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般在哪兩個節(jié)氣之間
三伏天一般在哪兩個節(jié)氣之間(2023)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jié)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叭敕焙?,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xù)高溫模式。那么,三伏天一般在哪兩個節(jié)氣之間呢?
三伏天一般在哪兩個節(jié)氣之間
三伏天并不是處于兩個特定的節(jié)氣之間,而是指夏季的連續(xù)三個十天,是一種習俗上的說法。以下是關于三伏天的正確解釋:
三伏天是中國民間的習俗說法,指夏季的三個炎熱時段,分別稱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它們分別位于立夏后的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庚日(每個庚日為十天)。
具體來說,初伏是立夏后的第11天開始,中伏是初伏后的第11天開始,末伏則是中伏后的第11天開始。因此,三伏天的具體日期會因每年立夏的具體日期而有所不同。
三伏天期間,氣溫較高,天氣炎熱,濕度大,人們需要注意防暑降溫,適當調整生活方式,保護身體健康。
三伏天時間表2023
初伏:7月12日至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至7月31日
末伏:8月1日至8月10日
初伏時間表
初伏是指夏至后第11天到第20天之間的時間,也是一年中最早到來的三伏天時段。由于此時氣溫、濕度等環(huán)境因素變化較小,初伏的高溫天氣不會過于酷熱,一般會在35℃左右波動。
中伏時間表
中伏是指夏至后第21天到第30天之間的時間,也是三伏天中最熱的時段。由于此時氣溫高、濕度大,空氣質量差,中伏時的高溫天氣往往十分難受,一般會在37℃左右波動。
末伏時間表
末伏是指夏至后第31天到第40天之間的時間,在三伏天中是最后到來的時段。由于此時氣溫略有下降、濕度開始減小,末伏的高溫天氣相對較舒適,一般會在35℃左右波動。
什么是三伏天
入伏,是指進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諺“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歷書規(guī)定:“夏至三庚便數(shù)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shù),數(shù)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三伏天南方和北方的風俗
1、北方
像頭伏的時候北方就有吃餃子的習慣,而到了二伏的時候又會選擇去吃面條,那么到了三伏則會選擇去吃雞蛋灌餅,主要是因為在進入夏季之后隨著天氣比較炎熱,人的胃口也會發(fā)生變化。大家會發(fā)現(xiàn)在天氣比較炎熱的時候,基本上胃口不像在冬天的時候那樣的好。
2、南方
在南方的時候則可能會選擇吃烙餅,因為像南方他在進入夏季之后天氣比較炎熱,但同時溫度和濕度的比例又并不協(xié)調,他們屬于是這種濕熱,所以說通過飲食的改變去為自己的健康提供保證。在進入三伏天之后,外界的溫度確實是非常的高,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多多的補充水分。
三伏天如何除濕除寒
1、穴位貼敷:是一種外治療法,可以選擇溫經(jīng)散寒、除濕的中藥打成粉,做成穴位貼,通過穴位的透皮吸收來去除寒濕。一般貼敷的穴位以后背膀胱經(jīng)、脾經(jīng)以及胃經(jīng)的穴位為主,如果患者的寒濕之邪導致關節(jié)疼痛、不適,也可以貼敷在關節(jié)周圍的穴位及阿是穴上;
2、艾灸:也是一種外治療法,艾的強滲透力,又加上火的溫熱效應,通過艾灸關元、豐隆、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溫補體內的陽氣以去除寒濕之邪。三伏天適合做督灸,也就是火龍灸,在后背整個督脈和膀胱經(jīng)區(qū)域鋪上姜渣和艾絨,點燃以后溫暖督脈和膀胱經(jīng),扶助機體的陽氣;
3、拔罐:通過罐內形成的負壓吸附在穴位或者是皮膚表面上,可以將體內的寒濕之氣拔出來,但是做一次效果不明顯,需要按療程堅持做;
4、蒸桑拿:是在較熱的環(huán)境中,通過熱讓身體出汗,使體內的寒濕之邪隨著汗液排出,但是蒸完要注意保暖并且及時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