:儒家管理哲學在長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實踐中一直是居于主導地位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哲學一貫強調以人為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以實施道德教化作為管理活動的首務,以“修、齊、治、平”為實現管理職能的基本途徑。正是這些構成了儒家管理哲學有別于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
關鍵詞:儒家;管理哲學;核心理念
關于儒家管理哲學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界人士普遍認為,自儒家取得獨尊之勢以來,“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不管他們個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國的指導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學為主流的”[1]317;“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從總體上看,還是‘治世’多于‘亂世’,‘穩(wěn)態(tài)'。
多于’無序‘,’常態(tài)‘多于’變態(tài)‘。因而,反映農業(yè)社會常態(tài)(穩(wěn)態(tài))運行規(guī)律的’治國之道‘———儒家管理哲學,就無可爭辯地成為社會管理的主導思想”[1]321。還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國的管理史、哲學史、社會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國強兵,實非儒學莫能為。這些對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的評價,是符合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實踐的基本事實的。的確,中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在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學為主流;歷朝歷代的先賢,不管他們從什么立場和角度對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選擇、補充、闡釋和發(fā)揮,基本上都是圍繞儒家圣賢所提出的幾個不變的中心理念來進行。正是這幾個一以貫之的理念,規(guī)定并指導著儒家管理思想的發(fā)展方向,體現出儒家管理思想與其他學派管理思想的本質區(qū)別,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本文試圖對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討,以期對當今的政治管理實踐提供思想借鑒。
一、為政在人:以人為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
儒家認為,造成天下治亂的根本原因在人。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亂臣賊子紛起,整個社會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亂之中。既然“天下無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個社會回復到“天下有道”,同樣也離不開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視人在政治管理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把人視為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圍繞人這個中心來展開他們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儒家學說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首倡以“仁”為中心觀念的管理思想,主張“仁者愛人”。按《說文》解:“仁,親也,從人從二。”可見“仁”實際上是“二人”的復合字。這表明孔子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自己管理思想的出發(fā)點。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即統(tǒng)治者,也包括被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