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的智慧
象棋是中華文化長期發(fā)展與沉淀的產(chǎn)物,它代表了由他誕生那天起所經(jīng)歷過的各個階段的大部分文化精髓;下面是有中國象棋的智慧,歡迎參閱。
一、公平競爭
(1)、(彼此)從象棋的開始布局來看,我們很明顯的看到了公平競爭的原則。紅黑雙方棋子數(shù)量相同,棋子分布也相同,各棋子的名稱除了卒與兵,將與帥稱呼不同主要是用來區(qū)分而已,雙方相同棋子各自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
(2)、(內(nèi)部)雖然各個棋子在作用上有差別,但是里面卻也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的特點,兵、卒由于單個的作用范圍不廣所以給他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公平性。
(3)、作用力的相同也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雖然象棋中的各個棋子作用范圍不同,可以作用的點不同但其作用力卻是相同的,每顆棋子都可以進行有力的撕殺,車可以吃兵卒,兵卒照樣也可以吃車,而且每顆棋子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叫將從而達到取勝的目標,這難道不是公平的體現(xiàn)嗎?
禮記禮運篇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處理欲的方法,是“因勢利導,把它引向正當?shù)耐緩缴先?rdquo;。他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人而達人”的“欲”,是人人所該的可欲對象,都應該把它導向高尚的途徑,使其充分發(fā)展,盡量獲得滿足的快樂。然而,孔子認為實現(xiàn)可欲的對象,亦應使用正當?shù)氖侄危仨?ldquo;以其道得之”。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象棋的游戲,應該是一種君子之爭。下棋的人,沒有不希望得勝的;除非他另有企圖,存心利用棋戲來討好對方,故意隱藏實力,以“不勝”為手段,真是可鄙的諂媚。不過,當說雙方棋力懸殊,我們也不愿見一方屢勝,給另一方帶來太多的挫折感。這時可以采用讓子的方法,譬如讓一車或一馬,甚至雙車或雙馬,以求彼此旗鼓相當,寓有公平競爭的用意。
管理上,我們也體認人有欲望,才有管理的可能;否則什么管理方案,都將得不到適切的反應。但是,人有欲望,組織也有目標,于是人與人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勢必有所競爭。我們希望機構互助,卻也不反對公平的競爭。因為正當?shù)母偁?,才是促成進步的良好動力。“對內(nèi)競爭,彼此不斷改善而獲得進步;對外聯(lián)營,以求得國際間競爭力的提升”,應該是中國式管理努力的目標之一。
二、重視集團性忽略個人英雄性
象棋的最大的特點恰恰體現(xiàn)在他的團隊合作上,不論是彼此配合的進攻還是相互依賴的防守都體現(xiàn)了象棋的這一特點,象棋高手的走一看十就體現(xiàn)在這,正是因為每個棋子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使的每個棋子都得以保全,將帥雖然身居要職但是從來沒有和其他棋子爭強斗勝,反而將更大的優(yōu)勢賦予其他棋子,而自己與士只身留在九宮之內(nèi),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象棋重視集團性而忽略個人英雄性。
每當棋局發(fā)展到最后的緊要關頭,很多的棋子能夠挺身而出,為保全局而犧牲自己,最后緩解或直接改變局勢如:棄車保(將)帥,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三、將(帥)應該無為而治
“無為”道家所倡導的一種高境界的人生態(tài)度,但“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象象棋里的將、帥那樣,自身并不具有多大的殺傷力,而是盡量把能量與作用賦予車、馬、炮等自己從不爭強斗狠,但是要是沒有將、帥,棋局的存在就毫無意義。
無為而治,是無為思想在管理方面的應用。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不只是一套理論,而且在漢初曾經(jīng)實際施行過。傳統(tǒng)的無為而治思想,有兩個值得注意的要點:一是主張管理者無為,然后才能運用眾智、眾力;一是主張不擾民。無為很容易被誤解為“什么都要否定”的虛無主義,所以老、莊又進一步說“無為而無不為”,用“無不為”來肯定“無為”的功效??鬃右仓鲝垷o為而治,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不過孔子宣導由有為而無為,在過程上與老、莊有所不同。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使中國人在領導上“集團性”更重于“英雄性”,到了“好象不見英雄性”的地步。例如楚漢之爭,項羽顯然帶有英雄性,而劉邦像似沒有英雄性,結(jié)果劉邦能得天下,項羽卻自刎而亡。我們從民間普遍流傳的西游記由唐三藏領導,不由孫悟空帶頭;三國演義劉備領導更具英雄性的關公、張飛、趙子龍;水滸傳不以林沖、武松這些十足的英雄人物為首領,卻推舉看起來沒有什么用的宋江來領導,便可以體會中國人在這一方面的心思了。
下棋的時候,經(jīng)常有人警告:“當心他的馬。”稱贊“他的車十分厲害”,或者激賞“好威風的連環(huán)炮”。我們從來未曾聽說:“他的老將好厲害。”當然也一直沒有人贊美過“好能干的帥”。誠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的象棋,車、馬、炮、士、相、兵,都各有各用,而車、馬、炮又更有英雄性。但一最高將帥,獨無用,讓一切有用的來保護它這無用的,豈不即是一項游戲,亦十足表現(xiàn)著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嗎?”
在領導上,我們也希望管理者能夠體認胡適先生,當年形容美國艾森豪威爾威爾總統(tǒng)“無智,故能使眾智;無能,故能使眾能;無為,故能使眾為”的道理,盡量無為而治。呂氏春秋記載齊桓公在位時,遇有部屬提出問題,他總是說:“去問管仲吧!”部屬聽得多了,打趣他說:“這樣的國君,可真輕松啊!”桓公說:“我找到了有能力的管仲,而又能夠信任他,所以才能如此輕松。”然后他又加強語氣地說:“不然,我這個國君就難當了。”做一個有眼光、有擔當、能容人、敢用人的管理者,難道不是使自己有時間得以從事“例外管理”,而部屬也能夠發(fā)揮潛力的最佳表現(xiàn)嗎?
四、棋局千變?nèi)f化
中國自堯舜以來,以中為立國之道。中國以中字為國名,可見這是中國民族性的特點,中的精義,在于過猶不及??鬃诱f:“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孔子于中之外,又加以時義,所以孟子贊美他為“圣之時者也”。中庸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楊亮功先生認為,中必須合乎時。在性質(zhì)上,中是動的,不是靜的;是變的,不是執(zhí)一的。在運用上,中是向上的,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不是保守或落后的。在功能上,中是本于理智的抉擇,積極的力求圓滿與完善,而非基于感情或一時利害,作消極的調(diào)和或妥協(xié)。但中雖然是動的、變的,卻也有其不動和不變的道理,那就是中必須和時作適切的配合。如果中能合乎適時、適宜和中肯的要求,就成為此時此地不變不易的中道。中國先哲,自古即承認變是宇宙的一個根本事實??鬃诱f:“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惠施指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莊子則常說“萬物之化”,肯定一切都在變動流轉(zhuǎn)之中。因為我們的遭遇,是千變?nèi)f化的,所以易經(jīng)才主張“窮則變”,以期“變則通,通則久”。其實易學的精神,不窮也要變,務求與時俱進,隨時隨事的演進與發(fā)展,而不斷求其至當。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有一“權”字,我們才可以權衡輕重,損有余而補不足,在千變?nèi)f化之中權宜應變,而無不適當、合宜、恰到好處。荀子說:“欲惡取舍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熟計之。”詳察事情的利害,審慎比較以定取舍,此時當以“義之與比”,用“義”來作為衡量可否的最高標準,才能夠“權之而得中”,亦即“權不離經(jīng)”。
象棋規(guī)則簡單明了,棋子不多,易于指揮、掌握。但是廝殺起來,千變?nèi)f化,幾乎沒有一盤棋從頭到尾都是一模一樣的。下棋的人,面對時時都在變化的局勢,每一著棋,都必須詳察利害,審慎比較,然后才知所取舍。何況兩人對奕,彼此都在運用心思,猜測對方的用意,預料情勢的演變,加以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更增加了變化的復雜性。然而千變?nèi)f化之中,有其不易的“經(jīng)”在,那就是通行的象棋規(guī)則,有形可見,有跡可象,再怎樣變化,也要努力遵守,才有以“立”。
“經(jīng)權之道”,應用在中國式管理上,成為根本的方法。管理者務須確立若干不可變易的“經(jīng)”,向所有部屬詳為說明,使其切實了解,并緊記在心。然后分層負責,使其“持經(jīng)達變”,按照這些“經(jīng)”去應付千變?nèi)f化的環(huán)境,自能恰到好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從而使得中國象棋千變?nèi)f化,同一個人與不同的對手對弈,其戰(zhàn)略戰(zhàn)術也千變?nèi)f化,各個棋子的走法步驟千變?nèi)f化,由此衍生出每個人個性的差異。
五、游戲規(guī)則明確
任何游戲都有規(guī)則,沒有規(guī)則游戲的設置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中國象棋的規(guī)則明確,其實無形中給了所有的棋手定了一個無形的但又客觀的平等環(huán)境,也真是在相同的客環(huán)境下,才能比出主觀上思維方式的不同,才能體現(xiàn)中國象棋存在的意義,這里涉及到一個高深的話題,那就是有跟無的辨證關系問題,正是開始的“無”才衍生出 “有”。其中棋盤和棋子是實物是具體存在的物質(zhì)是 “有”,而游戲規(guī)則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屬于“無”,如果沒有這些“無”那么棋盤棋子這些“有”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象棋的規(guī)則十分完備。兩人對面而坐,一伸手都是去拿黑子,彼此客氣地要對方持用紅棋,這是禮讓的開始。讓不過的人,占用了紅子,即宜秉持“占紅不占先”的規(guī)矩,請黑棋先走。同時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各有各的走法,雙方都要遵守規(guī)定。到了最后,勝負已經(jīng)十分明顯,勝方先說:“承讓、承讓。”敗的人也不妨說一句:“畢竟棋高一著,佩服之至!”從頭到尾,有其完整的制度,但如下棋的人不知或故意不予遵從,那也是徒法不足以自行,難免爭執(zhí),吵鬧一番。如若引申到管理中可以看出,在管理中當然重視制度的確立,因為主觀的意愿必須化為客觀的組織制度,才能產(chǎn)生作用。但是,任何制度不論多么完善,終免不了有其漏洞。而且時日一久,流弊叢生。所以一方面要有合適的人來執(zhí)行,一方面也需要賢明的人來批評反省。不斷努力加以修正改善,絕不容許因循懈怠。
六、貫徹始終
君子是孔子理想中所建立的標準人格。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應有堅毅不拔的意志,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一般人平日專門講究小節(jié)小信,大節(jié)凜然還表現(xiàn)在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文官既不愛財,武官亦不惜死”,一切以義為行事的準則,凡是合乎義的,雖然毀身辱體、赴湯蹈火,也應該全力以赴,貫徹始終。
象棋中的將、帥,固然誓死不降,每次戰(zhàn)役,總是有始有終,決不臨陣脫逃。仕、相相依為命,頃刻不離左右,凡有危難,無不奮不顧身,乃至以身相殉,亦在所不惜。車、馬、炮更是英雄本色,只見義之所當為,或深入敵地,以施誘敵之計;或步步為營,集結(jié)成陣,先求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無論如何,都不計較個人的富貴名利,雖己身受困,也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兵、卒安步當車,而又安分守紀,只知向前推進,從不落后。對于交付的任務,亦是“訥于言而敏于行”,貫徹始終,直至死而后已。將其引申到管理中不難看出,實施中國式管理中的“君君臣臣”,老板像老板,部屬也像部屬,彼此由陌生人的結(jié)合而滋生出家族式的情感。組織的目標,即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事業(yè),都不是出自一人的領導、創(chuàng)作或主使,而是一集團的合作。雖然有組織,卻給成員以最大的自由(從心所欲不踰矩);彼此有等級,卻賦予真正的平等(孔子主張正名,即謂任何名義,必須名實相符,此種真正的平等,就是義)。在這種正常合理的工作環(huán)境中,所有成員,自然盡心盡力于分內(nèi)的工作,并且貫徹始終,義無反顧。
除了各個棋子的持之以恒、貫徹始終外還表現(xiàn)為雙方棋手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優(yōu)秀品格,同時也告戒我們在社會上,在生活中擔當好自己的角色同時要有為了大家共同目標不怕困難艱險堅持到最后的決心,過程比結(jié)果更重要!
七、竭心盡力
竭心盡力有兩層含義:
首先是各棋子盡職盡責,在象棋的對弈過程中每顆棋子都應該服從命令聽指揮,不怕艱難、不怕困苦,迎難而上,竭盡心力以確保最后的勝利,因為工作勤勞乃是中華民族的本性之一。好逸惡勞,不肯工作的人,歷來都被視為無可救藥的人。中國向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為教,一般讀書人都以手腦并用,“耕讀傳家”為榮。隋末王通慨然有憂國之志,抱經(jīng)綸之懷,被其教澤者,多能蔚為國器。可是他躬耕不輟,不敢自逸。有人問他:這樣不是太勞累了嗎?他說:“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且庶人之職也。無職者罪無可逃于天地之間,吾得逃乎?”中華民族勤勞成性,尤其是海外華僑刻苦自勵,最為顯著。中國人只要讓他心安身樂,他就會竭盡心力,毫無保留地勤勞工作,而且“但問耕耘,不問收獲”。
象棋的三十二枚棋子,不論寒暑,不分晝夜,只要主客興起,對面而坐,它們便隨時待命,準備竭盡心力去作戰(zhàn)。如果棋子代表勞方,下棋人即是資方,這勞資之間,實在是十分融洽的,既沒有罷工的威脅,也從未出現(xiàn)工資、福利的爭執(zhí)。真正愛好下棋的人,無不愛護、保惜棋盤和棋子,把它們擦得干干凈凈。下完棋必定好好整理收存,更從不虐待它們或任意舍棄它們。如果將他引申到管理上可以看到,中國式管理由修己而安人,便是希望所有同仁,都能夠肯定管理者的服務價值,因而產(chǎn)生良好的感應。這些“感應人”(員工)在“服務人”(管理者)民主而“無為”的領導之下,得以身安心樂,而又安居樂業(yè)。他們一方面“促成向心、增強同心、堅定信心、引發(fā)忠心”,由忠誠而表現(xiàn)為無比的團隊精神;一方面“增加能力、提高羣力、產(chǎn)生合力、發(fā)揮潛力”,由能干、肯干而不斷增進生產(chǎn)力。管理上最大的難題,即在如何促使員工竭盡心力,盡量發(fā)揮潛力,惟有從中國式管理的“安人之道”,才能獲得有效的解決。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每個團隊,每個家庭。
同樣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對弈的雙方應該內(nèi)心公正,互不謙讓,要賽出真才實學,賽出風格,以便相互學習,互相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哲學的基本信念之一。孟子首先指出天的根本性德,即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人道,實一以貫之。他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即在人的心性與天相通。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宋代道學,更進一步形成一個根本觀念。程伊川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孔子雖然不明言天道,但亦表現(xiàn)出尊天、順天的觀念。敬天即所以愛人,愛民即所以尊天。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念,實包含了天定勝人與人定勝天兩種看法。中國人思想,不偏于天定勝人,也不偏于人定勝天。象棋中的每一枚棋子,都有其特定的才能,也都有其盡心盡力的意向。但是否得遂所愿,端在下棋的人,如何布局與運行。假定棋子為人,則此下棋的人,即已扮演了天的角色。“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下棋的人,沒有不謹慎細心,好好運用每枚棋子的;至少不會存心不良,把自己的任何一枚棋子拿來白白送死。然而外來因素的影響,內(nèi)在心神的不安,乃至棋力稍遜,那就無可奈何,只好認命了。此所以孟子盡心章之后,立即承接莫非章,指出人生的吉、兇、禍、福,沒有不是天命的??鬃诱f:“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君子應該按照中庸的道理,“居易以俟命”。
這種觀念,表現(xiàn)在中國式管理上面,則為“人時時刻刻在為自己盤算,做各種的計劃,但是天也同時在為每一個人做計劃。必須人所做的計劃,與天所做的密切吻合,才能夠獲致圓滿的效果”。我們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啟示中,發(fā)現(xiàn)任何計劃,都應該順天應人;所有目標,都必須光明正大。這樣才有成效。天所做的計劃,便是我們先天帶來的命,可是說是與生俱來的生涯規(guī)劃。而我們所做的計劃,則是后天的人生規(guī)劃,兩者配合,即為天人合一。
看過中國象棋智慧的人還看了:
1.中國象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