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緬懷先烈手抄報十張
清明緬懷先烈手抄報(十張)
清明節(jié)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即將到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緬懷先烈手抄報,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清明節(jié)手抄報
關于清明節(jié)的手抄報資料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小學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民間也把清明節(jié)稱為寒食節(jié)、踏青節(jié)等等。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jié)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所以古人們常在清明踏青,并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活動。
1、祭祖掃墓
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四大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2、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xiāng)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托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3、蕩秋千
清明節(jié)蕩秋千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來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樹枝為架,然后再拴上彩帶。后來逐漸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蕩秋千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煉身體,也可以借此鍛煉自己的勇氣。
4、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于春秋后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后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拔河就是人數(shù)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jīng)在清明節(jié)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后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jié)的民間習俗了。
5、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游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jīng)成為一項非常專業(yè)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jīng)常有數(shù)百人參加?!端疂G傳》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云。
6、踏青
踏青也稱作春游,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蘇,人間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時光。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一直相傳至今。
7、吃雞蛋
清明節(jié)吃雞蛋的習俗,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古人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種顏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們就爭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來人們在清明節(jié)時期吃雞蛋,象征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jié)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就如同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一樣,都是一種節(jié)日食品。
8、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清明節(jié)最有節(jié)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一種清明節(jié)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