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者相關思修論文范文
思修論文是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論文的簡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jīng)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yǎng)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tǒng)理論和知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思修論文相關范文:論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全文如下:
摘 要:出世和入世是中國古代文人經(jīng)常面對的一個艱難抉擇,吳敬梓也無法避免?!度辶滞馐贰废碛?ldquo;思想家的小說”的美譽,而吳敬梓作為《儒林外史》的作者,他的思想是復雜的,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對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繼承,使他具有無法避免的社會使命感,又有對個人理想的追求,向往歸隱于山林的避世生活。這種思想的復雜性,充分的表現(xiàn)在了吳敬梓的文學作品—《儒林外史》當中,使其思想復雜性得到具體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復雜性; 理想追求; 儒學思想
對于中國古代文人來說經(jīng)常要面臨出世與入世的艱難抉擇,吳敬梓也無法避免。作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吳敬梓身上具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但對個人理想的追求,造成他對封建科舉制度和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感到深惡痛絕,這使他的思想與當時的時代思潮無法融和,所以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在吳敬梓的身上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這種矛盾性在《儒林外史》的寫作和思想主旨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出世:個人的理想追求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歸隱于山林的隱逸思想從來都沒有斷絕過。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道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些都是在對歸隱于世的渴望,而吳敬梓對于這樣的生活也是極其的向往的并把這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吳敬梓之所以把出世作為自己的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吳敬梓的家世、個性及其所遭遇的人生磨難有重要的關系。
吳敬梓出生于科舉世家,曾祖父一輩共有五個兄弟,就有四人考取到進士,在其后的吳氏子孫中考取進士和舉人者不乏少數(shù),在先祖吳晟考中進士、吳昺考中一甲二名及第后,吳氏家族達到鼎盛,但鼎盛也意味著衰落的開始,吳敬梓出生之際,正處在其家族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而在衰敗的封建家族內(nèi)部,必然矛盾重重,一觸即發(fā)。因為家族中的功名大有差異,所以極易彼此妒忌,相互欺凌,在族人和鄰里之間,自然形成了趨炎附勢的風氣,而且先人家大業(yè)大,自然就有了遺產(chǎn)分配的問題。吳敬梓在家族中具有“宗子”的身份,在分配財產(chǎn)的時候可以多得一份,族人窺覬其遺產(chǎn)者不計其數(shù)。吳敬梓生性高傲,不屑與族人周旋,不善理財,所以一旦爆發(fā)遺產(chǎn)之爭,就沒有一個人幫他說話,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父祖的遺產(chǎn)被人給奪走。在這過程中他看清了隱藏在仁義道德面具下的族人的貪婪嘴臉。
家財?shù)纳⒈M造成吳敬梓窮困潦倒,因此經(jīng)常外出,投親靠友,看盡世人的嘴臉,吳敬梓渴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現(xiàn)狀, 但是科舉取士的制度在清朝時期已經(jīng)千瘡百孔,八股取士造成廣大知識分子大都沉溺于其中,窮畢生精力以求一第,而且又大興文字獄、科場案以迫害進步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