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之后今天已經(jīng)被我們所繼承和發(fā)展,而為中國廣大人民所享用了。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和發(fā)展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光輝的成就。從陜西半坡遺址發(fā)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fā)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xiàn)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guī)模建筑群。至于中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xiàn)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tǒng),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fā)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筑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后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1] 。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綜合反映,在歷史上卻長期為統(tǒng)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所占有享用。但是,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之后今天已經(jīng)被我們所繼承和發(fā)展,而為中國廣大人民所享用了。
為了能簡要地說明中國園林的發(fā)展歷史,現(xiàn)根據(jù)歷史文獻和現(xiàn)存古代園林遺址的考察,循其明顯的規(guī)跡,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概述之。
先秦秦漢
此時期或可稱為“自然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fā)展時期,約相當于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殷商西周時代。早在原始時代,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先民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是狩獵漁獵,后來慢慢進化到種植定居,馴養(yǎng)了一些野生動物,比如豬、犬、羊等,種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麥、稻、獲等。這樣就出現(xiàn)了圈養(yǎng)、圈種的有一定范圍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現(xiàn)了“因、眺(囿)”“鑒、翻(圃)”等字,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提高,有了從事農(nóng)事、畜牧、手工業(yè)制作以及各種雜務勞動的專業(yè)奴隸階層,在解決了生活的勞務后,奴隸主和帝王們就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各種游樂戲嬉,其中包括“狩獵”活動。而那些被選擇為狩獵地區(qū)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獸比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叢生之處,這就是成為種植與株、圈養(yǎng)動物的“囿”。根據(jù)史料記載,從殷周到秦漢時期這種“囿”的存在和發(fā)展,大體具有三個特點:
1.片地寬廣。一般方圓都在幾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莊王“筑層臺……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圍有界垣,囿內(nèi)有臺屋構筑。
3.人工設施增加。山于狩獵地距離統(tǒng)治中心地較遠,不免要在“囿”內(nèi)建寢殿屋宇。
這種最早期的“囿”到漢代有了新的發(fā)展,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山林的原始狀態(tài)的存在,而是日趨專門化了。帝王們在這里建“宮”設“館”,除了為游獵所需要,增添了寢宮殿宇生活設施,還配置了觀賞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園林”性質(zhì),從漢代起它的名稱也從古代的“囿”改稱“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宮”,有“太液池”,周圍數(shù)百里,蓋起宮殿數(shù)十個,設置了“射熊館”、“鹿觀”、“虎圈觀”等各種動物的圈觀,并種植了各地送來的異樹花木,如“核桃”,“紫紋桃”等等。不過此時尚處于中國園林發(fā)展初期,對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無一定規(guī)劃,仍較多地帶有古“囿”的持獵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樹異花的種植,只是獵奇羅列,雖然它有了某些園林的性質(zhì),開啟了日后造園的新生面??偟恼f,仍是處于自然發(fā)展的時期。
唐宋時期
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的中國園林發(fā)展進程,經(jīng)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tǒng)一中國的過渡,至唐代出現(xiàn)了一個興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擴大、經(jīng)濟的發(fā)達、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和別的文化發(fā)展一樣,園林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鑿池引泉。布局關系也趨于融洽,使之形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發(fā)揮了休憩、游賞,甚至宴樂之功能,一是繪畫技術的發(fā)展與造園藝術的發(fā)展的互相促進,如南朝梁·張僧怒擅長畫山水,能“咫尺之間便覺萬里之遙”,畫家所提煉的構圖、排列、層次和色彩,極大地豐宮了造園技巧,而且有的畫家,自己就是一個杰出的造園專家,如詩人王維設計營建的“輞川園”。
中國園林形成時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營建的“艮岳”,也就是《水滸傳》里“花石綱”的來歷。這個御花園,山水美秀、林木暢茂,迭石樹峰,又有宮殿亭閣,高低錯落,迭山鑿池,別出勝景,可稱為唐宋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經(jīng)在戰(zhàn)火中夷為平地,在地面上永遠地消失了。
明清時期
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北宋為遼金取代后,遼、金、元三代后先相繼,在燕京一帶興修皇家園林。金代從開封拆運至中都大量的良岳花石,元代在建筑藝術中促進了國內(nèi)各民族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各民族豐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異彩。(如至今還能見到的十三世紀出于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應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國園林發(fā)展史上是個輝煌的時期,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有我們今天仍能親眼目睹的很多實物實景所證明。這個全盛時期的園林,與過去時代所不同的,育三個方面的特點:(1)功能全(2)形式多(3)藝術化。茲為分述如下:
(1)功能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園體發(fā)展,都有新增加的內(nèi)容,至明濟后大備,諸如聽政、受賀、宴會、觀戲、居住、園游、讀書、禮佛、觀賞、狩獵、種花等等,應有盡有,甚至為滿足統(tǒng)治者的“雅興”,還建有商業(yè)市街之景,如恢復的頤和園蘇州街,以及圓明園原來的買賣街.包羅了帝王生活的全部活動,功能的多樣化,自然擴大了園林的建筑營造規(guī)模,此其一。
(2)形式多。這里指的是作為園林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無論其為建筑群落組合,抑或單體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區(qū)的地方特點和各民族的民族風格,既有殿堂樓閣,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墻石垣,又有竹籬泥笆,靈活而多變,隨處而點綴,這在‘紅樓夢》中大觀園也有非常生動的反映。在園林布局及布置方l厄則吸收r南北園林藝術的精華,因地制宜地加以匯聚,比如圓明三園的
諸多景色中就再現(xiàn)了國內(nèi)蘇杭揚州等地著名園林的特點,謂之“移天縮地”亦不為過。(3)藝術化。明濟園林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園林建筑的高度藝術化,其景物、其鳳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動靜相兼等藝術美學理論的運用,已臻成熱,各種建筑形式的風景景觀的結合融為一體,水木石植物的精心安排和建筑物的排列,都起到了立體效果,甚至在附屬設施的樣式、內(nèi)部裝修和環(huán)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統(tǒng)一的和諧的沒計,體現(xiàn)了中國造園思想的高超境界。
試問,明清時期的中國園林建筑,共造園思想何以能達到如此發(fā)達的藝術水平,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標志。
第一,造園藝術理論有了劃時代的總結性成果,即明代崇禎時江蘇吳江人計成《園冶》一書的問世。過去,關于園林的設計(或叫“經(jīng)營,,)原則、藝術技巧和實際建造經(jīng)驗,還只能在詩詞、游記等文學作品中有片斷描述,沒有形成理論規(guī)律。但是《園冶》卻是一部有關園林建筑的系統(tǒng)性的總結性的專門著作。全書共三卷,一卷為造園總論(《興造論》、《園說》)、選地(《相地》)、立基和各種單體建筑(屋宇堂軒)的形象范例,二卷講各式欄桿及其式樣;三卷講「1窗、墻垣、鋪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書計三萬多字,并有插圖二百余幅。它反映了當時的園林面貌和造園藝術水平,而且一直對中國造園有指導意義,甚至可以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創(chuàng)造的大觀園也是根據(jù)這些理論來構建的。
第二,大批造園藝術家的誕生,如清代戲曲家李漁(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園林,以北京(應是南京秦淮河畔)的芥子園最有名。杰出的造園家張南垣父子,更是園林史上的大家,不僅在蘇揚等南方園林中有他們的遺構,北京北海公園取,就有他們的遺作可供欣賞。以他們的生存年代推算,我們有理由認為《紅樓夢》中營建大觀園的造園設計師“山子野”的原型,應該就是張氏父子了。
園林樹木春季養(yǎng)護管理十要點
1、整形修剪:春季可繼續(xù)對大小喬木的枯枝、病蟲枝進行修剪,另外對于越冬遭受凍害的枝條也需進行修剪,同時注意枝條剪口的消毒殺菌促愈合處理。
2、防倒春寒:近幾年來,全國范圍內(nèi)氣候變化異常劇烈,冰雪、低溫天氣更加頻繁且持續(xù)時間加長。倒春寒等異常氣候在春季經(jīng)常發(fā)生,對于已經(jīng)開花、正在發(fā)芽長葉的樹木影響巨大,經(jīng)常會導致花苞早衰、新芽新葉凍傷凍死,嚴重影響園林樹木正常生長。
3、防春旱:最近幾年,全國各地暖冬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且春季干旱少雨,導致春旱現(xiàn)象嚴重。為了防止春旱對樹木生長的影響,對于移栽的樹木和綠化帶苗木,可以通過灌水和全冠噴施蒸騰抑制劑來減弱樹表面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同時,結合纏保溫保濕帶和搭建防護網(wǎng)來減弱光照對樹木的影響。(北方地區(qū)只需要灌水就可以)
4、澆返春水:因春季雨水少且多風,地面蒸發(fā)量大,為防止春旱,對綠地苗木等應及時澆水(返春水)。返春水澆得越早,越能促進植物快速返青;另外,通過早澆返春水,能有效增加地面土壤溫度,保護樹木根部,增強根系萌蘗能力。近幾日全國出現(xiàn)的大范圍雨雪天氣,對植被的缺水有一定的緩解。
5、中耕松土:在3月下旬、4月初,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中耕,既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增強苗木發(fā)根能力,又能破壞雜草的生長,減輕雜草危害。
6、培肥地力:春季對園林樹木施肥,主要選擇補充高氮型速效肥,或根據(jù)當?shù)赝寥烙袡C質(zhì)含量狀況,選擇合適的園林有機質(zhì)、或有機肥等,促進樹木及時發(fā)芽長葉。
7、蟲害防治:春季這段時間內(nèi)大部分園林害蟲完成越冬,蟲卵開始孵化形成幼蟲,主要以蚜蟲、蚧殼蟲為主。(1)蚜蟲的防治:棉蚜、桃蚜、松大蚜等常見蚜蟲開始爆發(fā),主要危害薔薇科、錦葵科、松柏科等常見園林樹木;(2)蚧殼蟲的防治:多數(shù)蚧殼蟲在4月上旬開始孵化,抓住其孵化期,選用針對疥蟲的農(nóng)藥,在氣溫相對較高時使用,效果會相對明顯;(3)螨類害蟲的防治:根據(jù)氣溫的回升情況,隨時關注螨類害蟲的活動,一旦發(fā)現(xiàn),應及時防治;(4)做好其余吸汁害蟲、食葉害蟲、蛀干害蟲等園林害蟲的預防工作。
8、病害預防:春季時期是菌絲體、孢子囊、分生孢子器等病原物越冬后大量分生季節(jié),尚未初侵染園林樹木。所以園林樹木病害發(fā)生較少,主要以病害預防為主,可采用國光“銀泰”800倍液全株噴施進行預防。另外注意對樹木腐爛病、潰瘍病等常見枝干病害進行預防,可采用“樹樂樹禾”產(chǎn)品或治愈率高的產(chǎn)品防治。
9、雜草防除:春季綠化地、苗圃地雜草主要以闊葉草為主,主要在春末形成危害??梢栽诖撼蹼s草未出土前地表施用有效的除草劑,封閉土壤、防止雜草種子發(fā)芽出土。
10、其他管理:(1)補種補栽:此時期土壤開始解凍,樹液開始流動,但溫度還相對低,蒸騰作用弱,有利于樹木生根、發(fā)芽和傷口的愈合,抓住這段時機種樹,能夠較好保證樹木成活率。在土球起挖好后,及時用生根粉系類產(chǎn)品,噴施根切口及有毛細根的部位,增強植株的發(fā)根能力,提高成活率。樹木補種補栽時注意對土壤病菌的殺滅,可采用“多菌靈”、“根靈”配合施用,防止樹木土傳病害的發(fā)生;(2)對于纏草繩樹木在氣溫穩(wěn)定回升時,應及時取下草繩焚燒,滅掉在草繩中越冬的蟲卵和病菌孢子。
園林樹木春季養(yǎng)護管理是一種集樹木保護、病害預防、蟲害治療為一體的養(yǎng)護管理體系,需要苗木養(yǎng)護管理人員加強春保護意識,需要苗木管理人員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落實,才能保證園林樹木在后期健康成長和正常生長。
園林樹木種植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精選
一、喬木種植后如何檢查才能確認苗木是否成活
幾乎所有的施工人員都知道苗木問題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但往往很多施工單位都是在苗木枯萎死亡后才發(fā)現(xiàn)。在此,我們希望施工人員能重視施工后的檢查,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解決,提高苗木的種植成活率。
解決方法:
1.了解苗木的情況,是否山苗,泥球大小,運輸時間,種植季節(jié)等。
2.了解土方情況,是否深土層,PH值,土壤密實度,是否積水等問題。
3.用手有意識地推動樹桿,看泥球與土壤是否結合緊密。
4.檢查是否種植過深或泥球表面覆土過多,以免造成根系窒息死亡。
5.檢查大型喬木是否有支撐或支撐是否牢固。以免大風吹桿造成根部松動,與土壤分離,致使樹木死亡。
6.檢查樹桿及枝條是否有破損或修剪方法不當,以免病菌從傷口傾入樹體內(nèi),造成樹木衰弱。
7.觀察樹體上部情況,葉片是否有卷曲枯萎或非正常脫落,如有應及時用掏洞法查看根系情況,是否有腐爛,腐爛到何種程度,再來考慮是否能救活。因為根的好壞是樹木成活的關鍵。
關鍵點:有問題及時掏洞看根系情況。
二、種植山苗為什么成活率低下
一般的施工人員都知道山苗種植成活率很低,但是隨著大喬木的日漸減少,尤其是個別大喬木苗圃已難覓,所以不得不用山苗。
分析原因:
1.由于環(huán)境的因素決定了山苗大多是直根系,長期依靠一個主根或多個主根向下生長。如果移植,主根切斷,樹體自身的水養(yǎng)分流失,根壓減小,不能吸收土壤中的水養(yǎng)分而導致死亡。
2.山上土層較薄,樹木間的生存競爭使得樹木的根系扎根很遠,如果移植,能帶的有效須根很少。
3.一般山上的生長環(huán)境較好,水份充足,濕度較高,排水又好,土壤多偏酸性,較適合苗木生長。如果移植,苗木不能及時適應種植地的環(huán)境。
4.山上的土壤多混有石塊,所以苗木起挖,打泥球技術難度很大。
解決方法:
1.移植前半年最好先做好切根和樹冠修剪工作。
2.起苗時注意保護泥球的完好不損傷,粗大根拔起而不是切斷,保證樹體的水養(yǎng)分的流失。
關鍵點:粗大根不要切斷。
三、如何在非移植季節(jié)種植喬木
施工單位都知道夏季種植喬木,由于溫度高,苗木自身揮發(fā)量大,地上部分的蒸發(fā)與地下部分的供給不成正比,所以種植成活率低,風險大。但有時因為甲方的要求或配合總工期,不得不在夏季高溫時種植喬木。
解決方法:
1.建議選用容器苗,切過根的苗或移植過的苗。
2.最好選用近郊的苗木,在傍晚太陽落山后起苗,連夜運輸,用二次沉降法種植并支撐固定。種植時應講究種植質(zhì)量而不是數(shù)量。
3.種植后要搭遮蔭棚,草繩或麻片繞桿,有條件的可以局部噴霧,以減少樹體水分的蒸發(fā)。
4.選擇成活率高的植物,選用常綠樹種。
關鍵點:
1.土壤與泥球的緊密結合。
2.盡可能少讓泥球與樹葉被陽光直射。
四、帶主根的樹木為什么容易死亡?
有些大規(guī)格的苗木如楓香等,苗圃中備苗較少,丘陵、山區(qū)較多,所以有時只能選擇山苗。山苗因為大多為直根系,因此在起挖時多將主根切斷,造成水養(yǎng)分流失,根壓減少,使得根系不能及時吸收土壤中的水養(yǎng)分而造成苗木死亡。
解決方法:
1.參照山苗移植。
2.起苗時注意保護泥球的完好不損傷,粗大根盡量拔起,種植時掏洞灌土將根種下。
關鍵點:
1.粗大根不要切斷。
2.增加泥球厚度。
五、大樹能否做到全冠全葉移植?
幾乎所有的甲方都希望種上去的樹能保留全冠全葉,不修剪,施工完就能呈現(xiàn)良好的效果??稍趯嶋H施工中為提高成活率等因素,苗木都會經(jīng)過修剪,除非特別培育的苗木。如在國外,一株胸徑20 cm的樹木,從小苗開始經(jīng)過5-6次的切根移植,定向修剪(去除大枝條,便于運輸中的縮蓬),最終以容器苗的形式移栽,所以無論移栽到那里都能做到全冠全葉。
解決方法:
1.苗圃培育容器苗,使苗木通過容器中的養(yǎng)分就能保證自身良好的生長。
2.在移植中保證容器苗的泥球完整無損。
3.種植時要淺種,排水透氣都要好,因為容器苗在培育時多放置于地面,四周通氣排水都良好。
4.容器苗的形式有多種,有塑料容器,種植袋,無紡布袋。磚塊圍堰等。
關鍵點:
1.苗圃培育生長良好的容器苗,且泥球大小適當。
2.移植時保證泥球的完整。
六、樹皮與樹根損傷怎么處理?
在移栽大型喬木時一般多用吊車或挖機輔助,傳統(tǒng)的操作是用鋼絲繩加保護物起吊樹桿或樹桿與泥球同時起吊。由于保護物易脫落,所以一不小心,樹皮或樹根就有可能被鋼絲繩或機械損傷。
解決方法:
1.由于樹皮破損,會使皮質(zhì)部和木質(zhì)部中間的養(yǎng)分輸送斷裂,從而影響苗木成活或生長,所以應盡可能保護樹皮不被損傷,預防為主,用吊車代替鋼絲繩,并用麻片和竹片包扎樹桿。
2.對于樹皮塊狀起翹或部分脫落,可先消毒,將樹皮恢復原樣,用樹桿注入液浸灌,再用草繩或麻片綁扎,裹緊,每隔一段時間重復用樹桿注入液浸灌,并于一周左右用噴霧器再次消毒。
3.對于樹皮完全脫落的,用傷口涂補劑,再用草繩或麻片綁扎。
4.如果是樹根損傷,則先修剪壞根,用傷口涂補劑封口,促進其愈合,使養(yǎng)分不流失。
關鍵點:
1.預防為主。
2.及時處理并做好養(yǎng)護工作。
七、泥球破損怎么辦?
在施工中泥球破損是經(jīng)常碰到的問題,由于泥球損傷,有效須根受損,根壓減小,不能吸收土壤中的水養(yǎng)分,影響成活率。
解決方法:
1.盡可能不用泥球破損的苗木。
2.如果必須要種植,則在吊運、移動中盡可能保持未破損泥球部位的完好。
3.種植泥球破損的苗木土壤必須要好,樹穴排水要順暢,為種植后根系促發(fā)新根創(chuàng)造最好的土壤環(huán)境。建議用二次沉降法來種植,覆土高度以恢復原有泥球高度為好,用稀釋的植物活力素根部澆灌液澆灌。
4.植后進行修剪,加大修剪的量,傷口用傷口涂補劑封口。繞桿綁扎要細致,有條件的可進行局部噴霧,以提高空氣濕度。
關鍵點:
1.種植深度。
2.良好的土壤。
3.牢固的支撐。
4.裸根是否與土壤100%的接觸。
5.良好的排水。
八、冬季怎么預防樹木凍傷
由于產(chǎn)地、習性等不同,各種苗木的耐低溫程度也不同。南方植物較易受到凍害,有些雖不至于死亡,但會影響苗木的生長勢。
解決方法:
1.在進入冬季前就應做好防護措施,對樹桿枝葉進行包裹,尤其是心葉的保護很重要,有條件的對泥球進行覆蓋,以增加地溫。天氣冷暖變化不定時不要急于拆掉包裹物,以免在早春被凍傷。
2.對于蓬形較大的喬灌木,可以搭建遮蔭網(wǎng),以減少寒風的危害,此外用蒸騰抑制劑噴灑枝葉,在枝葉上形成保護膜,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凍作用。
3.可在土壤中混入一定的木屑或有機質(zhì),可以起到增加地溫的作用。
4.選擇耐寒性強的植物。
關鍵點:
1.預防為主。
2.品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