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避免開車中的盲區(qū)
開車過程中,各種盲區(qū)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情。雖然車子有前后左右的車窗和內(nèi)外后視鏡,但我們開車時的視線范圍還是很有限,總有些地方看不到。那應該怎么辦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教你如何避免開車中的盲區(qū),希望能幫到你。
車內(nèi)盲區(qū)有哪些
目前汽車的構造大同小異,這樣的結構導致車內(nèi)存在不少視覺盲區(qū)。不過這些盲區(qū)都相對比較固定,掌握應對它們的技巧后還是比較好處理的。最為常見的就是位于車頭前方的盲區(qū)。
車頭正前方的盲區(qū)
車頭正前方的盲區(qū)就是車前面被引擎蓋遮住而看不見的地方,根據(jù)車型的不同會有2-3米的視覺盲區(qū)范圍。而相比轎車來說,SUV車頭的盲區(qū)更大,這一點讓不少朋友可能不好理解。SUV車身比轎車更高大,視野更好,但因為SUV的車頭比轎車高,遮擋面積更大,盲區(qū)自然就更大了。
舉個例子,如果有個身高不到1米的小孩蹲在你車頭前方1米的地方玩,這個時候從駕駛座的視角看是絕對看不到的。同理,如果有比較低矮的水泥柱、臺階等障礙物也是一樣看不見的。要是上車前沒有仔細觀察情況就直接往前開,車撞柱子頂多修一下就完事了,但要是撞到小朋友,后果就不堪設想了。因此,上車前留意觀察一下車輛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小孩和小動物很有必要。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碰擦和事故,往往就源于一些小細節(jié)的疏忽。
這里順便說一下在停車和跟車時,如何估算自己車頭與前車車尾的距離。這是一個讓不少駕齡不長的朋友感到煩惱的事情。這里教大家一個目測距離的實用方法:上車后先調(diào)整好座椅與坐姿,背靠駕駛座。然后停車或跟車時,注意觀察前車車尾:
但是,車型和駕車人的身高都會多少影響這一數(shù)值,所以大家不可生搬硬套,要活學活用。
車頭兩側的盲區(qū)
另一種情況,如果上車后并不是直接往前走,而是需要倒車出去的話。倒之前不僅要注意看車尾部有沒有什么障礙物,更要看車頭兩側保險杠的地方有沒有障礙物。因為這兩塊地方很容易被忽視,而且后視鏡也照顧不到,可以說是兩個死角。所以解決方法跟上面一樣,上車前一定注意觀察,確保不要倒車打方向時刮擦到前保險杠。
A柱/B柱盲區(qū)
先來看圖,了解一下A柱、B柱、C柱各是什么,我們重點要講的是A柱盲區(qū)。
在國內(nèi),車的方向盤一般在左邊。每當汽車在轉彎或者進入彎道前(尤其是左彎),司機視野都會被“A柱”部分遮擋,導致看不見路過的行人。因此A柱也常被交警稱之為的“生命盲區(qū)”。所以車輛轉彎尤其是左轉彎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左轉彎時,最好放慢車速,透過左前門玻璃往左前方觀察一下,也可以前后移動下身子,透過前擋風玻璃觀察車頭左右位置的情況,反復幾次,確保不留下盲區(qū)后,安全通過。
后視鏡盲區(q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明明看到右后視鏡里沒車,剛準備向右變道,右后方卻冷不防竄出一輛車。這就是后視鏡盲區(qū)造成的,所以轉右彎和掉頭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格外小心。除了看后視鏡最好還要轉頭看一下后方,確認沒有來車靠近再慢慢打方向。被A柱B柱遮擋的地方,大家也要記得側頭觀察,確保后面沒有人或障礙物。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通過看后視鏡判斷與后車距離。
從左后視鏡看:
從右后視鏡看:
●后車撐滿右后視鏡時,自己與后車車距為3米,絕不能并線或超車。
●當后車占右后視鏡1/2時,車距為10米,距離相對安全。
●當后車占右后視鏡1/3時,車距為12米,在車速不快時可以超車或并線。
其實除了上述提到的那些盲區(qū)外,柴哥個人認為,車身兩側輪胎的位置也是盲區(qū)之一。因為在車內(nèi)其實很難準確地判斷,到底車輪與旁邊的路肩或者標線還有多少公分的距離。但這點其實還挺重要,路上吃不準距離壓實線不算什么事。萬一遇到比較深的坑洞,沒算好距離,車輪陷進去刮到底盤就悲劇了。所以這邊再教大家如何大致判斷這個距離。
左輪位置:
右輪位置:
車尾的盲區(qū)
要說哪個盲區(qū)最大,那還是非車尾莫屬。因為就算有后視鏡,車后備箱以下的區(qū)域依舊是看不見的。不過,現(xiàn)在車大多都裝有倒車雷達,有些高級點的車還有倒車影像。車后盲區(qū)的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解決的不錯了。但是雖然有這些個輔助設備,我們也不能過分相信和依賴它們。因為雷達也有掃不到的角落(比如車底),而且有時會誤判。上車前在車周圍走一圈,觀察好地形和障礙物,倒車時內(nèi)外后視鏡都要記得看,小心一點總沒有錯。柴哥B語當然除了上述說到的那些車內(nèi)看不見的盲區(qū),車外的盲區(qū)我們更需注意。比如,高架立柱后、坡道的頂端、還有一些看不到來車的盲彎以及隧道的出口,遇到這些地方我們能慢一點就慢一點,能離遠一些就別靠太近。因為這些盲區(qū)里潛伏著什么沒有人知道,只有做到有備無患才能避免事故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