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面癱的臨床觀察
時間:
王淑萍1由 分享
【摘要】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面癱的臨床效果。方法 4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用糖皮質激素,神經營養(yǎng)藥以及抗病素等藥物治療。治療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口服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以及針刺電針治療。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95%,對照組有效率85%,治療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面癱療效好。
【關鍵詞】面癱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臨床觀察
面癱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其病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一般發(fā)病比較急,臨床表現(xiàn)為患側額紋消失,不能做鼓腮,吹口哨等動作,多見于青壯年,故目前臨床多采用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及抗病毒治療,以及中藥、針灸、理療等,但是單一采用一種治療方法效果都不會很好,筆者近幾年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收到滿意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一 臨床資料
共40例隨機均勻分為兩組各20例。治療組:男性8例,女性
12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0歲,平均44.5歲。對照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4歲,兩組的年齡、性別以及病損程度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以《針灸治療學》中有關面癱診斷為依據(jù)。
排除標準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繼發(fā)于其他病者,如:腦外傷、顱內腫瘤,以及孕婦和不能堅持針灸治療的患者。
二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靜點,5天后減量至5mg,兩天
后改為強的松30mg,一日1次,連服7天后逐漸減量,1周減量5mg,直至停藥,維生素B12注射液500ug,一日2次肌注,連用4周;阿昔絡韋500mg,一日1次,靜點3周。
治療組:在與藥物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同時加服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方藥組成:黃芪20g,當歸15g,地龍15g,川芎5g,桃仁15g,紅花15g,白僵蠶15g,全蝎15g,白附子15g,忍冬藤40g,公英25g,葛根15g,每日一劑早晚溫服。同時配合電針針刺,取患側陽白、贊竹、絲竹空、魚腰、地倉、頰車、迎香、人中,以上穴位均采用透刺,同時取風池、翳風、健側合谷,加用疏密波電針,以患者能耐受,面部可見肌肉收縮為準。
三 療效標準
1、 痊愈:面部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靜觀面部完全對稱;
2、 顯效:面部功能基本恢復,靜觀面部可有輕微不對稱;
3、 有效:面部功能部分恢復,靜觀面部可有不對稱;
4、 無效:面部功能完全沒有恢復,靜觀時不對稱。
四 治療結果
治療組20例中痊愈17例,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
對照組20例中痊愈10例,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五 討論
面癱系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其病因,病理目前尚未明確。誘因可能也自主神經不穩(wěn),寒涼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因此一般認為營養(yǎng)面部神經的血管因受寒涼而出現(xiàn)痙孿,從而導致面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后受壓所致。所以應早期控制病情,縮短療程是本病的治療關鍵,目前臨床上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來控制炎性滲出、充血、水腫等,阿昔絡韋抗病毒治療再加以B族維生素營養(yǎng)神經,故早期應用基礎藥物治療很重要。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生活起居不慎,汗出當風,個人素體虛弱,絡脈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絡脈,氣血痹阻而發(fā)生?!督饏T要略》認為絡脈空虛,外風入中為主要原因。在治療上采用養(yǎng)血和營,疏風通絡,佐以清熱解毒之法。因此治療本病我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該方主治因氣虛血瘀—中風后遺癥,方中重用黃芪補氣,氣足才能推動血行,營養(yǎng)全身,配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行血疏通經絡,以改善循環(huán)。地龍,白附子,白僵蠶,葛根,全蝎搜風通絡解痙,忍冬藤,公英,清熱解毒,同時配合針刺治療以達到疏散表邪,益氣養(yǎng)血通經活絡等作用。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面癱治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因此值得我們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 考 文 獻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李艷霞.綜合治療BELL麻痹臨床研究,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02-081-03.
【關鍵詞】面癱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臨床觀察
面癱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其病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一般發(fā)病比較急,臨床表現(xiàn)為患側額紋消失,不能做鼓腮,吹口哨等動作,多見于青壯年,故目前臨床多采用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及抗病毒治療,以及中藥、針灸、理療等,但是單一采用一種治療方法效果都不會很好,筆者近幾年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收到滿意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一 臨床資料
共40例隨機均勻分為兩組各20例。治療組:男性8例,女性
12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0歲,平均44.5歲。對照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4歲,兩組的年齡、性別以及病損程度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以《針灸治療學》中有關面癱診斷為依據(jù)。
排除標準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繼發(fā)于其他病者,如:腦外傷、顱內腫瘤,以及孕婦和不能堅持針灸治療的患者。
二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靜點,5天后減量至5mg,兩天
后改為強的松30mg,一日1次,連服7天后逐漸減量,1周減量5mg,直至停藥,維生素B12注射液500ug,一日2次肌注,連用4周;阿昔絡韋500mg,一日1次,靜點3周。
治療組:在與藥物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同時加服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方藥組成:黃芪20g,當歸15g,地龍15g,川芎5g,桃仁15g,紅花15g,白僵蠶15g,全蝎15g,白附子15g,忍冬藤40g,公英25g,葛根15g,每日一劑早晚溫服。同時配合電針針刺,取患側陽白、贊竹、絲竹空、魚腰、地倉、頰車、迎香、人中,以上穴位均采用透刺,同時取風池、翳風、健側合谷,加用疏密波電針,以患者能耐受,面部可見肌肉收縮為準。
三 療效標準
1、 痊愈:面部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靜觀面部完全對稱;
2、 顯效:面部功能基本恢復,靜觀面部可有輕微不對稱;
3、 有效:面部功能部分恢復,靜觀面部可有不對稱;
4、 無效:面部功能完全沒有恢復,靜觀時不對稱。
四 治療結果
治療組20例中痊愈17例,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
對照組20例中痊愈10例,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五 討論
面癱系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其病因,病理目前尚未明確。誘因可能也自主神經不穩(wěn),寒涼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因此一般認為營養(yǎng)面部神經的血管因受寒涼而出現(xiàn)痙孿,從而導致面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后受壓所致。所以應早期控制病情,縮短療程是本病的治療關鍵,目前臨床上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來控制炎性滲出、充血、水腫等,阿昔絡韋抗病毒治療再加以B族維生素營養(yǎng)神經,故早期應用基礎藥物治療很重要。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生活起居不慎,汗出當風,個人素體虛弱,絡脈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絡脈,氣血痹阻而發(fā)生?!督饏T要略》認為絡脈空虛,外風入中為主要原因。在治療上采用養(yǎng)血和營,疏風通絡,佐以清熱解毒之法。因此治療本病我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該方主治因氣虛血瘀—中風后遺癥,方中重用黃芪補氣,氣足才能推動血行,營養(yǎng)全身,配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行血疏通經絡,以改善循環(huán)。地龍,白附子,白僵蠶,葛根,全蝎搜風通絡解痙,忍冬藤,公英,清熱解毒,同時配合針刺治療以達到疏散表邪,益氣養(yǎng)血通經活絡等作用。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面癱治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因此值得我們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 考 文 獻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李艷霞.綜合治療BELL麻痹臨床研究,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02-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