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隸書書法賞析
史晨碑隸書書法賞析
《史晨碑》的《前碑》結字似略拘謹,《后碑》的運筆及結字比較放縱拓展??傮w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體規(guī)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宜于初學入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史晨碑隸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史晨碑隸書書法欣賞
史晨碑隸書書法圖片1
史晨碑隸書書法圖片2
史晨碑隸書書法圖片3
史晨碑隸書書法圖片4
史晨碑介紹
《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漢史晨謁孔嚴后碑》、又稱《史晨后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前碑〉奏銘建寧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寧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謂先刻元年,轉后面。前碑,隸書,無額,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隸書,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東曲阜孔廟?!词烦壳昂蟊禐橹麧h碑之一,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波挑左右開張,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方棱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清方朔以為〈晨史碑〉"書法則肅 括宏深,沈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見〈枕經堂題跋〉)。何紹基說:"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魏、吳各刻便形板滯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為明拓精本
現(xiàn)代書家費聲騫評《史晨碑》:"此碑筆姿古厚樸實,端莊遒美,歷來評定為漢碑之逸品。磨滅處較少,是漢碑中比較清晰的一種?!肚氨方Y字似略拘謹,《后碑》的運筆及結字比較放縱拓展??傮w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體規(guī)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宜于初學入門。"
出東曲阜孔廟,建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隨著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孔廟的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現(xiàn)在已經是占地21.8萬平方米,包括三座大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兩齋、五十四座門坊的建筑群。它收藏歷代碑刻二千多塊,成為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是全國四大碑林之一。
《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隸書的蘊藏期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經典基本是由“二王”為正統(tǒng)的、以傳統(tǒng)文化為內支撐的“唯美主義”經典體系,具有典型的文人化特色。誠然,魏晉以后的書法家基本都是社會精英和文化精英,他們有著獨特的社會價值追求和文化追求,表現(xiàn)在書法上,無論是王羲之的悠閑疏淡,還是顏真卿的莊重淳樸,都體現(xiàn)出一種文人化傾向。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經典書法文本歷來被視為經典傳統(tǒng),由此構成了以“二王”及其以后的顏、柳、蘇、米等為代表的中國書法的經典譜系。從經典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中,書法藝術始終抒發(fā)著書法家的精神實感、懸置著書法家的價值理念、折射著書法家的終極追求、體現(xiàn)著書法家的人文關懷。書法成為書法家擔當文化使命和進行文化構建的獨特藝術載體??梢哉f,這是書法文化經典的核心部分。
但是,自晉唐以來的經典書法之所以在明清以前沒有實質性突破甚至走向僵化,原因就是以儒釋道為內核支撐的、以“二王”為正統(tǒng)的經典意識造成的。那就是以經典為美和以民間為丑;以經典為正統(tǒng),以民間為非正統(tǒng);以經典為高雅,以民間為粗俗。這里面固然有其深層次的文化淵源和民族哲學淵源。加之當時的書法家基本上都是文人和上層官僚,固守著經典和文人傳統(tǒng),追求書寫的經典性和人文性,對漢字的書寫負載了太多的文化色彩。蘇東坡有一個重要的論書語,是對文人書法審美評判標準的經典闡述:“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可見,當時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身份價值緊密相連的。在等級森嚴的時代,民間書法是不可能獲得文人關注的。于是,文人成了書法藝術的專擅。這就造成了文人(經典)書法與民間現(xiàn)實生活和民間書法相隔膜,陷入繼承經典到創(chuàng)造經典往復循環(huán)的宿命怪圈。
經典成就經典是以否定或蔑視民間書法的樸素率真為代價的。它意味著書法藝術缺乏民間現(xiàn)實生活的置入,因而走向忽視民間追求完美的宿命結局也就成為必然。另外,楷書和草書在晉唐已經高度成熟,書法家就是在高度規(guī)范的楷書和高度抒情的草書兩極中實現(xiàn)實用流通和抒情達意的。而楷書和草書都對書寫技巧有著極高的要求,這一特性決定著楷書和草書只有文人和上層官僚經過專門的訓練來完成。事實上,行書雖然也是一種書寫便利和釋讀便利最佳結合的一種字體,但是這里的便于書寫僅僅局限于文人書法家的便于書寫,是文人書法家經過楷書的書寫訓練后的自然流露。說到底,行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文人的、經典的書法文本,和民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也有隸書的規(guī)范化(八分書)書寫文本存在。但從歷史遺留資料來看,這些隸書整體有著過于規(guī)范和僵化的特征,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經典成就經典的局限性,以及對書法發(fā)展造成的制肘所在。
隸書作為民間書法,在這一時期幾乎沒有獲得過關注,也沒有進入正統(tǒng)的書法史料。這勢必造成民間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這是相當可惜的。否定民間,就是否定歷史。歷史可以改變,政治可以更替,而民間則是永恒的。只有存在于民間的藝術形態(tài)才能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才是產生藝術的土壤。因此,把這一時期稱為隸書發(fā)展的蘊藏期。蘊藏不是消失。或許將來,這一時期的民間隸書有可能因區(qū)別于生成期的民間隸書而被發(fā)掘和重視,從而成為書法創(chuàng)新的取法借鑒資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