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欣賞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欣賞
草書在書法的各種書體中是結(jié)構與形式變化最為豐富的書體,也是歷代書家在創(chuàng)作中借以抒情的最好的表達方式。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欣賞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圖片1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圖片2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圖片3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圖片4
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圖片5
草書的故鄉(xiāng)
文/劉東芹
草書的故鄉(xiāng)在甘肅!為什么這么說?首先,書法史上最初的幾位草書大家,都是甘肅人,如草圣張芝是瓜州縣人,屬今天的酒泉市。而他的弟弟張昶,亦擅長章草。另一位赫赫有名的草書大家索靖,是敦煌人。這還不算, 書法史上第一篇書論《非草書》的作者趙壹,是甘肅天水人。更不要忘了,這篇書論的焦點議題就是草書,其中提及的那些“臂穿皮刮,指爪摧折, 見鰓出血,猶不休輟”的草書愛好者,皆是彼時天水當?shù)氐哪贻p后生。由此可見,在東漢末年的甘肅,草書學習的氛圍多么濃厚。
張芝《冠軍帖》
那么,這么多草書大家和草書愛好者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在當時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長安、洛陽等地,從歷史地理學和書法社會學的角度來考量,這種現(xiàn)象并非是偶然。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還原草書是如何產(chǎn)生的。
目前學界對于草書的形成,基本有隸書、章草、隸草派生幾說。從時間上來說,基本界定秦末至在東漢。有意思的是,在目前出土的漢代簡牘中,以草書體書寫的多為軍書、檔案與賬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敦煌馬圈灣出土的一百四十八枚草書簡牘,全部為草書,草法嫻熟。為新莽三、四年(公元16、17年)間征戰(zhàn)西域的王駿幕府檔案。
但在以往研究中,認為采用草書是迫于時宜,草就而成。卻往往忽略了文書、軍書與賬簿最基本的屬性,即準確性。因為情報不準會貽誤戰(zhàn)情,攸關成敗性命;賬簿訛舛能導致數(shù)目混亂,影響物資調(diào)撥。雖遠處邊疆,但事關重大。這一切都要求草書在快寫的基礎上符號表達精準,在上傳下達過程中不得訛誤,有能寫草書者,還要有能釋讀者,所以具有一定書寫標準、通用易識才是草書得以生存的第一屬性。從這個角度而言,漢簡草書的準確性要遠比快捷性更重要!可以這么推斷,草書在漢代的軍營中,曾有過一個規(guī)范化的過程,草書曾經(jīng)作為重要的情報載體在漢代的軍隊中推廣。
而在草書漸趨成熟后,是否有‘軍用’轉(zhuǎn)‘民用’的過程?這也是較為有意義的話題。因為漢代官方書籍和鄭重法律條文多用穩(wěn)健的隸書形式,聯(lián)想現(xiàn)代商品中條形碼、手機通訊、電腦網(wǎng)絡這些便捷發(fā)明,最初都是出自軍用并具有保密功能,最后轉(zhuǎn)為民用,瞬間風行。
草書是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當特定的草書符號在軍隊公文中逐漸使用,并在磨合中取得書寫、辨識的統(tǒng)一,加上新興的而未普及的草書更具有保密功能,即使情報簡落入敵手,對于長期與漢帝國征戰(zhàn)的少數(shù)民族而言,破譯起來也非易事。
這種書寫快捷、具備規(guī)范與藝術審美的神秘書體漸趨成熟時,首先在邊疆軍事領域風行,而后新鮮、認同之感便會向其它階層蔓延。故而當敦煌前線風靡的草書傳遞到一千四百公里外的天水時,天水的后生們在當?shù)刭t者的組織下,廢寢忘食,大練草書,樂此不疲,掀起書法史上第一股草書熱,這才是《非草書》中描述草書熱興起的根本原因。
繼續(xù)尋著這個思路來看待如今甘肅民間老百姓對書法家的推崇和對書法的熱愛,其濃烈風氣甚于全國,這不是出自官方組織,也不是曇花一現(xiàn)的商業(yè)運作,就好像千百年來的基因延續(xù)和風俗傳承,一切就是那么自然,因為這里是草書的故鄉(xiāng)!
看過“毛筆書法草書書法作品”的人還看了:
2.草書毛筆書法欣賞
5.毛筆草書書法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