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的五大特點含義和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的五大特點含義和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當前我國研究生亟需培養(yǎng)的思維能力,它是一種合法性、正義性、程序性和權利義務性思維,法治思維的特點有哪些呢?下面是的法治思維的五大特點資料,歡迎閱讀。
治思維具有五個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guī)則思維。規(guī)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zhí)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xiàn)。規(guī)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guī)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后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wěn)定,首先要嚴守規(guī)則,維護規(guī)則的穩(wěn)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xiàn)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jiān)督中行使;四是執(zhí)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里牟利,否則會出現(xiàn)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借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guī)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后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xiàn)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后、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征。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制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法治思維的基本特征
所謂“法治思維”,是指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它是將法律規(guī)定、法律知識、法治理念付諸實施的認識過程。法治思維首先表現(xiàn)為根據法律來進行思維。如果說,政治思維方式的重心在于利與弊的權衡,經濟思維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較,道德思維方式的重心在于善與惡的評價,那么,法治思維方式的重心則在于依據法律來進行合法與非法的預判,即把合法性當作思考問題的前提。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要求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行使國家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zhí)行,都應始終關注五個方面的內容,即目的是否合法、權限是否合法、內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其次,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法治思維方式應當具有優(yōu)先的位次,意味著包括治國者在內的一切人都應首先按照法律的指引來行動和思考。對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而言,即使它被認為在政治上是有利的、在經濟上是有收益的、在道德上是善的,只要它不具備合法性基礎,就必須將其排除在選擇范圍之外??梢哉f,法治思維優(yōu)先和合法性優(yōu)先,是依法治國和法治原則所必然要求的一種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的培育,不僅是觀念養(yǎng)成,而且需要實踐制度的保障。法治理念是培育法治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靈魂,體現(xiàn)了法治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追求。在法治國家里,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征就是要用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去思考和評判一切涉法性社會爭議問題。法律至上體現(xiàn)了對法律的信仰。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伯爾曼也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沒有對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礎,任何社會都不能邁進法治社會的門檻。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建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使法律成為人們的信仰。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依法辦事,公正執(zhí)法不僅需要知識、觀念,更需要信仰。信仰不僅是領導干部法律素質中內在素質的重要內容,也是領導干部法律知識、意識、觀念表現(xiàn)為外顯素質的橋梁。
法治思維的培育和確立,離不開良好法治環(huán)境的保障。法治環(huán)境包括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理性文化等各種要素以及法律運行環(huán)境。法治環(huán)境與法治思維是辯證的和互動的關系。法治思維增強了,自然會改善法治環(huán)境,而法治環(huán)境改善了,又會反過來影響和促進公權力執(zhí)掌者的法治思維。這正是法治的良性循環(huán)。但現(xiàn)實社會中,由于缺乏法治的歷史傳統(tǒng),民主政治建設相對滯后,一言堂做法、家長制派頭、官本位思想等人治的陰影和殘余依然揮之不去,權大于法、以權壓法和權錢交易等不良現(xiàn)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違法行為得不到追究,這不僅褻瀆了法律的尊嚴,而且也對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維的形成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調查顯示,不少領導干部對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不足,因而對于法律往往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遇到問題干脆不要”,依然固守“領導的看法是最大的法”這樣一種人治論的觀念。改善法治環(huán)境,就要從胡錦濤同志2011年3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的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四個“更加注重”著手,即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更加注重行政執(zhí)法和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chuàng)新,更加注重行政監(jiān)督和問責,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只有建立起良好法治環(huán)境,才有助于領導干部在實踐工作中形成和運用法治思維。
培育法治思維,必須建立科學的干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將法治指標納入政績考核體系?,F(xiàn)行政績考核體系多重視經濟、社會、人文、環(huán)境等諸方面,唯獨缺少法治考核標準的指引。各級政府和官員為了謀求政績,考慮較多的是經濟指標的增長,缺少對法治建設的關注。更嚴重的是,法治被視為阻礙經濟發(fā)展的力量,不少領導干部認為在現(xiàn)行體制、機制和制度下強調法治思維,本地區(qū)、本部門就會吃虧。一部分不符合產業(yè)政策、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企業(yè)屢封不閉、屢關不停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違法行政。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謀求財政收入,對野蠻暴力拆遷視而不見,土地違法屢禁不止,引發(fā)了社會矛盾和沖突。究其內在根源,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對領導干部的評價激勵機制密切相關。衡量各項工作的優(yōu)劣、成敗都是圍繞著各種硬性的、具體的發(fā)展指標、任務,很少審視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及其所領導的地區(qū)、部門的法治生態(tài)和法治環(huán)境。今后,應探討建立適應科學發(fā)展觀和法治內在要求的干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只有綜合法治、經濟、人文、社會、環(huán)境等多個指標的評價體系,才能成為一個科學、完善的政績評價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只有重視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識強,善于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推動發(fā)展的優(yōu)秀干部,才能促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干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的含義、特征和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重證據、講程序。
(1)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yǎng),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yǎng)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證據是以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并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yǎng)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xiàn)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法律職業(yè)者的思維方式。其特征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xiàn)得較為穩(wěn)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猜你喜歡:
1.大學生的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