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困擾淺談論文
心理困擾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因內、外部原因的影響而引起的在某一時期出現的焦慮與煩惱、迷茫與疑惑、低沉與沮喪等不良反應的心理狀態(tài)。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心理困擾淺談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心理困擾淺談論文篇一
《論青少年常見心理困擾》
摘要:當代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交際、情感等方面心理問題突出,其根源在于他們的內心深處存在著諸多心理困擾。心理困擾已成為制約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大“隱患”。本文探討了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及其產生原因,列舉了常見心理困擾的幾種主要類型,建議采取多種策略和措施幫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擾,以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困擾;常見類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一、青少年心理困擾及其成因
心理困擾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因內、外部原因的影響而引起的在某一時期出現的焦慮與煩惱、迷茫與疑惑、低沉與沮喪等不良反應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困擾本身不是病態(tài)反應,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時段出現的一種認知沖突、心境煩燥、體驗不爽的心理反應。它可以是情緒上的,也可能是人際關系上的,或者是學業(yè)、工作、處事等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感受。
相比于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而言,個體心理困擾往往表現得輕微些,是一種偏離正常心理狀態(tài)的輕度心理問題,沒有構成可辨認的臨床綜合癥,一般可通過主動自我調適或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擺脫困擾,得到解決。[1]但是,任何重度心理問題都有由“簡單”起因經“頻繁”而累積的演進過程,心理困擾是引發(fā)一切更嚴重心理問題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擾往往使個體自我感覺痛苦、深深體驗到緊張、消極、無所適從、不愉快、內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經常性的心理困擾必然導致個體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態(tài)失衡,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機就會相伴滋生。因此,重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及解決對策的探討和研究,是從源頭上解決青少年中日益嚴重和普遍的心理問題的務本之舉。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遇到了新的考驗。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惡化,心理矛盾不斷突出,心理困擾“層出不窮”,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以上的青少年受到各種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我國大、中學生中的心理困擾問題更有日趨嚴重和普遍的趨勢,據《中國青年報》披露:“如今,我國學生的心理問題已不罕見,心理學界近年來的諸多研究結果表明,16%~25.4%的大、中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以煩躁、焦慮、自卑、不安、孤獨、寂寞、嫉妒、恐懼、懶散、懈怠等為表現方式的心理困擾在青少年中頻發(fā)不斷、尤為普遍。”[2]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困擾頻發(fā)的時期,其主要原因是:(1)心理困擾來源于人的社會性要求。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首先具有本我的欲望,如食欲、性欲、求生欲、成就欲等,但人又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當兩者矛盾和沖突時,必然產生心理困擾。青少年時期,欲求很多,且多有不合理的成分,家庭、學校和社會往往難以全面滿足,久而久之,心理困擾就會隨之滋生。(2)心理困擾來源于對社會劇烈變化的不適應。當今青少年經常面對的是社會競爭激烈、環(huán)境變化快速、價值多元沖突、人際關系緊張等變化。當青少年的心理與外部環(huán)境不協調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發(fā)不安、焦慮和困擾。(3)心理困擾來源于青少年自身發(fā)展的特殊性。青少年處于青春期,面臨著艱巨的心理發(fā)展階段。他們要在社會適應、異性交往、自我成長等方面不斷發(fā)展,他們渴望擺脫對外界的依賴,渴望形成獨特的自我,但其自身心理發(fā)展不成熟,認知易片面,情緒易偏激,這種渴望獨立而實質難以獨立的現狀,使得他們產生心理困擾就在所難免。
我國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青少年的諸多心理困擾嚴重威脅其心理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因此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并制定策略幫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擾,應成為當前學校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青少年常見心理困擾的主要類型
(一)學業(yè)類心理困擾
學生以學業(yè)為主,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學業(yè)類心理困擾,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類型之一。據一項針對農村中學生的調查表明,80.4%的中學生在學業(yè)方面存在困擾。由于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鼓勵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嚴厲管教,使青少年學業(yè)負擔過重,學習壓力過大,常導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厭惡學習,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學??謶职Y”,經常表現出迷茫、煩躁、疲憊、壓抑、內疚等等困擾反應。
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力不足,被動地應付學習,是引發(fā)學業(yè)類心理困擾的原因之一。許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在上課、做作業(yè)、考試的漩渦中,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枯燥無味,從而消極應對;加之學校的教育方式陳舊、呆板,使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產生了厭煩情緒,自我評價降低,總覺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連連滋生。同時,部分有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常產生嚴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與希望。
考試焦慮也是青少年中常見的一種以擔憂和緊張為特點的心理困擾狀態(tài),據統計,高中生平時考試時存在焦慮困擾的占35%左右,而升學考試時存在焦慮困擾的高達50%左右。[3]考試焦慮影響學生的認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產生緊張的情緒體驗,使考生陷入思維混亂,從而影響考生水平的正常發(fā)揮。過度的考試焦慮還會危及考生的身體健康,使他們處于高度緊張中,如果長期處于考試焦慮狀態(tài),還會引起神經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嚴重的還會出現痙攣、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應??荚囈坏┦Ю?、心理困擾就會長時期地籠罩著青少年的心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生活類心理困擾
青少年與成人一樣,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必然引發(fā)青少年的心理應對,他們一樣也經受著與社會變革相關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產生一系列相關心理困擾現象。比如,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中,貧富差距擴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之中。貧困生一般表現出高敏感、低自尊、敵對、逆反等心理。貧困生由于被經濟拮據困擾,逐步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擔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恥笑,因而引起強烈的自卑心理,極易相伴滋生社會不公心理,對社會抱著仇恨態(tài)度。自卑的消極心理暗示貧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長期被自卑困擾會形成對自身能力、人格等過低評價。貧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礙,他們自我設限,不愿和同學溝通,使他們有意無意地走向孤獨和困苦。再比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熱”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隨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學習,其環(huán)境適應障礙表現明顯。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縮,有時甚至感到孤獨無助;部分學生來到新班級時,面對同學中高手林立,由“雞頭”變“牛后”,因而垂頭喪氣,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現實生活中的挫折與抑郁,必然引發(fā)他們心理上的諸多沖突與困擾。
(三)情緒類心理困擾
情緒類心理困擾,主要是指由于內、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體驗發(fā)生沖突而出現苦悶、低落、消沉、激怒、絕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緒困擾現象。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多情的季節(jié)”,是人生中激情蕩漾、熱情奔放的時期,但由于青少年沒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現突出,自我失控表現明顯,因而常表現出諸多負性情緒困擾反應。比如,抑郁就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消極情緒困擾。受抑郁困擾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漠視一切,思維遲鈍,自我評價低,對前途持冷漠、悲觀的態(tài)度。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種較普遍的情緒困擾,受浮躁困擾的學生,輕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見異思遷,學習上缺乏韌性,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焦慮也是一種緊張、害怕,并與焦急相伴的復雜情緒困擾,受焦慮困擾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師批評,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煩躁,容易導致學業(yè)和考試失敗。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緒困擾,引起自卑困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覺得自己學業(yè)、才藝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貧困等。嫉妒是一種因羨慕與敵視相復合而構成的情緒困擾,一些青少年對其同伴取得的成績,具有的才能或擁有的財物,不是“見賢思齊”,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不平衡的困擾心理。以上種種,都是當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經常出現的情緒困擾現象。
(四)交際類心理困擾
人際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戀,渴望友誼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際期待,為此,許多青少年把學會交往、善于交往列為自己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任務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對人際關系的復雜性缺乏了解,加之他們本身認知、情感素養(yǎng)發(fā)展不成熟,極易認知偏頗、情感失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常引發(fā)諸多交際類心理困擾。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31.56%的中學生與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難, 20.9%的中學生與老師的交往存在困難,28.03%的中學生與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難,19.52%的中學生與異性的交往存在困難。[4]
父母與子女的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父母給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對話的機會,管教太多太細,不愿聽子女訴其心聲,加之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斷乳期”,迫切要求獨立和自主,從而隔閡加劇,引發(fā)子女產生厭惡、逆反和對抗等交際類困擾;師生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缺乏換位意識,教學中不考慮青少年特點,批評多,鼓勵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師不公平待人,追捧學習成績好的,鄙視學習成績差的,久而久之,師生間隔閡加劇,交際性困擾就會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間的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備的交際技巧,很容易導致孤單、自卑、抑郁、寂寞,表現出對同伴的漠視、敵對和攻擊心理,整日憂心忡忡,自我封閉。孤獨和寂寞會使人變得封閉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還存在著擔憂、恐懼,害怕被人不接納等心理,如此等等也會引發(fā)許多交際類心理困擾。
(五)戀愛和性意識類心理困擾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漸漸發(fā)育,情感和性意識漸漸成熟的時期。此時的青少年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和愛慕,隨之就會產生諸多情感和性意識類的心理困擾。許多青少年對青春期的到來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煩惱,女同學對月經感到羞澀,對胸部、臀部的發(fā)育感到害怕;男同學對遺精感到恐懼;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和異性的情感問題;部分同學在內心深處暗戀著異性同伴,既感到一種無名的興奮和快感,又感到可恥、自責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墜入情網,常處于苦惱、焦慮和緊張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部分青少年還會因自身感情不穩(wěn)定、審美標準偏激、缺乏責任心和處理感情問題想當然等原因,不能正確處理戀愛風波;更有甚者會做出自殘、輕身、報復、致人死亡等惡性事件。
在我國性教育滯后,也是引發(fā)青少年性意識類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學校和家庭長期不重視對青少年性意識的正確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沒有獲得性知識的有效渠道。據調查資料統計,我國90.9%的學生未接受過有組織的性教育。[5]他們普遍存在著扭曲的或者錯誤的性理解和性認識,比如他們認為“遺精會傷元氣”;遺精、自慰、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在戀愛中發(fā)生擁抱、接吻、撫摸是有傷風化和罪惡的行為;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極易產生畏罪心理,整天憂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現出罪責、懊悔、恐懼等心態(tài)。諸如此類,種種心理困擾,使許多青少年經常性地籠罩在焦慮、緊張,甚至罪惡的心理陰影里。
(六)成長與發(fā)展類心理困擾
成長與發(fā)展的煩惱已成為困擾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之出生,成長與發(fā)展的走向,就成為其家人及其本人始終關注的主題。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長與發(fā)展的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發(fā)展定向直接影響著其一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這就必然會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與關注。
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他們一進入初中、高中,就始終被一個似乎與個人成長與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即“能否考取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困擾著,迫使著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為達到這一愿望而緊張地忙碌著,焦慮地期待著。處于高中畢業(yè)階段的青少年,大多數要走向社會擇業(yè)與求職。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業(yè)體制不完善,就業(yè)中存在許多不公平現象,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普遍面臨著就業(yè)的巨大考驗和壓力。許多青少年由于知識面狹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長和求職技巧,往往屢經曲折、處處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發(fā)展無望,困惑、浮躁、焦慮等許多心理困擾就會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進入大學校園繼續(xù)學習,也會經常遭遇到許多發(fā)展和前途類的心理困擾。比如,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迷失方向,喪失進取目標,安于現狀,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網吧、游戲廳、談戀愛等活動中,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畢業(yè)之時悔之晚矣,往往會深深陷入困擾之中。另有許多大學畢業(yè)生,由于就業(yè)期望值高,缺乏就業(yè)指導,沒有求職經驗,社會關系又匱乏,在擇業(yè)求職的慢慢長路上,也常會因苦讀數年而擇業(yè)受阻導致困擾不斷。如此等等,表明成長與發(fā)展類的心理困擾,已成為當代青少年中日趨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擾問題,應當引起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三、引導青少年戰(zhàn)勝心理困擾的策略與方法
學校和教師要采取措施,注重經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擾,讓其永葆一個相對平靜、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質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舉措。學校、家庭、社會及青少年自身都應積極投身其中,多部門、全方位聯動,才能引發(fā)“共生效應”,取得好的效果。
(一)加強心理保健教育,及時化解青少年心理沖突
開設心理保健課程是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個有效途徑,學校應設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為人人必修的課程。學校可充分利用網站、廣播、宣傳欄等途經,廣泛開展對心理保健教育的宣傳,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擾的途徑,要充分調動青少年的學習、參與熱情,使其想學、愛學心理學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解決自身心理困擾問題。
學??梢砸M心理測評技術,定期對青少年進行測評,對心理困擾問題突出的學生要制定具體的輔導方案,使心理保健輔導有的放矢,做到早發(fā)現,早矯治;各級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室,通過心理輔導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緩釋心理沖突;應當把面談輔導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結合,拓寬心理輔導途徑,及時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擾。
(二)引導青少年學會自我調適和尋求他人幫助相結合,及時緩釋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們的大多數問題是通過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決的,解決心理困擾也是一樣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擾,首先應通過以下方式自助解決:第一,可通過圖書館和網絡學習心理學知識,通過閱讀相關心理案例,自我測查心理問題,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導,自我調適,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走出心理陰影。據宮梅玲等人的調查,在185個有性心理困惑的學生中,就有165個求助于圖書館資料解決了困擾,占89.2%。[6]第二,學會改變自身對事物的認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們的情緒困擾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大多心理困擾是青少年不正確的認知所致,不能正確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歸因,所以建立科學合理的自我認知是化解心理困擾的重要步驟。第三,學會保持健康的情緒,合理宣泄不良情緒,采用合理的途徑有效轉化情緒。例如,參加長跑、足球等體育活動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擾與苦悶。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擾時,還可以通過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擾。據甘諾等人對初三年級和高三年級的學生所作的調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擾時,53.6%的學生選擇向朋友和同學傾訴,20%的學生選擇向家長傾訴,26.4%的學生選擇自己解決或請求他人幫助。[7]向長輩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擾的一個極有效的途徑。其優(yōu)點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對長輩和同伴熟悉,緩解了其心理緊張,具有易于溝通和接受的優(yōu)點;二是簡單易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加之對長輩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時得到可行的建議;三是長輩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提出中肯的緩釋建議。但由于長輩和同伴并非專業(yè)人員,他們有時缺乏科學的心理知識指導,也許會有誤導的可能,因而當遇到嚴重的心理困擾時,應盡早向專業(yè)咨詢人員求助,以便及時獲得專業(yè)人員的科學指點和幫助。
(三)關注特殊群體的心理困擾,注重強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針對“學困生”、“貧困生”和有交往障礙的青少年的典型問題,應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幫助化解其心理困擾。“學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首先應幫助“學困生”挖掘內在的學習動力,一個人的動力越強、越正確,所激起的戰(zhàn)勝困擾的斗志就越強。其次,要根據學科特點,幫助“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制定符合實際的學習計劃,注重克服學習中的誤區(qū),以緩解學習無助心理。比如,語文學習應側重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引導其多讀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練筆。第三,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導他們正確看待考試,注重緩解考試焦慮,學會以認真復習和沉著冷靜的態(tài)度,去獲取優(yōu)異的成績。
化解“貧困生”心理困擾應從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導正確認識貧困,改變其對貧困的認知。讓其明白貧困只是一種現狀,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可向其宣傳安徒生、愛迪生、馬克思等家境貧寒卻實現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導“貧困生”尋找自身優(yōu)勢,充實精神生活。貧困生“精神并不貧困”,可從多方面發(fā)掘他們的特長和優(yōu)勢,努力鍛煉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導他們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學業(yè)去緩釋其心理上因貧困導致的困擾。例如,貧困生可以在體育、美術、音樂、寫作等方面發(fā)揮自身的天資,贏得同伴認可和贊許。第三,貧困生應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膽追求友誼和進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種競爭活動中去,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家貧,但我能行”,“別人能辦到的事,我能辦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賤、自縛等不平衡心態(tài)。
化解有交往障礙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擾,首先,家長和教師應讓此類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會意義以及交往對自我發(fā)展的巨大價值。要鼓勵他們突破交往活動中的自我設限,樹立起大膽交往的信心,重新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學會自我激勵,喚起與同伴主動交往的熱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誠的作用,掌握人際交往中心靈相悅的一般方法,學會用科學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際隔閡,保持長久友誼。第三,加強情商教育,提高此類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學會在交往活動中調控自己的情緒,注重引發(fā)特殊的關爰心、移情點、向心力,增進與交往對象間的相互認同、理解與吸引。
(四)學校、家庭與社會多位一體,為青少年平衡心態(tài)、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
青少年心理困擾與所處的物質和人際環(huán)境有關,注重凈化其成長環(huán)境有助于減少其心理沖突與心理困擾滋生的條件。學校方面應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強校園環(huán)境美化建設,要注重用豐富的文化去裝點校園,可通過花文化、草文化、樹文化、墻壁文化、櫥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優(yōu)良的文化氛圍,使青少年身居其間,飽受陶冶、啟迪和激勵,為凈化其心態(tài)奠定環(huán)境基礎;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諧友好、積極向上的校園人際環(huán)境。和諧的校園人際環(huán)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為特色的,它具體包括:學校領導要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注重引發(fā)全校師生民主參與,目標贊同,為共同辦好學校而奮斗;教師之間要相互支持,友好競爭,共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要互相關愛與尊重,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滿腔熱忱關懷學生,學生既要與教師平等相處,又要認真履行教師布置的學業(yè);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是要相互友愛與團結,做到互幫互學,共同成長。在這樣的校園人際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
家庭也應注重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要勤于學習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不僅要給子女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場所,還應該養(yǎng)成科學的作息時間,要注重經常性的幫助子女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困難。父母還應積極主動了解和滿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適當給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禮貌文明的家庭美德,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調,以及和睦相處的親情關系,都會大大減少滋生心理困擾的可能性。
(五)針對群體性的心理困擾問題,進行團體心理教育與輔導
針對青少年在性心理困擾、就業(yè)心理困擾等方面的共同性困擾問題,可采用團體輔導方式予以疏導和化解。團體心理輔導,是指由咨詢員根據求助者問題的相似性,組成咨詢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以解決小組成員共有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有以下優(yōu)點:感染力強,效率高,省時省力,且效果容易鞏固。如廣州市石化中學的朱穗清老師就曾采用團體輔導方式對初中生進行性心理的成功干預。干預實驗的實施過程分為:對被試者實施專題團體輔導課堂教學,在實施干預前和后均使用同一問卷進行測查,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表明,團體輔導在性心理干預中能提高初中生對主流性道德的認同,減少學生關于性情緒困擾問題,能端正學生的性情感態(tài)度及相關性意識。
在對就業(yè)心理困擾的輔導中,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有更高的可行性,效果明顯等優(yōu)點。例如,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社區(qū)援助中心,曾針對該校即將畢業(yè)的大四學生進行就業(yè)前的團體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全面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做好擇業(yè)、就業(yè)的準備。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職業(yè)構想,通過生涯旅游、我的名片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分析和判斷,幫助畢業(yè)生澄清職業(yè)理想和目標;第二個部分是模擬招聘,將畢業(yè)生帶到一個真實的模擬現場,讓他們實際感受招聘氣氛和流程,以鍛煉其應變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該活動為即將畢業(yè)踏上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就業(yè)實戰(zhàn)演練,提升了就業(yè)技能,有助于緩釋和化解學生因就業(yè)而滋生的心理困擾。
參考文獻:
[1] 張旭新.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J]. 當代青年研究, 2006(10).
[2] 陳忠. 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及其心理求助[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3(2).
[3] 歐林革. 中學生考試焦慮心理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3(2).
[4] 歐曉霞. 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困惑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濰坊學院學報, 2008(4).
[5] 武俊青, 仇麗霞. 山西醫(yī)科大學生性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1997(3).
[6] 宮梅玲, 王連云等. 高校圖書館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困擾中的作用[J]. 泰安師專學報,2000(5).
[7] 甘諾, 嚴紅艷. 中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調查與分析[J]. 當代教育科學,2007(23).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心理困擾淺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