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佛教節(jié)日大全一覽表(2)
2017年中國佛教節(jié)日大全一覽表
佛教無遮會
意思是賢圣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國無遮大會始于大通元年(529),梁武帝于重云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凈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槃經(jīng)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
藏傳佛教節(jié)日
傳大召
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愿”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wèi)藏、安多和康區(qū)各地信眾(多至數(shù)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jié)。法會上舉行辯經(jīng),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后以送鬼儀式結束。
傳小召
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jīng),選拔二等格西,由于規(guī)模小于傳大召法會,故名。
佛教浴佛節(jié)
浴佛節(jié),為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亦名佛誕節(jié)。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于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浴佛節(jié)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準備參加于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zhì)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jīng),隨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采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莊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愿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愿,或禮佛誦經(jīng),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jīng),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jīng)貿(mào)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于圍繞浴佛節(jié)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xù)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tǒng)的廟會。
佛教盂蘭盆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jié)”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jié)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jié)日。?
根據(jù)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nóng)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jīng)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jīng)驗,稱為“僧自恣”。經(jīng)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那么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蘭盆節(jié)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jīng)》說起。該經(jīng)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于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饑餓倒懸之苦,于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yǎng)眾僧,以使現(xiàn)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里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jīng)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chuàng)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yǎng),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于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后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于這一佛事活動,并不斷豐富其內(nèi)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jié),不妨稱之為“孝親節(jié)”。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鋪設供養(yǎng),并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后,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yōu)橐耘枋┕怼⒎叛婵诔韧鲮`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于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后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guī)》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jīng)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圣,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后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nèi)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zhì)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yōu)榧拦淼姆鹗乱簿统蔀樽匀欢坏氖铝恕?/p>
目前,已有極少數(shù)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jié)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jīng)》的法會。至于廣大信眾總愿在這一天打齋供眾,并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或布施還愿,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jīng),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十分感人,文人們將它改寫為小說,甚至編成《目連救母》等戲劇搬上了舞臺。因此,在盂蘭盆節(jié)前后上演《目連救母》等劇目,就成為了以往寺院和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此外,我國盂蘭盆節(jié)的風俗還傳播到日本,已成為該國的一個很有影響的節(jié)日。
佛教臘八節(jié)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jié)”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后來他發(fā)現(xiàn)一味苦行并非解脫之道,于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yǎng)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后于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jù)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guī)》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yǎng)。”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于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云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tǒng)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槃都在5月的月圓日并于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jié)日風俗。
2017年佛教節(jié)日大全一覽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