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中月亮的意象
在古詩中月亮可以表達多種情感,她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星體,下面是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對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掛在夜空,它激發(fā)了人們浩渺如煙的宇宙意識以及遙遠悠長的歷史意識,促使人類生出一種探索生命奧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斷啟發(fā)人類對宇宙進行思索。正是在人們這樣的心態(tài)下,明月意象成為了永恒不變的象征。
詩人身處月光中就會生出一種難以掩飾的思古情感,這時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張若虛曾經(jīng)在《春江花月夜》中這樣描述月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朦朧的月光中,詩人神思飛躍,他由人生聯(lián)想到月亮,尋求著浩瀚無際的宇宙奧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顯得那么短暫易逝,可是從人類總體來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綿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與代代無窮的人類實現(xiàn)共存。
古代詩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對時空意象的表達
月亮不僅僅是短暫易逝的人生的對照,更是歷史長河的永恒參照。“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出自王昌齡《出塞》)該詩開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皎潔的月亮高掛天際,萬里關(guān)塞一覽無余,把邊關(guān)的寂靜寥廓以及景物的蕭條表達得淋漓盡致。將“秦漢時”放置在“月”以及“關(guān)”之前進行修飾,提升了詩詞的意境,而我們也彷佛回到了遙遠的時代,引發(fā)出人們無限的思考:自從秦漢開始邊防戰(zhàn)爭就一直沒有斷過,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長。這是詩人站在時間的角度對邊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問月》)世事不斷變遷,舊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舊,世世代代依然,它靜默地注視著人世間的滄桑巨變,而月光有沒有由于哀傷而更加陰寒呢?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則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懷昔,感嘆歷史的榮辱興衰。
在中國古典詩壇之上高掛著的月亮不僅多情而且美麗。她在作為一種道具、背景以及氛圍的同時,還象征著一種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潔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蘊含等功能,讓多少詩人為之著迷。所以,在古代詩詞中總是處處滲透著月亮意象,凝結(jié)成作品的靈魂以及血液。
古代詩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懷
文人墨客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懷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順,不斷承受著痛苦,因而也往往鐘情于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詩中這樣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詩人通過對嫦娥的描寫,來表達自身寂寞凄慘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宮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無邊的孤寂凄涼,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強打發(fā)秋水一般孤獨的日子。而詩人年老,獨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難歸,這多么像月宮嫦娥的生活情境。
古代詩歌中月亮的意象(四)
鄉(xiāng)愁和離情
古代詩詞中,很多詩人都會將望月思鄉(xiāng)作為寫作主題。月亮是詩人心中濃濃鄉(xiāng)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見證,詩人將想念親人以及故鄉(xiāng)的濃濃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遠走他鄉(xiāng)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總希望再見家園,于是只好遠眺,希望能夠看見故鄉(xiāng)。所以這個時候的月亮已經(jīng)扮演著游子和親人之間的中介,他們的視線可以在月亮上實現(xiàn)相交,減少了人們心理感覺上的地理差距。雖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親人朋友相互之間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嬋娟”。一個普通的自然物,通過詩人的加工,成了傳達人們離別之情的載體。
戀人之間的相思情
縱觀中國古典詩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詩詞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豐富多樣,有的是送別,有的是閨情,還有的是鄉(xiāng)思,這些都是月亮詩的主要選題。不過在這些主題當(dāng)中,愛情詩占據(jù)著很大的比重,成就頗高。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