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多次感染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新冠病毒多次感染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不排除二陽后還會有三陽?
一份科學研究告訴大家新冠病毒多次感染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多次感染對身體有一定影響還是要戴好口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冠病毒多次感染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歡迎大家分享收藏!
新冠病毒多次感染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多次感染對身體有一定影響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回應中表示,從研究數據看,反復感染新冠病毒對重癥高風險人群可能有一定影響,包括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等。
上海市肺科醫(y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胡洋5月30日在其微信公號刊文表示,一般來說,新冠感染之后,患者的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都會降低,這本身會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低下,這也是這段時間很多人反復咽喉部不舒服的原因,新冠感染后免疫力低下其實會產生很多后遺癥的問題。
另外,上一次感染當中出現嚴重肺炎的患者,如果后遺癥狀沒有完全好,這一次再次感染后,仍有較大幾率再次發(fā)生肺炎的情況,任何威脅生命的疾病都是通過降低肺功能而對生存時間產生影響的。
不排除二陽后還會有三陽?
“二陽”后還會“三陽”嗎?以后會不會反復“陽、陽、陽”?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欒榮生5月14日在“華西醫(yī)生”公號刊文中表示,根據國家現有監(jiān)測數據來看,新冠陽性發(fā)生率只有1%-2%,其中大部分為初次感染,僅有少數的人是二次感染,“二陽”率實際上很低。
2022年12月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感染中,已有約95%的人發(fā)生過感染,形成相應的抗體,不容易再次感染。但也有少部分人因為防護等各種原因并沒有感染過,體內沒有相應抗體,他們才是本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
欒榮生教授表示,不能排除反復發(fā)生“二陽”“三陽”等后續(xù)多次感染的情況,但是隨著新冠毒株變異減少,毒株穩(wěn)定以及毒性減弱,此前形成的抗體還是可以幫助降低感染的風險,并且之后即使再感染,癥狀也會有所減輕,病程縮短。
臺灣第四波疫情再起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臺灣本地第四波新冠疫情再起,臺大醫(y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這波染疫的人變多,還不至于造成醫(yī)療量能緊繃,但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完全消失,即便有疫苗也無法避免確診,提醒免疫力低弱的族群要保護自己。
吳明賢28日出席臺大醫(yī)院院慶活動指出,島內新冠疫情已進入第四波,因多項防疫措施松綁,導致這波確診的人變多,值得慶幸的是多數的染疫人都是輕癥,還不至于造成醫(yī)療量能緊張,未來防疫措施一定會是“松、緊、松、緊”的節(jié)奏,提醒民眾要習慣疫情后的新生活。
吳明賢表示,面對這一波疫情,年輕人可能比較沒問題,但免疫力低的族群一定要保護自己,避免病毒感染,且新冠不會像SARS一樣完全消失,有疫苗也無法避免染疫,因此提升免疫力就變得重要,除施打疫苗外,也要按時吃飯、運動和保持好心情,讓生活作息規(guī)律,若染疫就要以藥物治療。
三陽有什么癥狀?
1、咽干: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則考慮體內攜帶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會侵入呼吸道,對于局部造成刺激引起咽干現象。此時可以適量的增加飲水量,有助于不適癥狀的改善。
2、鼻塞:出現此現象后新型冠狀病毒也會對于鼻腔黏膜造成刺激,引起鼻腔黏膜充血、腫脹,隨之可影響到鼻腔部位的氣體交換引起鼻塞。此時應加強鼻部的衛(wèi)生管理,應保持鼻腔部位的干凈與清潔。
3、發(fā)熱: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后,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數量的不斷增多,會使體內的產熱大于散熱,可表現為發(fā)熱。此時可以選擇冷敷的物理方法進行降溫,也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連花清瘟膠囊、布洛芬膠囊、金花清感顆粒等藥物治療,可改善發(fā)熱現象。
新冠陽了有啥反應?
1、呼吸道癥狀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后,通常會對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從而伴隨著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癥狀,嚴重者還可能會出現鼻黏膜水腫的情況。
2、消化道癥狀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后,會使機體的免疫力出現下降的情況,此時往往會導致胃腸功能出現紊亂的現象,從而伴隨著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
3、全身癥狀
發(fā)病以后還可能會累積到全身出現頭痛、發(fā)熱、肌肉酸痛等癥狀,也可能會伴隨著渾身乏力、疲勞等不適的現象。
除此之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還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等癥狀。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建議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就診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多次感染新冠對身體會有什么危害?
多次感染新冠對身體會有什么危害?2022年11月《自然醫(yī)學》上發(fā)布了一項相關研究,也是關注多次感染問題的首批研究之一。研究觀察數據表明:重復感染,會對一些重要的器官系統(tǒng)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