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列寧的民族主義思想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淺析列寧的民族主義思想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民族問題在多民族國家普遍存在,這一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定與否。作為民族問題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民族主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于民族主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也對民族主義作出了自己的解釋。本文試圖闡述列寧的民族主義觀點,并探討他的這些觀點對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有哪些影響。
一、列寧的民族主義觀
(一)列寧眼中的民族主義
近代民族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西歐和北美,出現于文本中則是在1844年,其基本含義是:對一個民族的忠誠和奉獻,特別是指一種特定的民族意識,也就是認為自己的民族比其它民族更加優(yōu)越。當然,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會有對民族主義的不同定義,對此,革命導師列寧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產生深遠影響。
列寧的民族主義觀可以以十月革命為界分為兩部分。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寧認為民族主義始終是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的。所謂民族主義,就是資產階級處理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的原則和政策,即煽動、驅使人民排斥、歧視以致壓迫、掠奪其它民族,借以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謀取資產階級的利益。列寧明確反對這種民資主義。后來,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直接過渡到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想法并沒有能夠在現實中獲得成功,列寧認識到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還需要漫長的時間,民族、國家還很落后,這一切促使列寧改變了他對民族主義原有的看法,他不再是籠統的認為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處理民族問題的原則、政策和借以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而是將民族主義分開來。
首先,列寧指出:“必須把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區(qū)別開來,把大民族的民族主義和小民族的民族主義區(qū)別開來。”為此,必須在原則上劃清這樣的界限:“在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反對壓迫民族這一點上,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加以支持,而且比任何人更堅決,因為我們反對壓迫是最大膽、最徹底的。當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極力主張自己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時,我們就要反對,我們反對壓迫民族的特權和暴力,同時絲毫也不容被壓迫民族謀求特權。”這也就是說,應當對不同的民族主義加以區(qū)別對待,分別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和措施,應當支持的是進步的民族主義,反對的是反動的民族主義。
其次,應當注意鑒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良莠成分。并充分肯定和積極支持其中的積極成分。針對盧森堡反對波蘭民族主義而忘記了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觀點,列寧中肯的地指出:“每個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都有反對壓迫的一般民族主義的內容,而我們無條件支持的正是這種內容,同時要嚴格地區(qū)分出謀求本民族特殊地位的趨向,反對波蘭資產階級者壓迫猶太人的趨向……”在這里,列寧明確提出了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應當支持什么、反對什么。
所以,在列寧眼中,我們不應當全盤否定民族主義,應當得到支持,我們反對的只是那些壓迫其它民族的民族主義或試圖謀求特權的民族主義,而積極的因素我們仍然應當支持。
(二)民族自決權
民族自決權是民族主義的核心,它的含義是各個被壓迫民族有擺脫異族壓迫,建立自己民族國家的權利。但是,列寧提倡民族擁有民族自決權,主張民族自決,并不是鼓勵、支持民族分裂,而是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平等。“我們要求民族有自決自由,即被壓迫民族有獨立自由、分離自由,并不是因為我們想實行經濟分裂,或者想建立小國,恰恰相反,我們是想建立大國,使各民族在真正民主和真正國際主義的基礎上相互接近乃至相互融合,但是沒有分離自由,這種基礎是不可想象的。馬克思在1869年主張愛爾蘭同英國分離,并不是為了制造分裂,而是為了將來愛爾蘭同英國結成自由的連盟,不是‘為愛爾蘭主持正義’,而是為了英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利益;同樣,我們認為,俄國社會黨人如不在上述意義上要求民族有自決自由,那他們就是直接背叛了民主主義,背叛了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
自決觀念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成果,民族自決推動了西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獨立民族國家的建立。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特別是國際帝國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fā)展,民族自決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成為殖民地人民反對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強大武器。列寧首先提出了在殖民地背景下的民族自決理論,20世紀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世界的浪潮,飽受壓迫和殘暴統治的各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奮起反抗,在這一段時期中,列寧的民族自決成為廣大人民反抗壓迫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而此后,在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指導下,列寧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將民族自決權由理論變成了現實。列寧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貢獻是最大的,形成了以民族自決權為基礎的著名論題。
列寧的民族自決權理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和表現形式。在殖民統治的時期,它的主要內容是各被壓迫民族擁有擺脫壓迫民族統治獲得獨立的權利,建立本民族獨立的國家無疑是殖民統治下民族自決權的實現形式;在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壓迫已經消除,民族自決權的作用并沒有就此停止。它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由要求擺脫壓迫獲得獨立轉變?yōu)槌姓J各民族人民擁有參與決策和管理本民族事務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民族自決權的形式在這時變成了民族區(qū)域自治。
列寧主義是我國重要的指導思想之一,列寧的民族理論它不僅在指導我國革命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對我國民族政策的制定也有重大的影響。
二、新中國成立前列寧的民族主義對中國的影響
(一)列寧的民族主義觀對孫中山民族主義觀的影響
孫中山早年的民族思想中有著濃重的“反滿”氣息,這從他在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中就可以看出來,這一口號的提出也標志著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開始形成。1904年,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在同年10月的《<民報>發(fā)刊詞》中他將這個十六字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也就是“舊民族主義”。然而到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時,孫中山就將他的民族主義思想由“舊民族主義”發(fā)展為“新民族主義”,不是簡單的“反滿”,而是“反帝”。孫中山還認為世界各民族不僅平等,而且要互相幫助。促使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向前發(fā)展的因素,除了他自身深化了對封建專制政權和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列寧的民族思想的影響。
列寧曾指出:“帝國主義的特點就是現在的全世界已經化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數眾多的被壓迫民族,另一部分是人數甚少的、擁有巨量財富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壓迫民族。”也就是說,帝國主義已經在世界上建立起了殖民體系,所有遭受壓迫的民族都應當反對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作為民族革命的首要任務。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反帝也是當時的中國首先應當完成的任務。正是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下,孫中山逐漸修正了自己的民族主義思想,由“反滿”轉變?yōu)?ldquo;反帝”,排滿思想漸漸減弱,并且重視恢復民族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
(二)列寧的民族主義觀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與之前人們的觀點不同,列寧認為殖民地問題和民族問題不是兩個完全分離的領域,而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是緊密相連的。1920年,列寧在共產國際“二大”上作的題為《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的報告中有如下闡述: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民族問題已經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力量必須與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聯合起來,共同進行斗爭。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步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準備條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必須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必須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并在這一基礎上聯合民族資產階級,但必須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當時的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改變受壓迫、受剝削的狀況也做出過自己的努力,但是最后沒有成功。領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歷史的落到中國無產階級的肩膀上。而列寧關于殖民地問題和民族問題不是兩個完全分離的領域的一系列論述,無疑給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中國無產階級如何開展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國的無產階級正是與廣大農民結成堅實的聯盟,團結資產階級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才逐漸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三、新中國成立后列寧的民族主義對中國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列寧的民族主義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就主要表現在對中國民族政策的影響上。
列寧民族主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民族自決權,即各個被壓迫民族有擺脫異族壓迫,建立自己民族國家的權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族自決權則主要表現在各民族人民擁有參與決策和管理本民族事務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之間有著長久的交往歷史,發(fā)展到現代,各民族之間已經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所以各民族間的統一始終是主流。而如何在維護統一的前提下實現少數民族的自決權,讓少數民族盡可能多的擁有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是促進民族關系發(fā)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就從實際出發(fā),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作為自己的民族政策,即各少數民族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自主權利,這包括立法權、對上級國家機關指令的變通權、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權、經濟建設的自主權、發(fā)展教育科技的自主權、保護環(huán)境的自主權等等。中央政府賦予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以如此豐富的自治權,就是為了盡量能夠使少數民族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利。
總之,雖然列寧的民族主義思想是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提出的,但他的意義卻不僅限于當時的社會。民族問題依然存在,我們依然需要研究列寧的民族主義思想,并在此指導下完善自己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