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政治論文 > 社會主義 > 社會科學論文

社會科學論文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社會科學論文

  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社會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建設“文化大市”,離不開社會科學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社會科學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科學論文篇1

  談科學社會化的發(fā)展方向

  [摘 要]對科學內涵的爭議由來已久,從知識論、方法論再到社會體制以及“大科學”概念的成熟,科學內涵認知的深度和廣度不斷被挖掘和拓展。這不僅與科學本身在近幾個世紀的突飛猛進有直接關系,還與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對科學的追問和反思密切相關。近代市場經濟興起以后,科學社會化的方向受到市場化的影響,并在當代科學的發(fā)展進程中得以顯現。

  [關鍵詞]市場化;科學;社會化;發(fā)展方向

  從科學的光芒閃耀于人類文明史的那一天起,對于科學是什么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息。這并非是科學的內涵難以琢磨,而是因為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時代、地域的人們所從事的這種特殊的研究活動對社會的各個層面影響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如果從科學認識發(fā)生學的觀點看,社會作為各種實體的有機結合,不是像積木那樣可以隨便分割的,科學在成長的過程中,其觸角伸向了社會的各個組成實體(如經濟、政治、技術、倫理、宗教、藝術等),并發(fā)生了很難嚴格區(qū)分的融合和嬗變,科學也就不再像其發(fā)生的初期那樣容易辨別。生活于各個階級、階層中的人們在感受到科學帶給自己、帶給他人的巨大變化中試圖從不同角度審視科學,考察科學,界定科學。

  事實上,對科學內涵由來已久的爭論極好地體現了科學的社會化過程。人們較早意識到科學是一種目的在于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理性知識,這一點有別于常識和其他知識,但在形態(tài)上卻沒有什么區(qū)別。它雖然廣泛但卻成系統,它雖然繁雜但卻有條理,在解釋自然方面,比其他知識更具說服力。后來,有人從科學認知方法是否可靠來理解科學成果的正確性,經過漫長而激烈的爭論總結出數學方法、實驗手段、邏輯理性等一套特殊的操作規(guī)范。

  科學,以其程序上的一絲不茍保證了結論的無可辯駁。隨著科學成果的大量增加,人們發(fā)現科學知識的形體雖然是不斷增長的、新陳代謝的,但其形態(tài)卻是單一僵化的。它通常被儲存在書本等媒體里,告訴感興趣的讀者前人探索的結果,而得到那個結果之前的艱苦的過程和其中豐富的內涵我們卻知之甚少??茖W研究者大半生的努力體現在教科書中往往只有短短的幾行,更多的人畢生從事與科學相關的活動卻無法為后人所知。顯然,知識的嚴謹簡潔、其形式的單一有限掩蓋了科學社會性的、多元化的內涵。

  隨著科學活動的大面積展開和科學的社會體制的建立,人們越來越發(fā)現:知識和方法的后面——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科學本身包含著豐富內容,正如巴伯在《科學與社會秩序》中寫道:“從根本上把科學看做是一種社會活動,看做是發(fā)生在人類社會中的一系列行為。從這一角度看,科學不單單是一條條零散的確證的知識,而且不單單是一系列得到這種知識的邏輯方法。……通過把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進行系統的研究,我們也許能領會科學與社會其他部分的確定的聯系,例如,與政治權威,與職業(yè)體系,與社會等級分層的結構,以及與文化理想和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許許多多的內容也許是科學所先天蘊涵的,它不僅僅意味著科學自身的發(fā)展行為多種多樣,還意味著科學作為一個新的實體給社會既有實體帶來的變化多種多樣。劉珺珺在《科學社會學》中這樣評說:“關于科學的這種認識,不再把科學看做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東西,而強調科學同技術、生產、經濟與政治等現象的聯系。實際的歷史說明了這種觀點,所以人們達到這種認識是一種必然。”

  科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對科學的認識也同樣高歌猛進。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莫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出現并逐漸成熟,其研究內容關注于科學社會結構及科學家的社會關系。與其說他們進一步發(fā)展了科學的社會內涵,不如說他們找到了把科學視為一種社會活動的新的切入點。科學社會學認為科學是一種社會系統,是一種社會體制(或稱社會建制),科學家的工作使這一新職業(yè)獲得了從業(yè)“執(zhí)照”,獲得了與其他職業(yè)同等的社會認可,而科學家的職業(yè)特色不可替代的關鍵在于他們建立了一種社會體制,這等于重新詮釋了科學。

  比較成熟的關于“科學體制”的含義如下:它是擁有共同科學目標的科學家為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和實現最大社會福利而組織起來進行科學活動的有效程序和穩(wěn)定結構。其要素包括從事特定活動的人群、用于指導規(guī)范特定行為的制度、常規(guī)組織和基礎設施。這四個要素可以概括為科學人群、科學制度、科學組織和科學設施。體制的實質在于人的集團,這一注重“群體化”的理念與研究方法使得科學的社會活動的研究系統化、規(guī)范化了。集團的歷史展現了眾多從業(yè)者的科學活動史,然而,科學活動史研究的不完善導致對其進行的體制化分析成果在應用于現代科學活動時,效果并不顯著。

  比如,考察科學的體制化進程,科學家角色的出現是從哲學家、神職人員、中世紀大學教師、官吏、工匠、醫(yī)生、占星術士、煉金術士到業(yè)余科學家再到專業(yè)科學家;科學組織從無形學院、中世紀大學、十七世紀英國的皇家學會、法蘭西科學院、研究性大學、工業(yè)實驗室、政府實驗室、再到大學中院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這種體制化的考察在科學活動并不廣泛深入、活動規(guī)模也不大,與其他社會實體的聯系并不緊密的時期是卓有成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科學的巨大發(fā)展帶來的科學事業(yè)的規(guī)模和結構上的調整使得科學活動復雜化、多元化,人類科學實踐的迅速豐富造成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相對落后:“體制”分析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一個1890年由德國歷史學家曼遜(T?Mommsen)創(chuàng)造的概念“大科學”在20世紀中期以后得到人們的重新關注。

  巴伯在論及“美國工業(yè)和商業(yè)界的科學家”(見《科學與社會秩序》)時所使用的“大研究組織”這樣的詞匯已顯得捉襟見肘。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人類基因圖譜研究、我國的載人航天等“大科學”的經典之作向科學社會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后世研究科學學的學者影響巨大的科學史家普賴斯及時發(fā)現了這一變化,他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考察科學,重視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并使用恰當的手段——統計方法和數量工具來描述新時期的科學。“大科學”概念經普賴斯的進一步闡釋和豐富不僅為同行所接受,而且成為考察現代科學的通用術語。

  它所涵蓋的內容包括:科學家人數的激增,尤其重要的是在整個人口中的比重加大(科學家人數增長是整個人口增長速度的三倍),科學文獻的爆炸性增長(科學文摘數目翻倍所需的時間只要十五年),科學研究消耗的資金越來越多(如加速器所需費用在約四十年的時間里翻了25000倍),還必須注意到的是科學活動的復雜化:組織管理、能源供給、物資供應、技術指揮、安裝建設、保障維修、財務管理、審計監(jiān)督、協調服務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科學的行列中,原有的科學工作者的活動內容也越發(fā)豐富起來,科學人群出現了分化。在“大科學”的研究中,體制化分析顯露出其局限:無法反映出科學活動的多元性。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以及科學內涵深化的歷史表明:把科學定義為一種知識和方法從科學成果的語言形態(tài)和操作形態(tài)上實現了對科學的初始把握;把科學定義為一種社會活動則擺脫了知識定義的僵化束縛,解放和拓展了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豐富內涵;而把科學定義為一種社會體制從科學家的集團形態(tài)和建構形態(tài)實現了對科學的社會學把握;“大科學”概念的建立則使我們看到了體制定義無法包容進去和挖掘出來的科學活動的多元性。但“大科學”的多元性在提出的時候是籠統和概括性的,因為即便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學者也無法預見到科學在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更遑論科學對社會各個實體所產生的種種深遠的變革。所以只是到了今天,我們才能更準確和全面地去闡發(fā)多元性的豐富內涵。

  社會科學論文篇2

  試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

  一、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為社會現象,即為一門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具體研究包括 政治學、社會學、 經濟學、軍事學、 法學、 教育學、文藝學、史學、 語言學、民族學等多個方面,并把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 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 總結出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必須具備五個基本要素:(1)以社會現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2)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必須經學術權威部門鑒定, 應用研究成果必須被 實踐證明;(3)有積極的社會效應(益)或一定的經濟效益,只有產生正效應的研究結果,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成果;(4)必須有一定的被人們認可的表現形式,如 論文、論著、 報告等;(5)必須有明確的結論,如創(chuàng)立新的理論、學說,提出新的觀點、思想,或提出新的策略、對策、措施,等等。

  社會科學研究本身具有以下特點:一方面社會科學對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 建筑具有附屬性,而這兩者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另一方面,對于社會現象研究本身來說就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外到內、由淺及深的過程。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排除很多方面的因素,還要假設某些前提條件,從理性上認識并揭示其社會現象的本質及發(fā)展規(guī)律,此研究過程的本身也就決定了研究成果的抽象性的特點。人們通常必須借助于一系列可變換的中介來完成“具體→抽象”這一過程,而不能直接將研究成果用于實踐。

  這表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具有間接性。由于受到研究者主客觀因素,如價值判斷、知識結構、社會閱歷和 環(huán)境等的影響,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社會科學成果總會包含各種的缺陷、不足和錯誤。因此,我們要從實踐和理論上進行不懈的探索,不斷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創(chuàng)新的理論,再用發(fā)展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實現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社會科學成果到現實生產力之間的良好轉換。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運用是一個檢驗錯誤并對其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

  要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實踐價值。

  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價值,其價值應符合當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能夠被人們理解、接受、掌握、應用。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亟須研究和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能夠提出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議,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創(chuàng)新程度。

  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一項重要標準是創(chuàng)新程度。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總結出新的 經驗、規(guī)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論、學說,提出新的方案、對策,為新的實踐及時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等。一項沒有創(chuàng)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復別人已經提出的觀點和方法,是毫無意義、沒有價值的。所以,不同范圍、層面、角度的創(chuàng)新對社會經濟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我們應根據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創(chuàng)新程度的大小來衡量其價值。

  3.影響力度。

  任何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旦進入社會,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增長人們的知識,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轉化為 管理者的決策或方案,為社會帶來影響。研究成果的大小對社會的影響體現在廣度和深度上,更重要的是其方向,所以產生積極正面影響的研究成果就是有價值的。

  4.效益評價。

  社會研究成果既可以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途徑產生經濟效益,也可以通過為人們提供知識、更新人們的觀念,提高全民科學 文化素質,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各類效益之間可以量化。我們可以通過價值量的大小來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壞,對于難以量化且表現復雜的成果,可以通過其影響面、宣傳面的大小以及貢獻加以評判。

  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為增加各個成果之間的可比性,應盡可能以定量為主,采用量化指標。二是形式評價與內容評價相結合。“形式”主要是指成果的來源、類型與成果 發(fā)表(出版)的形式(含刊物的檔次);“內容”則是指成果的質量、產生的影響和社會經濟效益等。在對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時,應堅持以內容為主,兼顧形式的原則。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過程中,既要重視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性,又要重視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根據上述評價標準和原則,初步設想采用10類具體指標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對某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單項評價,然后再加以匯總,對該項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評判。

  1.成果屬性。

  成果類別指成果的性質和類型。不同的成果所具有的性質作用大小、評價的高低也會不同。我們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分成4種不同的類型,并對各種類型的研究成果分別作出恰當的評價,給予不同的評分范圍。

  (1)數據資料類。此類是指通過對各種現象的調查研究和數據資料的搜索、整理、匯總,所取得的能夠反映現象基本情況的成果。此類成果的評分標準不高,評分范圍在20分~60分。

  (2)實踐類。此類成果是指通過對各種門類社會科學的研究,充分發(fā)揮社會科學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宣傳功能以及參考功能,將各學科的基本理論應用于社會實踐,進而取得的成果。這類成果不僅可以提高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能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研究性 工作提供參考依據。一般情況下,獲得這類成果所進行的研究難度不是很大,創(chuàng)新的成分也不多,故評分不宜過高,評分范圍為30分~70分。此類成果還包括根據某一社會 組織在一定時期的任務,在對社會組織的內外部環(huán)境進行研究,對影響社會組織的各種變量進行測算,能指揮和協調全局性工作,促進社會組織完成任務規(guī)劃、決策、方案等成果。在工作進展過程中,為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的合理調度,最大程度地將勞動者的積極性發(fā)揮出來而提出的策略、意見和方法等成果。這類成果通常應用于經濟工作和行政工作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其價值的大小及應用的范圍和轉化的力度也不同。評分范圍一般為40分~80分,但有些全局性、戰(zhàn)略性的規(guī)劃和決策,評分可提高至80分~100分。

  (3)理論性成果。理論性成果是指在各種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這類成果或者提出了新的觀點、思想、理論和學說,或者對傳統理論進行質疑、補缺、完善,或者在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創(chuàng)新方面有新的設想和進展,或者選題有特別重大意義,研究難度大,填補了某項專業(yè)的空白,在理論上具有開拓性創(chuàng)見,等等。這種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學術論文和專著。理論性成果的效應是巨大的,一旦為群眾所掌握,就會轉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獲得理論性成果的過程是艱巨的,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艱辛的探索,因此評分較高,評分范圍為60分~100分。

  (4)綜合性成果。綜合性成果是指兼有以上兩種或多種屬性的研究成果。社會科學研究是復雜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因而成果的屬性不是單一的。綜合性成果具有較多的表現形式,也有一些綜合性成果全面體現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各種特性,這些成果產生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綜合性成果的評分一般較高,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綜合性成果評分范圍為60分~90分,包含理論創(chuàng)新的綜合性成果,評分范圍為70分~100分。

  2.成果背景。

  成果背景是從形式方面對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分類指標。形式是內容的反映,形式評價是成果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形式評價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只處于次要地位。形式評價主要是對成果的來源、項目的級別和成果 發(fā)表(出版)刊物(著作)的級別、檔次以及獲獎等級進行評價。

  (1)項目來源。項目來源指 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是來自哪一級立項的科研項目。項目的來源可分為國家級、部省級、廳局級、其他級、非立項5類,分別給以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的評分。根據這些不同等級的評分,對科研成果進行形式評價,接受企事業(yè)單位委托研究的課題可參照其研究的難度和范圍來評定相應的等級,國際合作項目可視同國家級。

  (2)重要程度。重要程度是指科研項目在本學科的研究中屬于哪一個層次的課題,是否具有高水平、科學性、知識性、可讀性強等特點,在學術界評價如何。我們將科研項目分為重點工程項目、重大項目、規(guī)劃項目、一般項目、自選項目5類,根據以上這種分類可分別給以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的評分。

  (3)發(fā)表(出版)等級。發(fā)表(出版)等級是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發(fā)表的刊物或出版的出版社的等級。一般情況下,刊物或出版社的等級越高,其價值也越大。我們將刊物分成國內外權威刊物、國內核心刊物、省內一級刊物、其他公開刊物、內部刊物5類,分別給以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的評分;將出版機構分為中央級出版社、省級出版社、其他出版社、在一定范圍內交流、內部印刷5類,分別給以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的評分。

  (4)獲獎等級。獲獎等級是指某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已經獲得的獎勵等級。一般分為國際獎、國家獎、部省級獎、廳局級獎、其他獎,由于每種獎勵中又分為一、二、三(或更多)等級,故其評分也應是一個區(qū)間,擬分別給以100分~70分、80分~50分、70分~40分、50分~30分、40分~20分評分。

  3.創(chuàng)新力度。

  創(chuàng)新力度是對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內容的評價。一項沒有新意的成果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只有使科學成果成為具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知識產權,并且處于領先水平,在推廣中取得一定的 經濟效益,才說明這項科技成果具有創(chuàng)新力度。我們擬用以下幾個指標來衡量其創(chuàng)新力度。

  (1)惟一性。惟一性是指在科研成果中提出的理論、思想、觀點或方法,在古今、在國內外絕無僅有,第一次提出來。惟一性又分為國際惟一性和國內惟一性。國際惟一性的成果給予100分,國內惟一性的成果給予50分。

  (2)新穎度。新穎度是指科研成果中提出的理論、思想、觀點、方法,雖然不是惟一的,但屬于較早提出或較早對其進行闡述、解釋、論證的以及較早 應用這些理論、思想、觀點、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并且具有的科學性較強,有可能較早的應用于 實踐,產生社會效益。我們可根據其在國際或國內出現的時序,根據填補空白、國際領先、國內領先、部分創(chuàng)新、較早應用等5種類型分別給以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的評分。

  (3)轉引率。轉引率是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中引證其他成果的理論、觀點、方法的次數與本成果中的理論、觀點、方法被其他文章所引用次數的比率。如果轉引率越大,說明引證他人的成果越多,而自己的成果被別人引用少,創(chuàng)新力度不強;轉引率越小,說明引證他人的成果越少,而自己的成果被別人引用多,創(chuàng)新力度強。我們可以根據轉引比率的數值大小分別給以0分~100的評分。

  4.影響廣度。

  影響廣度是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問世后,在理論界和實踐中所帶來影響的范圍和廣度。影響越大,價值也越大。影響廣度包括被引用強度和被引用比率。被引用強度指被引用的廣度、被引用頻度和被引用深度三個指標的得分簡單相加。被引用比率指某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一定時期內被引用次數占同期同學科全部被引用次數的比率。

  5.系統性。

  闡述全面、精當、知識結構系統完整可打100分、90分。主要方面全面闡述,次要方面略有欠缺可打80分、70分;主要方面基本闡述,初步建立知識結構基本框架可打60分、50分;主要方面有遺漏或知識結構混亂可打40分、30分、20分、10分。

  6.可靠性。

  理論前提科學,概念明確,邏輯嚴密,資料準確、充實,研究方法科學、深究、適當,可打100分、90分;理論前提科學,在資料、研究方法、概念和邏輯等某個方面略有欠缺可打80分、70分;理論前提科學,在資料、研究方法、概念和邏輯等某些方面有欠缺可打60分、50分;理論前提、資料、研究方法、概念和邏輯等某些方面有嚴重欠缺可打40分、30分、20分、10分。

  7.引證規(guī)范性。

  引證規(guī)范,所有引用資料、觀點來源清楚可打100分、90分;引證較規(guī)范可打80分、70分;引證基本規(guī)范可打60分、50分;引證不規(guī)范可打40分、30分、20分、10分。

  8.研究難度。

  問題十分復雜,或理論難點多,或學科基礎薄弱可打100分、90分;問題復雜或有理論難度,或學科基礎薄弱可打80分、70分;問題較復雜,有一定難度可打60分、50分;難度很小可打40分、30分、20分、10分。

  9.資料搜集處理難度。

  資料的搜集與處理難度很大可打100分、90分;資料的搜集與處理有難度可打80分、70分;資料的搜集與處理難度不大可打60分、50分;難度很小可打40分、30分、20分、10分。

  10.學術價值社會價值。

  具備下列任何一項即可:(1)對解決重大理論或現實問題有推動作用;(2)對學科 發(fā)展有奠基作用,可打100分、90分。具備下列任何一項即可:(1)對解決重大理論或現實問題有推動作用;(2)對學科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可打80分、70分。對解決理論或現實中的一般性問題有推動作用,可打60分、50分;對學術研究或社會發(fā)展作用很小,可打40分、30分、20分、10分。

  三、社會科學成果及其常用的評價方法

  社會科學成果是指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探索未知、推進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深化認識為目的,對所研究的問題經過周密的分析、論證,提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結論,其成果的表現形式一般為著作、 論文、社會調查、研究 報告、咨詢建議、方案論證、工具書、譯著、譯文等。

  1.定性評價法

  社會科學研究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長期、深遠、間接的作用和影響,由于社科成果自身所具有的描述性、模糊性等特點,它難以像自然科學成果那樣通過精確的計算、反復的科學實驗來加以驗證,也無法用數據或指標來作簡單的測定。因此,目前對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大多采用定性評價的方法來進行,即同行的專家進行評定。定性評價法是以評價者的主觀判斷為基礎的一種評價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同行專家的知識、 經驗以及調查分析能力,對要進行的評定成果進行定性評價。這種方法通過不斷的發(fā)展完善,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定性評價分為會議評價和通訊評價,前者為會議 組織者聘請相關專家召開會議,聽取被評人員對其成果的匯報,進行面對面的質詢、答問,然后給出評定;后者是以信函形式送審成果,聘請有關專家進行背靠背的評價。

  定性評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充分發(fā)揮專家的智慧和經驗,對信息資料的數據需求程度比較小,從而避免和減少了因信息數據不全或不精確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定性評價法特別適用于某些因素難以量化的情況,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評價中的隨機因素影響較多,由于評價者的價值觀和主觀意識的影響以及專家知識 經驗的局限性,往往使評價結果帶有個人偏見和片面性,因而評價結果有可能不是很客觀、準確的。此外,評價成果通常沒有經歷被檢驗和被認識的過程,因此可信度和可靠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定量評價法

  許多 社會科學 管理部門和研究人員為了使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定結論盡可能地符合客觀性,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開始不斷探索如何借助科學計量分析指標來評價社會科學成果。目前,常用的計量分析指標包括主體成果 發(fā)表的刊物級別, 論文收錄、轉載情況,成果被引證情況,獲獎情況等。

  定量指標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由于它是根據登載成果刊物的權威程度和成果被轉載、引用次數來作為評價標準的一種評價方法,因此它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受個人主觀因素干擾和其他非科學因素的影響,有助于規(guī)范評價行為。然而,對于以著作和科學論文為主要產出形式的社科成果來說,采用計量分析法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在成果 統計上有時間的滯后效應,由于論文發(fā)表或著作出版通常要等若干年才能驗證其真正價值,因此不可能對成果進行及時的評價。其次,定量分析指標只適用于已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公開出版的著作等科研成果,而對于那些不宜公開發(fā)表,已被有關部門采用,并已取得明顯 經濟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卻無能為力。

  目前,定量分析指標法已在我國自然科學界基礎研究領域的評價 工作中得到較廣泛的 應用,但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工作還存在著某些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社會科學情報信息系統還很不完善,無法使成果的引用情況和引用次數被及時、準確地檢索出來。

  3.多因子綜合評價方法

  綜上所述,由于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目前社科成果評價工作仍以定性評審作為主要評價方法。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 發(fā)展,一些定量評價方法也開始在社會科學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從而使社會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由于在社會科學領域,各種新興交叉學科不斷產生,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圍也日益擴大,影響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因素也愈來愈復雜,特別是對應用性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影響成果價值的標準除了要考慮其學術價值外,還要考慮其社會價值、經濟社會效益以及其他相關的外圍因素。傳統的一些定性評價方法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局限性和主觀性,不能準確地反映社科成果的價值,因而愈來愈不能滿足社科成果的評價要求。

  為了更加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社科成果,人們期盼對社科成果能夠實事求是、公平合理、保證質量地進行定量的、精確的描述,從而使社科成果評價更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由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問題以及改造社會的方法和手段等,因而,對于社會科學成果來講,進行定量評價的難度比較大。在影響社科成果的眾多因素中,許多因素都具有模糊性、復雜性,所以難以直接量化。因此,目前應用于自然科學成果評價的絕大多數定量評價方法,并不能單獨作為解決社會科學活動評價的實用方法。

  社會科學以其獨特的方式研究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每一項社科成果的實現,都取決于下面兩個因素:一是接受這項成果的決策機關和領導人是否認可、贊賞并讓其通過。二是運用該項成果的實際工作者的水平和運用的現實 環(huán)境如何。對社會科學成果的考核,我們應該注意基礎理論和應用科學成果是并重的,并且注意把定性和定量標準相結合。總之,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一定要統籌考慮,防止顧此失彼,做到公正合理地體現社會科學成果的真實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家棟、秦興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及其指標體系》,《齊魯學刊》2001年第2期。

  [2]高燕云、任世安:《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方法探討》,《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3]陽光:《評價社科成果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深圳特區(qū)報》2001年9月16日。

猜你喜歡:

317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