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的風俗禁忌
中元節(jié)的風俗禁忌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便有過三元節(jié)的說法,即農歷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紫微大帝的誕辰,天官賜福日,故為上元節(jié)(又名“元宵”);農歷七月十五日,乃中元地官清虛大帝的誕辰,地官赦罪日,故為中元節(jié);農歷十月十五日,乃下元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水官解厄日,故為下元節(jié)。三元節(jié)時,三官大帝下界巡游,履行職務。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者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jié),俗稱七月半。相傳每年七月初七日子時陰司大開鬼門關,放出地府的鬼魂返回陽間同在世的親人團聚。并于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的亥時關閉鬼門關。在這段時間內,中國民間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常于七月初七日,擺好香燭供品、焚燒紙錢迎接祖先回家,每天早、中、晚都要燒香上供,以飯菜茶點進獻,待死者如待生,以全孝道。七月十四日晚上,則要燒香燭紙錢、上供品、燃鞭炮送祖先靈魂上路返回陰間,此時,陰陽兩隔的親人都會依依不舍,泣淚哀傷。陽世的親人往往還會對著門外鞠躬,囑咐去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父母先人等多帶點吃的和冥幣,一路走好。
而對于那些無家可歸或沒有后人、沒有供奉的鬼魂,則會流落街頭,游于市井,有的可能是因身前罪孽重而在地府中常受獄刑的鬼魂,更是“嗷嗷待哺”。當他們千辛萬苦回到家中時,看到的是冰冷的灶臺、空蕩的餐桌、布滿灰塵的舊舍、雜草叢生的院落,還有已經把自己遺忘的后人。此時,可想這些返家的先靈,是多么的悲涼、失落與哀傷。當看到鄰居家香燭通明,后人盡孝盡心時,那些無祀的幽魂,可能早已泣不成聲。常言道,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親故再返事以非,捫心自問孝何在?可知先人淚與哀?
對于那些無祀的鬼魂,很多道觀廟宇本著慈悲普渡之心都設有寒林所(孤魂野鬼臨時棲身之處,功能相當于人間的收容站),道門中每逢中元期也常會組織施食、誦經,以撫慰這些飄泊無依的孤魂野鬼。歷來,民間很多信士也會在中元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使先靈離苦脫難,早得超升。而官府也常組織道眾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祀英烈,悼忠骨,揚大義,撫幽魂。
中元節(ji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就是放河燈。上元節(jié)是人間的元宵節(jié),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jié)是鬼節(jié),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jié)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竟如幽冥地府,鬼魂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故而,就有了放水燈(河燈)這一說法。所謂的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shù)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按傳統(tǒng)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祭鬼歌。農歷七月俗稱“鬼月”,忌諱也特別多。如:
傳說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這一天是鬼魂活動的“高峰期”,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忌半夜晾衣服;
忌披頭散發(fā)、裝束不整;
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孕婦、體弱多病者,諸如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
忌半夜舉辦生日慶典;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忌說鬼字,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
忌亂踩路邊的冥紙、香燭、水飯等祭品;
忌亂拍他人雙肩和頭頂;
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
晚上不可吹口哨;
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床頭不掛風鈴和安置鏡子;
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注意;
不要隨便撿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
(因不同地方的禁忌有所差異,故以上禁忌僅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萬圣節(jié)等西方文化在商家的炒作下而興起,作為流傳千年的中國本土“中元節(jié)”卻日漸被國人遺忘,特別是年輕一代中國人,在我們不斷忘卻這些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的同時,我們也在拋棄國人的信仰和孝道傳家的精神。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喝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