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怎么辦
地震來了怎么辦?——鎮(zhèn)靜自若:當機立斷的十幾秒鐘
(一)保持鎮(zhèn)靜 就地避震
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區(qū),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鐘左右的時間,作為個人,應當保持冷靜,在12秒內作出正確躲藏的抉擇。
當一個地震襲來時,從你意識到“這是一次地震”到你完全被地震控制之間,你可以有十幾秒鐘的時間,在這十幾秒鐘內,應趕緊躲到最近的安全的地方。在地震過程中“保持鎮(zhèn)靜”和“避免驚慌”這樣做是有充足理由的。
強烈地震發(fā)生時,人們受異常心理的驅使,會茫然若失,條件反射地采取本能行動,即恐慌和亂跑。這種本能行動必須加以制止收效最大的方法就是:保持鎮(zhèn)靜,就地避震!
1979年7月9日江蘇溧陽發(fā)生一次6級地震。據(jù)調查,在地震發(fā)生時70人當中,只有三人立即鉆到桌子底下,其他人都是一感到地震就拚命往外逃,在極度慌亂中造成擠傷、踏傷,多數(shù)人被砸傷、砸死在門口。在這次地震受傷的六百五十四名重傷員中,有五百二十四人是在剛逃到門口時,恰好被倒塌的女兒墻或前檐墻所砸;這次地震死亡的四十一人中,有三十人是在上述情況被門口的附屬建筑物砸死。而保持鎮(zhèn)靜,就地避震者,則多安然無恙。
地震發(fā)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zhèn)靜自若的態(tài)度。只有鎮(zhèn)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遠震常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震動小,一般有感地震和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情況震害都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如果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時,一定不能跳樓,不能奪窗而逃。原因是:地震強烈振動時間充其量只有十幾秒鐘至一分鐘左右,地震過程是十分的短暫!是相當短促的。從打開門窗到跳樓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人在地震過程中站立行走困難,如果門窗被震歪變形開不動,那耗費時間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腳,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結果把手也砸壞了。另外,樓房如果很高,跳樓可能會摔死或摔傷,即使安全著地,也有可能被樓頂?shù)顾聛淼臇|西砸死或砸傷。地震時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是較為安全的。另外也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wèi)生間等處去暫時躲避。因為這些地方房體跨度小而剛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撐,抗震性能較好。室內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開墻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歷史經(jīng)驗表明: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shù)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當你正在學校上課時
如果發(fā)生地震時,你正在教室里上課,就地避震是上策,而任課教師則要臨時承擔組織指揮者的責任。
遭遇地震時,正在上課的教師們應立刻向學生們大喊“臥倒!躲到書桌下!別動!臥著別動!”等命令。要不停地喊叫直到震動完全停止。
教師要大聲喊叫,是因為地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噪聲,并且不停的指示可以保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局面。這能使教師和學生覺得自己能夠應付這一切,這樣就有可能減少驚慌。切莫驚慌,對于成年人這同樣適用。震時知道怎樣做,教師的沉著和堅定會產(chǎn)生一種信任感,那些常常由驚慌而導致的可怕的災難也會因此避免。
“蹲在課桌下!”“臥著別動!”教師發(fā)出的這個命令對正在上課的少年兒童和年輕人在地震中應當怎樣做時,是非常有用的。
“蹲下”的姿勢是手和膝,以使自己能躲到桌子或寫字臺下而將一個胳膊彎起來護住眼睛不讓碎玻璃擊中,另一支手抓緊桌腿或寫字臺的一邊。
在家具下的另外一個安全姿勢是靜坐入定在家具下面,使雙手都能自如地抓住寫字臺或桌子的腿。
地震時在一把椅子或排椅之間蹲下也是安全的姿勢。在學校中某些書桌實際上是扶手上帶有一塊寫字板的椅子,高中生或大學生實際上是躲不到書桌下面的,但他們卻可利用排椅自己。在大型課堂,排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藏身之地,學生們可以躲到座位下,也可躲在排椅之間。
(三)當你正在樓房內時
要保持頭腦清醒迅速遠離外墻及其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樓梯間等開間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要外逃或從樓上跳下。也不能使用電梯。
如果你在辦公樓里,就趕緊藏到辦公桌下,不可站立和蹦跳,要盡量降低重心。地震過后要迅速撤離辦公室,撤離時要走樓梯。
強烈地震破壞的照片幾乎總是顯示出各種建筑周圍有一堆堆的碎石。事實證明,地震時一些嚴重傷亡者正是那些朝室外匆匆逃出的人。
地震時,當人們試圖逃開時,即使是他們沒有被落下來的物體擊中頭部,也經(jīng)常會跌倒或撞到東西上。
須知:我國大中城市的建筑越來越多地采用框架結構,八度烈度時,只能使大樓墻體開裂和局部倒塌,有時九度烈度時,也不致使框架損壞。有鑒于此,大家切記不要跳樓,也盡量不要冒然向外逃,應當保持頭腦冷靜,就地選擇避震地方。在單元樓房內,選擇開間小的洗漱室及廁所為好,況且上下水管道、暖氣管道也起一定的支撐和拉扯阻擋的作用。
地震來了怎么辦
上一篇:地震逃生三大原則十項注意
下一篇:地震自救的四大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