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小說《離婚》中魯迅對愛姑的矛盾心理論文
淺論小說《離婚》中魯迅對愛姑的矛盾心理論文
魯迅《離婚》發(fā)表的1925年,正值新文化倡導(dǎo)的 自由離婚 在輿論與現(xiàn)實實踐中轟轟烈烈開展之時。相對于魯迅的其他小說,《離婚》自問世以來,闡釋既不充分,理解的歧義也最多, 難讀 ,是很多研究者共同的感受。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zhǔn)備的:淺論小說《離婚》中魯迅對愛姑的矛盾心理相關(guān)論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論小說《離婚》中魯迅對愛姑的矛盾心理全文如下:
摘要:愛姑是魯迅小說《離婚》中的人物,她和魯迅以往小說中的女性不同,她大膽潑辣,敢于反抗不幸的婚姻,社會的黑暗,愛姑的命運悲劇卻無法避免。愛姑的不幸,是魯迅對五四時期女性的出路問題進行的嚴(yán)肅思考,同時愛姑婚姻悲劇也遠距離的無意識投射出魯迅自身婚姻中的隱痛,本文將從小說的顯在結(jié)構(gòu)和潛在結(jié)構(gòu)進行魯迅對愛姑形象矛盾心理的分析。
小說中的愛姑處于辛亥革命后的大背景下,受到新思想的影響,無法忍受自己作為物品一樣隨便丟棄,開始向不幸的婚姻發(fā)出吶喊,進行反抗和斗爭。為了能夠討回一個公道,她鬧了三年,聲稱要鬧得夫家家敗人亡才罷休,可見愛姑是一位大膽潑辣的女性。
顯在結(jié)構(gòu):對封建倫理下女性命運的同情與反思
在那個時代,愛姑身上體現(xiàn)的強烈的自我意識,敢于向封建的族權(quán)和夫權(quán)發(fā)起挑戰(zhàn),這種品質(zhì)無疑是讓人感到欣喜的,但是她的反抗最終卻走向了失敗,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愛姑思想意識中的愚昧和奴性,以及自身的依附性。
愛姑反抗由最初的堅決,毫不妥協(xié)到最后的順從讓步,這和她的性格是不無關(guān)系的。愛姑在大庭廣眾之下稱自己的丈夫和公公為“老畜生”和“小畜生”,一門心思的想著如何讓夫家家敗人亡,逢人就開始訴苦,稱這幾年自己是如何的艱難,看到父親為自己的事情折騰了三年,準(zhǔn)備有想要放棄的念頭時,愛姑就立馬不高興了,開始諷刺道“連爹也看得賠貼的錢有點頭昏眼熱了”。作為女性,她沒有母性與女性的柔美,愛姑性格中的桀驁不馴,粗俗,殘暴,在對其行為和語言的白描當(dāng)中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是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魯迅所厭惡的。
愛姑為抗?fàn)幍降?,鬧了三年,打了無數(shù)回架,也沒講和,施家招架不了愛姑和他父親莊木三,請來了“知書達理”的七大人進行調(diào)節(jié),愛姑對七大人抱有很大的期望,她認為知識分子是講理的,會主持公道,認為“自己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自從我嫁過去,真是低頭進,低頭出,一禮不缺”,他向七大人申訴,認為自己遵守倫理綱常,三從四德,是符合封建制度的婦道標(biāo)準(zhǔn)的,不應(yīng)該被拋棄。愛姑的言行正如魯迅所說“中國人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歡喜”。愛姑的不是徹底的對封建勢力的反抗,是對想做夫家的奴隸卻又做不成的不滿而斗爭,所以他要找七大人的訴苦,說說自己的委屈,讓他替自己討一個公道,愛姑這種行徑卻讓她陷入了奴性的泥淖,為了保住自己的奴隸地位,向自己的主子哭訴自己的合格,以免失去自己奴隸的身份。在一個民智未啟的時代,愛姑寄希望于別人尋求公道,依仗著自己娘家的勢力盛氣凌人,用自以為是的道德高度去撒潑,她反抗封建禮教,但她的的思想武器仍然是封建禮教。她不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尋求真正的解放,將自己的依附中心放到別人身上,最終自己只會讓孤立無援。
二、封建勢力的強大與阻礙
愛姑生活在辛亥革命后,盡管辛亥革命具有不徹底性,但它以共和取代專制,傳播了民主共和的觀念,愛姑身上表露出了魯迅其他小說中女性所沒有的時代氣息,她是魯迅筆下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能夠大張旗鼓的離婚,挑戰(zhàn)封建權(quán)威,但是在骨子里愛姑和辛亥前的女性是沒什么區(qū)別的,究其深源,作為政權(quán)和意識形態(tài)的代表者的仍然是地主階級,七大人和蔚老爺這類人構(gòu)成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他們是封建王權(quán)的護衛(wèi)者。愛姑的丈夫暗地里?A上了小寡婦,愛姑要和他離婚,從理由上來說是天經(jīng)地義的,認為自己是有理由抗?fàn)幍降?,將自己的希望寄托?ldquo;知書達理”的七大人身上,在七大人面前,愛姑始終都是一副怯弱的模樣,當(dāng)愛姑鼓起勇氣對七大人述說自己的委屈時,剛開始說了幾句,“愛姑自己是完全孤立了;爹不說話,弟兄不敢來,慰老爺是原本幫他們的,七大人又不可靠,連尖下巴少爺也低聲下氣地像一個癟臭蟲,還打“順風(fēng)鑼”。但她在胡里胡涂的腦中,還仿佛決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奮斗”。一發(fā)現(xiàn)七大人面部表情一變,她立刻就打了寒噤,七大人的一個“來……兮!”,只覺得“心臟一停,接著便突突地亂跳,似乎大勢已去,局面都變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嚇得她不由自主地說:“我本來是專聽七大人吩咐……”。三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從懸想要鬧得他們(夫家)“家敗人亡”,“走投無路”到這一聲低低地應(yīng)承,愛姑的勇氣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強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們對愛姑自身的思索,――正是這一低低地應(yīng)承揭示了比沉默更深的悲劇內(nèi)涵[1]。
潛在結(jié)構(gòu):魯迅自身的婚姻隱痛
小說中愛姑與丈夫無愛的婚姻在某種層面上也是魯迅自身婚姻隱痛的投射,王富仁在《魯迅的婚姻愛情生活一一影響他思想情緒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寫到:“我們應(yīng)當(dāng)重視一個作家的社會經(jīng)歷,但也應(yīng)該重視他的私人生活與私人生活環(huán)境。假若說一個人的社會經(jīng)歷更多地決定著他的基本政治思想傾向,那么,他的私人生活則更多地影響到他的感情情緒,并且兩者又是可以相互過度的:私人生活環(huán)境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整個社會生活是各種不同的私人生活的粘連體。[2]
1906年,對魯迅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遠在日本的魯迅,收到了一份母親送給他的“禮物”:與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結(jié)婚,這對追求婚姻自主,個性解放的魯迅來說是一個噩夢,出于對母親的愛,對母親寡居生活的同情,他選擇了服從,在這段20多年的婚姻中,魯迅一直扮演的是一個孤獨,寂寞,痛苦的犧牲者形象,對這段無愛的封建包辦婚姻,魯迅無限痛苦,他的愛情被這個吃人的禮教吞噬,他與朱安只是保持著形式上的夫妻關(guān)系,魯迅面臨著一個自己所不愛但卻是一個無辜的女子,在當(dāng)時,他對朱安的遺棄,就將意味著把她拋到封建世俗的冰窟中受人歧視和戲弄,而要顧全朱安女士起碼的生存權(quán)利,他自己便要付出一生的痛苦代價,便必須放棄個性解放的正常理想。[3]在小說《離婚》中,愛姑的婚姻也是一個封建倫理制度下的犧牲品,她的反抗是無望的,她反抗的方式和目標(biāo)都具有封建色彩,他是以一種封建的方式向更濃重的封建色彩反抗,最終只落下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朱安和愛姑都是是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我們不能說朱安就是愛姑的原型,愛姑的潑辣與反抗這是朱安不具有的,但她們都是有一個不幸的婚姻,對于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慘命運,魯迅充滿同情,對吃人的禮教充滿血淚的控訴,這也是魯迅對自己不幸婚姻的吶喊與掙扎。
在一方面,愛姑在封建制度這張大羅網(wǎng)的斗爭中,魯迅是給予了無限的同情,女性追求自由獨立意識的覺醒,對于不公平制度的奮力反抗,這是魯迅對深受數(shù)千年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女性的期望,但是殘存在女性骨子里的“愚弱”的粗野,淺陋的精神狀態(tài),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覺醒,中國的女性依然被吃,依然在“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中窘迫生存,這也就決定了魯迅對愛姑的同情是有界限的。另一方面,隱性的批判是魯迅對自身封建包辦婚姻的隱痛,無愛的舊式婚姻,魯迅,愛姑,朱安他們都是被吃人的封建禮教吞噬了愛情,對于吃人的禮教,魯迅是刻骨的痛恨,對于同樣作為犧牲品的朱安,他也是無限深沉的同情,他一直沒有同朱安離婚,他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yǎng)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這恐怕也是魯迅筆下的婚姻愛情都是缺少幸福的原因
相關(guān)文章:
3.高一語文上學(xué)期期中試卷以及答案
6.試析魯迅新文學(xué)批評的幾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