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思維方法論文
辯證思維方法論文
為了正確和有效地進行理性思維,人們必須把握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辯證思維方法主要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等方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辯證思維方法論文,僅供參考!
辯證思維方法論文(一)
(一)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
1辯證思維及其客觀性
在客觀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到與知識相對應的實體,諸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商品等,卻找不到諸如與“分析”、“綜合”、“抽象”等方法相對應的實體。但我們不能由此認為思維方法是純主觀的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規(guī)律和關系,是人們在客觀規(guī)律和關系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guī)則、工具和手段。
思維方法是有客觀原型的,思維方法的原型就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客觀規(guī)律。例如,比較法是客觀事物統一性與多樣性關系的反映,有“統一性”才有“同”,有“多樣性”才有“異”,這才有“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的比較法??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會)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是既相聯系又相區(qū)別的,從本質上說,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2辯證思維ǖ奶氐
主觀辯證法是以概念、判斷、推理和理論體系諸形式表現出來的思維發(fā)展的辯證法,可以概括地把主觀辯證法稱為概念辯證法,或者說,主觀辯證法是在概念辯證本性的基礎上展開的。
概念之所以成為主觀辯證法的基礎,不僅在于概念凝聚著以往人類的認識成果,是人類思維史的結晶,而且在于概念又是人的思維的“細胞”,在概念的內在矛盾中包含著爾后判斷、推理和理論體系深化的“萌芽”。人的思維反映和把握客觀世界正是通過“概念之網”或“范疇之網”進行的。
3辯證思維ㄓ肟凸郾韁しㄔ謔導基礎上的辯證關系
盡管概念的運行有著自己的特點,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是“自己構成自己”,但歸根結底,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而實踐辯證法則是連接二者的基礎和中介。主觀辯證法之所以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是因為,作為主觀辯證法基礎的概念本身有其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世界現象、關系、過程的一種抽象,而且一種概念體系向另一種概念體系的變革也不是隨意產生的,它本身是人們新的實踐所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的反映。
4北韁しㄓ胨嘉方法
辯證法與方法論是一致的。思維方法本質上是辯證法揭示的規(guī)律和關系在人腦中的內化,辯證法是全部思維方法的“原型”,它的所有規(guī)律和范疇都具有方法論的功能。同時,辯證法若不能成為方法論,不能成為把握現實的認識方法,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辯證法只有同時作為方法論,才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踐意義。
鄧小平要求我們“按辯證法辦事”,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把辯證法轉化為認識論和方法論,轉化為辯證思維方法。
(二)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
1憊檳捎胙菀
歸納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演繹是從一般性原則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思維方法。
2狽治鲇胱酆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面、要素,逐個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
綜合是在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礎上,再把它們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
分析與綜合的關系是辯證的,分析是綜合的基礎,而綜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背橄笥刖嚀
(1)抽象:抽象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是指在思維中把對象的某種屬性、因素抽取出來而暫時舍棄其他屬性、因素的一種方法。
(2)具體:即指多種規(guī)定性的綜合
有兩種具體:一是“感性具體”,它是感覺多樣性的綜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覺到的具體;
二是“理性具體”即思維具體,它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規(guī)定性的綜合,是具體在思維中更深刻的再現。
(3)從抽象到具體
人的認識在思維運動中走著兩條方向相反的道路:一條是從具體到抽象,另一條是從抽象到具體。對于辯證思維來說,更重要的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這是一個以抽象為邏輯起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邏輯中介,達到以思維具體為邏輯終點的思維運行過程。
從抽象到具體是理性認識不斷高級化的過程。
4甭嘸與歷史相統一
所謂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指理論體系的邏輯順序是對客觀歷史發(fā)展順序的反映。邏輯與歷史之所以能夠統一,是因為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由歷史的東西派生出來的。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對歷史的修正。
(三)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
1北韁に嘉方法與現代科學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哲學范疇與科學范疇、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原本就是交叉的??茖W上的一些范疇,諸如系統、信息、結構、功能、手段、反饋、控制等,隨著它們本身意義的確定,也就有了哲學上的意義;反過來,哲學的基本范疇,如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矛盾等,也是思維中常用的范疇。因此,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是相互促進的。
2本捅韁に嘉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關系來說,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等參與到科學思維中。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并不是完全自覺運用辯證思維方法的結果,但這并不能說明現代科學思維與辯證思維之間沒有關系。實際上,現代科學思維復歸辯證思維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在辯證思維方法指導下自覺進行的,也可以由科學發(fā)現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實現的?,F代科學思維方法與辯證思維方法的一致性卻是一個基本事實。
3畢執(zhí)科學方法是對辯證思維方法的豐富和深化
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一個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這些方法又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恒發(fā)展的角度來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于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F代科學思維方法是在確認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關系,如系統方法就是在承認普遍聯系的客觀實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系統的最優(yōu)解。現代科學思維豐富了辯證法的宏觀畫面,使辯證法深入到發(fā)展的細部、更復雜的層次。因此,辯證思維方法應該從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中吸取營養(yǎng),以豐富自身的方法系統。
(一)核心概念
1比鮮叮菏鞘導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2備行勻鮮叮菏侵付允攣鏘窒蟆⑼獠苛系、片面的反映。
3崩硇勻鮮叮菏侵付允攣銼局?、恼E苛系全面的反映。
4崩硇砸蛩兀菏侵溉鮮噸械娜現因素、邏輯因素。
5狽搶硇砸蛩兀菏侵溉鮮噸械姆僑現因素、非邏輯因素。非認知因素——不是指認識中的認知能力,但作為認識中的精神因素,貫穿于認識過程中,對認識過程的發(fā)動、抑制、加速或延緩起著推動、支撐作用。非邏輯因素——不是認識中的邏輯因素,但會加快認識過程,突出事物的本質。
6閉胬恚菏侵溉碩鑰凸凼攣銼局?、规律祼来_反映,是標志主、客觀相一致的哲學范疇。
7本對真理:真理在內容上的客觀性,真理總是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就整個人類認識而言隨實踐的無限發(fā)展可達到對整個物質世界無限認識。反映了人類認識的至上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8畢嘍哉胬恚涸諞歡ㄌ跫下人類的認識只能達到對物質世界的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反映了人類認識的非至上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9奔壑擔菏侵縛吞宥災魈逍枰的滿足程度。
辯證思維方法論文(二)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某種規(guī)律的具體顯現,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待物理問題,有利于在物理背景下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規(guī)律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通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是在實際物理背景下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而辯證思維是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認識事物和揭示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用辯證觀點來分析和研究物理問題,能使問題更加深入,更能觸及物理本質。辯證思維對有效開展物理學科內的研究性學習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尋找變異,得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的一切思維活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目的地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方法逐步從收斂思維到發(fā)散思維,從直觀思維到聯想思維,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fā)展,這對于提高學生素質,增強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十分有利。但由于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因此,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呢?
從人的發(fā)展角度來看,教育的作用有三個層次:①使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樣子,從感性上有了解世界的欲望。②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為什么是這樣的,并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一個有分析能力的人。③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樣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并成為一個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人。物理探究性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學物理探究性學習可界定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研究、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取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主要是指在物理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獨立學習的品格,有了開拓創(chuàng)新的基礎,可以說,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創(chuàng)新的必經之路。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呢?下面就此進行一些分析:
一、導入的準備
1.融入“物理化”情景中
要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首先要有“物理化”的氛圍,這樣就有要學、學好、用好物理知識的欲望。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現實性、生活性、趣味性。在每本書的封面及每章的首頁都有寓意深刻的背景圖畫,教材力求做到知識導入自然、圖文并茂,有啟發(fā)性、趣味性。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地進行引導、說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對面臨的問題要運用哪些物理知識,怎樣去運用這些物理知識才能使問題解決他們都有明確的認識。另外,在教材的內容中也穿插許多插圖,增加直觀性和趣味性,便于了解知識的背景。
2.敢于挖掘和創(chuàng)新
教師要敢于挖掘和創(chuàng)新,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在備課時就要研究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的特點,精心設計物理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guī)律。既然探究性教學已成為新課程實施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創(chuàng)設學生有效掌握知識的學習氛圍。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出發(fā)設計的物理實驗內容,有助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實驗”技能,提高教學效果。
3.物理的活化作用
高中物理新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能力,特別是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教學更多的是一種對知識的硬式獲取,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性,新課程的編寫體系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物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形式多樣、活潑、有趣、啟發(fā)性強,包括探究、思考、邊注、課外閱讀、討論、實習等欄目。學生要根據實現問題目標的需要主動地將原來所學過的有關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去,使問題得到解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運用物理學知識、使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
(1)知識重組和知識轉化
學生把前面已學到的物理學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去,這種運用不是一種簡單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種對已經掌握的物理概念、定律、規(guī)則、方法和技能重新組合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過程。它促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中去提取有用的知識和經驗運用于新的問題情景,培養(yǎng)學生根據目標需要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促使學生將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轉化成可操作的動態(tài)程序,知識不是簡單刻板的復制,而是活靈活現的處事技能,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將已有的物理知識遷移到他們不熟悉的情景中去,并作為實現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2)知識深化和知識泛化
能使學生知識深化和泛化,這既是一種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又是一種主動運用過去的知識解決新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加深物理知識的理解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通過對已有知識和方法的重新組合而生成新的解題策略和方法,它是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實現已有物理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掌握,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材中許多具有時代性、現實性的圖片、習題、例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消除神秘感、枯燥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中的物理,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課堂教學更豐富。
二、合理把握物理教學過程
1.關注現象
在授課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探究。物理學最重要的內容是與現象有關的。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通過實驗手段把實際物理過程展示出來引導學生猜想??茖W探究的基礎是發(fā)現,發(fā)現問題可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刻,為此我?guī)椭瑢W們分析了動起來、停下來等現象后,引導他們探究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觀點,他們很自然的得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它忽視了摩擦力。然后通過自制教具(用金屬絲彎成傾角可調的導軌)順利引入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通過實驗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猜想:我們看到小球從斜面由靜止運動下來,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升不到原來的水平高度,但力越小就越接近原來的高度,然后以實驗事實為基礎沿著摩擦力越來越小的發(fā)展趨勢,進行科學推理得出小球將永遠運動的結論。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提出問題、組織探究,引導猜想,然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水到渠成了。同學們先提出一個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問題,再自己設計一項有益的改進措施的方式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堂以外。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最終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