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笛子的謎語
有關(guān)笛子的謎語
笛子,是古老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有關(guān)笛子的謎語,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guān)笛子的謎語
肚子空又空,身上長著洞(打一樂器)
答案及解析:笛子(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xiàn)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
謎面:黃連做笛子 (打一成語)
謎底:苦中作樂
謎題:一根竹管二尺長,開了七個小圓窗,對準一個小窗口,吹陣風(fēng)就把歌唱。 (打一樂器)
謎底:笛子
笛子的基本構(gòu)造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陰干以后基本上要經(jīng)過裁料、上漆、鉆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以及制作者的名稱。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節(jié)中空成內(nèi)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節(jié)中空成內(nèi)膛。
笛塞 用軟木材制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nèi)一定的深度里。
笛膜 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jīng)揉紋后取一小方塊使用。經(jīng)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fā)出清脆、明亮的聲音。
笛孔 分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 又稱笛腦,是由笛塞內(nèi)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內(nèi)膛,它阻止氣流向上,使口風(fēng)向下流動,集中發(fā)音。
纏絲 使用絲弦,纏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護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
飄穗 系于助音孔上的裝飾品,通常用絲帶編成。
鑲口 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或象牙,稱為鑲口。
笛子的分類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diào)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風(fēng)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 (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音笛(形狀、發(fā)音特點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間)。
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chǎn)于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 為D調(diào)或C調(diào)乃至降B調(diào),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我國南方各地,最適于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昆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這種笛子的笛膜貼得較松,音色潤麗、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種北裝飾手法,如“喚音”、“迭音”、“倚音”、“顫音”等最為多用,一般忌用強吐和斷奏。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不能過猛過急。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分為:F調(diào)梆笛、G調(diào)梆笛、A調(diào)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北方的笛子多為梆笛(高音笛),發(fā)音高亢、嘹亮。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qū)特點和生活、勞動習(xí)慣是分不開的。在演奏當(dāng)?shù)厣实臉非?包括各種地方戲曲)時,以“歷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為多用。氣息運用上較猛。如秦腔、郿鄠、蒲劇、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這些歡曲音樂,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傳統(tǒng)演奏方法。
蒙古笛
內(nèi)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過著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們性格開朗、奔放。樂曲遼闊、高亢,常常出現(xiàn)一些多音的急速進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個延長音上,造成了非常開闊、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駿馬在草原上飛馳一樣。這個地區(qū)的笛子,笛膜一般貼得較緊,甚至不要笛膜(有時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裝飾手法,如“迭音”、“倚音”、“喚音”等。更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顫音指法。
維吾爾笛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的音樂明快、火熱。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qū)⒌涯べN得很緊(有時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運氣較猛,沖力較大,強弱對比特別明顯。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裝飾性的如“倚音”、“贈音”、“喚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斷頓有力。
藏笛
笛子在藏族過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吹得很好。他們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許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聲唱腔。此外,還有如下幾個特點:
在一拍時間內(nèi),有兩個同度的八分音符連續(xù)進行時,一般都給每拍的第一個音加上一個上方三度(有時是上方二度)的裝飾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個音上加一個下方二度的裝飾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凡是連續(xù)四個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兩個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長連線或者吐音斷奏。
樂句或小節(jié)開頭腦第一個音,很多時候用指顫音(二度或三度)。但是這種指顫音與一般指顫音不同,它要求手指盡量低抬,動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口笛
經(jīng)考證,口笛要我國歷史上早有記載,并有出土實物。但將它推陳出新,正式搬上舞臺,登上音樂的大雅之堂,是20世紀七十年代。上海民族樂團的俞遜發(fā)把自己改進的口笛首先運用于獨奏中,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許多青年演奏者,喜吹愛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對口笛進行了以自己使用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進。不斷豐富著它的表現(xiàn)力。目前口笛五花八門,有兩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對稱,以中心開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開吹孔的。有的開孔為了轉(zhuǎn)調(diào)方便,有的則為增加音域。
目前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達兩個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階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發(fā)出或者發(fā)音十分不準。由于它的制作簡單,造價很低,攜帶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風(fēng)韻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區(qū)非常流行。它的音色優(yōu)美,明朗而不浮華,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鄉(xiāng)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風(fēng)光,其音響近似竹笛與洞簫之間。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種特有的聲響效果,關(guān)健就在于笛頭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橫吹的孔吹樂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來發(fā)聲。
侗笛一般長約30厘米,內(nèi)徑為1.3厘米,共開六個音孔。從吹口頂端至六音孔約為14厘米。各音孔間的距離基本相等。
民間流行的侗笛都無有嚴格要求,一般較多用的是D調(diào)、E調(diào)和F調(diào)。每支侗笛的音域約在10—12度。
演奏侗笛時多采用一口氣到底的吹法——“鼓腮換氣法”,這也就是它的所難之處。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難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運用于侗笛是足足勝任了。
玉屏笛
產(chǎn)于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dāng)?shù)氐男∷裰瞥?。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fā)音明亮,上刻"彩鳳"。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
管樂器
西洋管樂器中,笛分為短笛、長笛、風(fēng)笛、直笛、陶笛。
看了有關(guān)笛子的謎語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