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護理學術論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斷提高,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糖尿病護理學術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糖尿病護理學術論文篇一
糖尿病中醫(yī)護理
【摘要】 目的 通過探討糖尿病中醫(yī)護理的方法來確定最適合糖尿病人的中醫(yī)護理方法。方法 通過對30例糖尿病人的不同護理方法來進行臨床試驗。結果 中糖尿病護理過程中中醫(yī)護理比一般護理的效果好很多。結論 中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并詳細記載了糖尿病的癥狀、合并癥及治療方法,所以中醫(yī)是最適合的糖尿病人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 糖尿病 中醫(yī)護理
糖尿病足的概述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周圍血管、神經(jīng)病變的嚴重的、慢性的、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種損及經(jīng)絡、血管、皮膚、肌腱甚至骨骼以致壞死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可繼發(fā)感染,包括蜂窩組織炎、骨髓炎等,致使患者截肢治療,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積極預防,消除足部隱患,降低致殘率,是護理工作的一大難題。
1 一般資料
30例慢性糖尿病人患者,男20例 女10例,年齡22-50歲,平均年齡31歲。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或四肢酸痛、全身瘙癢等癥狀??崭寡蔷?.2mmol/L以上,尿糖(+H)。
2 方法
把30例病人按男女平均分為3組,一組為對照組使用普通的西醫(yī)護理方案。另外兩組分為實驗組1和實驗組2均使用中醫(yī)護理,其中中醫(yī)護理的方案使用使用2個不同的驗方單方。
實驗組一組使用熟地黃60g,山茱萸30g,桑螵蛸20g,人參20g,白茯苓20g,枸杞子20g,遠志20g,菟絲子20g,山藥20g,益智仁lOg,附子(先煎)、肉桂各lOg。水煎2次,每日早晚各服1次。方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子大補腎陰;人參、茯苓益氣助陽,益智仁、桑螵蛸、遠志固腎澀精,附子、肉桂引火歸原,共成陰陽雙補、氣津兼顧之劑。治療結果療效標準:三多一少消失,化驗檢查尿糖陰性,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內為治愈。
另一組根據(jù)糖尿病的不同演變過程:郁、熱、虛、損四個階段確定護理方案:
2.1糖尿病早期即郁、熱階段的治療要以開郁、清熱為主,同時要兼顧氣陰不足的虛證。郁的階段可以越鞠丸加減治療;熱的階段可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
2.2糖尿病中期糖尿病中期多虛實相兼,寒熱并存,既有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更有痰、濁、痞的標實,治療當標本兼顧,并根據(jù)虛實寒熱的多少施治。脾虛胃滯或胃熱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氣陰不足兼內熱者可用當歸六黃湯加減,上熱下寒者可用烏梅丸。
2.3糖尿病后期諸虛漸重,脈損絡瘀益顯,治療在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氣陰兩虛者可用生脈飲加減;肝腎陰虛者可用芪菊地黃丸加減,陰陽兩虛者可用地黃飲子加減,脾腎陽虛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結果:對照組10人臨床治愈5例,好轉1例;實驗組1臨床治愈7例,好轉2例;實驗組2臨床治愈8例,好轉2例.結論:從結果可以明顯看出恰當?shù)闹嗅t(yī)護理對于糖尿病的好轉有明顯的效果和優(yōu)勢。
3 討論
糖尿病足的中醫(yī)護理方法有很多,但是也得根據(jù)不同病人的不同病癥和體制進行適當?shù)倪x擇,在飲食護理方面,必須根據(jù)患者的體重、年齡及活動量,計算每日飲食量,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平衡。指導患者有規(guī)律地,原則上是進餐要定時、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1/3,忌煙酒,避免飽餐。食物以低脂、低熱為主,古醫(yī)經(jīng)早有“膏粱之變”之說。 祖國醫(yī)學認為,則神安,神安則氣血和,為此要注意多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態(tài),經(jīng)常給予關心、安慰和鼓勵,中醫(yī)認為以正言法牛皮癬,言之以其善,“疾雖久,猶可畢也”。治療上盡量為患者精打細算,減輕經(jīng)濟負擔。在控制血糖方面,應用胰島素、口服降糖藥,使血糖控制在餐前7~8mmol/L、餐后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2)控制感染:創(chuàng)面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陽性12例,致病菌為金葡萄球菌(5例)、大腸埃希氏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變形桿菌(1例)及混合感染(2例),根據(jù)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3)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選用前列腺素E1(PGE1)、654-2或脈絡寧每日靜脈滴注,同時應用中藥。糖尿病足在祖國醫(yī)學中屬“脫疽”范疇,在肢體缺血未出現(xiàn)壞疽時辨證多屬陰傷氣耗、陰寒下注、阻滯經(jīng)脈所致,治以益氣陰、溫經(jīng)祛寒,選用制川烏3~6g(先煎)、北細辛2g、生黃芪15g、北沙參15g、獨活6g、桂枝5g、蘇木10g、地龍10g、枳殼10g、生姜皮10g,1劑/d,水煎服。若肢體皮色紫紅或有色素沉著,治以活血化瘀為主,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若肢體缺血合并感染出現(xiàn)腫脹疼痛時,治以清熱祛濕為主,選用土茯苓30g、米仁根60g、忍冬藤30g、生甘草10g、白蘚皮10g、菝葜30g、紫花地丁30g、玉米須30g、垂盆草30g、地耳草15g,1劑/d,水煎服。(4)改善末稍神經(jīng)功能障礙:用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可緩解神經(jīng)痛。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發(fā)生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時間為發(fā)病后10~15年,若血糖控制欠佳,病史3~5年即可發(fā)生。因此要讓患者了解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覺地配合飲食及藥物治療。許多糖尿病患者在注重飲食及藥物治療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足部的保養(yǎng)及護理,因此健康教育的內容除了糖尿病一般知識教育外,還應重點包括糖尿病足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足部評估、足部護理及保健等。科學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適當運動、出院指導,能減少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并預防糖尿病足的感染。通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潰瘍所致截肢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孫紅.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干預對策.現(xiàn)代醫(yī)院,糖尿病足的中醫(yī)護理,2005(11):67-68
[2]王珩.糖尿病的預防和護理.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5(1):52-53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糖尿病護理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