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只是最終還是滅絕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恐龍滅絕是什么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恐龍滅絕的原因
滅絕的質疑
在地球上,曾經(jīng)有很多生物種類出現(xiàn)后又消失了,這是一個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階段。但是像恐龍這樣一個龐大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家族,為什么會突然之間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不能不引起種種猜測。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tǒng)統(tǒng)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fā)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么濕潤溫暖了??铸埖暮粑鞴俨荒苓m應干冷干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fā)引起地球氣候發(fā)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jù)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xiàn)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于它們數(shù)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jù)是他們在北極發(fā)現(xiàn)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shù)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lián)系起來了。根據(jù)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于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chǎn)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茖W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于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jù)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F(xiàn)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科學家們開始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shù)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會合于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fā)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fā),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fā)生了改變。
那是一場多么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chǎn)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fā),泥石流將恐龍卷走并埋葬起來。在以后的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里,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云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對于恐龍的滅絕,當然不止這些說法。
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物種斗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xiàn)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于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fā)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xiàn)象,最終導致環(huán)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xiàn)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fā)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nèi)毒素積累過多,終于被毒死了。食肉動物將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酸雨中毒說
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nèi)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xiàn)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隕石撞擊說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叫做??颂K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什么關系?答案就隱藏在這層白白的巖石里。
這層巖石被地質學家稱為K-T邊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堊紀-第三紀界限的標記線。下層巖石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但在K-T邊界以上,恐龍消失了。
K-T邊界巖石中含有銥,銥是一種稀有金屬,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億分之一。然而這個巖層中的銥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還能在哪里找到這么多的銥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銥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們還在這層白色巖石中找到了沖擊石英的證據(jù),只有小行星才會留下這樣的標記。高含量的銥和沖擊石英,出現(xiàn)在地球上許多地方的第三紀界限巖層里。這種全球性的痕跡,只可能來自最猛烈的撞擊。撞擊的地點就在現(xiàn)在墨西哥的猶卡坦半島。
6千5百萬年前的這次撞擊非常猛烈,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沒法和它比。那時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寬度大約是6英里。它以超過40倍音速的速度沖向地球表面。它的體積非常龐大,所以當它撞上地球時,前端已經(jīng)碰到了地表,尾部卻還在3萬5千英尺的高空,相當于噴氣式客機的飛行高度。撞擊地球的是高山一樣大小的一塊巨巖。
關于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并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jīng)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xiàn)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jù)。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巖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jīng)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fā)現(xiàn)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堊紀末期的巖層大部分是熔巖冷卻形成的火成巖,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巖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shù)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巖層中嗎? 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么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國地球內(nèi)部呢?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要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fā)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干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因此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xù)了一千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火山爆發(fā)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fā),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fā)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guī)模的海底火山爆發(fā)。
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fā)生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火山爆發(fā),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并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xiàn)代海底火山爆發(fā)對海洋和大氣產(chǎn)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fā)生的海底火山爆發(fā)的程度小多了。
齊基基教授認為,過去,科學界對海底火山爆發(fā)的情況了解得很少,現(xiàn)在需要對這種嚴重影響地球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舉例說,格陵蘭過去曾經(jīng)生長著茂密的植被,但是當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變流向后經(jīng)過了格陵蘭,從此把這個大大的島嶼變成了冰雪覆蓋的大地。這是海洋水溫平衡變化對氣候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典型實例。海底火山活動是影響海洋水溫平衡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齊基基教授認為應該將海底火山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引起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作為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海洋退潮說
根據(jù)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或影響,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恐龍有可能因此滅絕。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fā)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后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并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jù)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于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發(fā),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還難下定論。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xiàn)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qū)。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于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xù)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但是,這種學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么龐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里避難,所以這種學說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植物大量滅絕,從而使以植物為食的食草龍漸漸滅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變得地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疑點:既然是植物滅絕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為什么吃昆蟲等的雜食性恐龍亦一同滅絕了,而其他的一些動物卻安然無恙呢?)
食物壓迫說
恐龍的數(shù)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jīng)了長達約2億年的生態(tài)平衡之后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chǎn)的原因的探討。)
氣溫雌雄說
根據(jù)鱷魚現(xiàn)今情況,鱷魚的雌雄決定于處于卵期的氣溫,當氣溫高時,鱷魚(卵內(nèi))是雄性,當氣溫低時,鱷魚(卵內(nèi))是雌性,因為鱷魚保持了恐龍的原始形態(tài),所以卵的雌雄問題很可能與恐龍類似.因為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驟升,導致幾乎所有的恐龍卵都成雄性,所以雄性恐龍在無雌性恐龍繼承下去的情況下,滅絕了。
物種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于繁榮期間長達1億6千多萬年,使得肉體過于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xiàn)異常發(fā)達的現(xiàn)象,因此在生活上產(chǎn)生極大的不便,終于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龍,體長二十五米,體重達三十噸,由于體型過于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fā)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疑點:并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米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么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fā)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nèi),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nèi)的熱,以調(diào)節(jié)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于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生物堿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繁盛的最后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xiàn)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堿,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堿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現(xiàn)于白堊紀后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jīng)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nèi)仍能生存。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單獨成立。
繁殖受挫說
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古老爬行類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龍的蛋化石。按照形態(tài)結構,可以把恐龍蛋分為短圓蛋、橢圓蛋和長形蛋等種類??铸埖暗拇笮∽兓秶艽?,蛋殼厚度及其內(nèi)外部“紋飾”、蛋殼結構及其殼層中的椎狀層和柱狀層比例變化范圍都存在不同的差異。為了深入開展恐龍蛋內(nèi)部特征的研究,科學家已經(jīng)采用了很新的技術和多種方法,如掃描隧道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CT掃描儀等等。多年以來,我國科學家首次采用CT技術對山東萊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無損傷內(nèi)部結構特征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山東萊陽的一些恐龍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無法觀察到的恐龍胚胎。
氣候驟變說
根據(jù)深海地質鉆探得到的資料,一些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的氣候發(fā)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無法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引起其身體中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tǒng)嚴重損壞。結果,恐龍無法繁殖后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
還有一種理論,雖然同樣是認為氣候驟變引起恐龍絕滅,但是推測的過程卻不一樣。這一派學者認為,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北冰洋與其它大洋之間被陸地完全隔開,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種因素的作用漸漸地變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萬年前,分隔北冰洋與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發(fā)生了決口。大量因淡化而變輕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溫度很低,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層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溫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約20度。海洋溫度的下降又嚴重影響了大陸氣候,使大陸上空的空氣變冷。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迅速減少,引起了陸地上普遍的干旱。陸地上的這些氣候變化產(chǎn)生的綜合結構就是,恐龍滅絕了。
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說明在恐龍大絕滅之前有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作用。我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fā)現(xiàn),在一些化石地點產(chǎn)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它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干燥有關。
大氣變化說
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絕滅是生物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試圖解釋其原因,但是至今沒有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較為流行的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這一理論并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其豐富的多樣性更是表現(xiàn)得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果是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引起了恐龍的滅絕,那么為什么鳥能夠度過劫難而一直生存的現(xiàn)在呢?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再去尋找其它的思路來分析恐龍絕滅的原因。
現(xiàn)代科學分析了解到,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里,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后來,隨著自養(yǎng)生物的出現(xiàn),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huán)境。同時,二氧化碳一方面通過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積在地層里,另一方面也通過有機或無機的過程以各類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這種沉積是一直進行的。
有證據(jù)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這種大氣成分的變化是否與恐龍滅絕有關呢?
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里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huán)境有利于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fā)展﹔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huán)境因素包括溫度、水等因素,還包括大氣的成份。那么,大氣成份的變化會不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下會有生命危險,而有些動物甚至比人對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更為敏感。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于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huán)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huán)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盡管哺乳動物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fā)展,也許這正是由于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huán)境對它們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于弱小的地位,發(fā)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huán)境可能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fā)生了不適,在新的環(huán)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象瘟疫一樣蔓延。2、新的大氣環(huán)境更適于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而那些孑遺的爬行動物則是少數(shù)既能適應舊環(huán)境,又能適應新環(huán)境的少數(shù)爬行動物物種。
大氣成分變化造成恐龍滅絕這一理論有兩個出發(fā)點,一個是中生代的大氣成份與現(xiàn)代不同。現(xiàn)代科學已能證明這一點。另一個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適的大氣環(huán)境才能生存?,F(xiàn)代科學也不難對此進行驗證。
遠古時代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來由于生物的出現(xiàn),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氣的含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生物進化史中的很多現(xiàn)象。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fā),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大氣成份變化也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因為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須發(fā)生于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相當?shù)某潭葧r。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fā)必須以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這一點已經(jīng)被科學所證明。
因此,對于恐龍絕滅來說,小行星的撞擊也許起了一定作用,但看來并非是最關鍵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種比較著名的說法之外,還有許多較鮮為人知的說法(如太陽黑子爆發(fā)、電磁擾動、地球磁場方向及強弱發(fā)生變化),至于哪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撞擊地球說
據(jù)外媒報道,科學家最新發(fā)現(xiàn)表明,大規(guī)模的流星撞擊或是導致恐龍滅亡的罪魁禍首。
該恐龍角是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fā)現(xiàn)的,這里曾出土很多恐龍化石。該化石的地點位于白堊紀-第三紀(K-T)邊界的巖石層下13厘米處,該邊界是化石記錄中恐龍死亡的關鍵點??茖W家相信這些恐龍在一場突發(fā)的全球性大災難后消失的,而非此前所稱的緩慢滅絕。
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墨西哥海岸,從而殺死所有的恐龍。有些懷疑者指出300萬年間并沒有恐龍化石的存在,從而致撞擊成為所有恐龍一夜消失的新證據(jù)。在K-T邊界巖石層地下10英尺處明顯沒有化石的存在,這個地區(qū)被俗稱為“三米長的缺口”。
“三米長的缺口”理論引起恐龍問題的爭議,有人認為它們進化成鳥,而有科學家認為恐龍緩慢死去。然而該恐龍角的發(fā)現(xiàn)逐漸填補了這個“缺口”,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毀滅性小行星摧毀了恐龍的觀點。
耶魯大學泰勒·里松博士說道,“這表明至少有些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前還很好。這些表明缺乏非禽類(鳥)恐龍化石的缺口并不存在與之前的假設-非禽類恐龍在K-T邊界撞擊事件前就已滅絕,并不相符。” 科學家指出撞擊后形成的125厘米巖層完全沒有化石的存在。
綜合原因說
因為恐龍的滅絕只有在各種內(nèi)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會發(fā)生,所以這種理論認為恐龍滅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一的原因很難導致恐龍滅絕,恐龍滅絕是多方面造成的。
但是無論當時發(fā)生了什么,至少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恐龍對所發(fā)生的事件無法適應或改變。如果它們能夠適應或改變環(huán)境,那么,它們還會那么神秘地滅絕嗎?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shù)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其他猜測
一、德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并導致地球氣候發(fā)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
據(jù)德國《科學畫報》雜志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6千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云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
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fā)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nèi)滅絕。
二、多年以來在內(nèi)蒙古 巴音滿都呼 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shù)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后尸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時發(fā)現(xiàn)當?shù)睾膸r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巖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巖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huán)境??梢酝茰y那次環(huán)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huán)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么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農(nóng)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shù)恐龍應是在生存環(huán)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
大量體現(xiàn)當時地球環(huán)境特征的動植物化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xiàn)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huán)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nèi)的埃爾斯米爾島發(fā)現(xiàn)了一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態(tài)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fā)后,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huán)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幸存下來,也無法適應相對寒冷干燥、有冷暖季節(jié)區(qū)分的氣候環(huán)境而繼續(xù)生在。所以,大多數(shù)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
還有一部分幸免于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羅紀就已經(jīng)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shù)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tài),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diào)節(jié)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當然,每次大規(guī)模物種進化后,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后,魚類還延續(xù)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shù)(鱷、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tài)。
事實佐證
63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滅絕啟示
不論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發(fā)生過,恐龍的全部滅絕都將是一個奇特的事件。好在現(xiàn)在獲得了一些珍貴的恐龍化石,使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能夠進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謎會解開。同時應該知道,任何一種生物都要經(jīng)歷產(chǎn)生、發(fā)展、繁榮、滅亡的過程,就象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歷生老病死一樣。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并不會因為那一物種龐大強盛而改變??铸垳缃^了,隨后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更多的更高級的生物將把地球裝點得更加美好。
恐龍滅絕的最新理論
卵生導致滅絕
來自倫敦動物協(xié)會的成員,以及蘇黎世大學的Daryl Codron和Marcus Clauss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探討導致恐龍滅絕的本質原因及滅絕方式。
恐龍媽媽體重可達4噸,是新孵化恐龍的2500倍還重,而大象媽媽的體重卻僅是其幼兒的22倍。換句話講,哺乳動物的幼兒就已經(jīng)相當大了。而對于恐龍而言,要生育體積較大的恐龍,不僅需要更大更厚的蛋殼,還需要透過蛋殼結構能使胚胎呼吸,而要達到這個要求幾乎不可能,因此,新孵化恐龍肯定要小得多。另外,新生哺乳動物生存在與其父母相同的生境中:母親喂養(yǎng)它們以母乳,直到它們能夠較獨立地生存。大型恐龍卻是另一種情況:它們在一生中要適應諸多不同的生境,因為它們的體型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從幾千克甚至可以長到3萬千克。
Daryl Codron對此解釋道,科學界已經(jīng)達成一項共識,就是特定體型的生物會占據(jù)相應的生境,也就是說,恐龍在其一生會經(jīng)歷所有生態(tài)域中的大多數(shù),而哺乳動物則只需經(jīng)歷其中的少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小型及中型恐龍由于其生境會被大型恐龍的青年個體占據(jù)而擁有極少的個體種類,這種情況在哺乳動物中是不會發(fā)生的。對恐龍所有屬種(包括其后裔——鳥類)的統(tǒng)計顯示,個體體重介于2~60千克時,僅極少種類會與成年個體共同生活。Marcus Clauss通過計算機模擬總結道,首先,小型及中型種類的缺失是恐龍間競爭所導致的,而哺乳動物卻沒有這樣懸殊的差距;其次,由于大型恐龍的存在以及恐龍年輕個體的普遍競爭,哺乳動物并不發(fā)育形成大型種類;再次,對于小型恐龍而言,由于來自同類及哺乳動物的競爭,它們的生存壓力更大,以至于它們要么走向滅絕的邊緣,要么向新的生境發(fā)展,而后者保證了它們生存,那就是進化成鳥類占領天空。
恐龍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共延續(xù)了1.5億年,三疊/白堊界線處的大滅絕事件,為恐龍招來了巨大災難。當時所有重約10~25千克的生物基本都滅絕了。許多哺乳動物在此閾值之下,因此得以躲過此次災難并在其后大型化,向空出來的生態(tài)域進軍,恐龍的命運與此相反,因此它們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爬行動物到陸地上生活,開始了“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jù)。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有的長了較長的腿,適宜在陸地生活;有的則完全失去了腿,長的像蛇一樣;有的腿又變成了像魚鰭一樣的鰭狀肢,表明它們又重新回到了水里;還有的長了翅膀,向天空飛去……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其中有一種變成了如今的龜類,而另一類則演變成為哺乳動物,還有一類成了現(xiàn)代的蛇和蜥蜴。但最為突出、最多樣化的一類是分為鱷魚、恐龍及鳥類。
有機硅缺失論
恐龍的肌肉屬于一種有機硅膠,恐龍體內(nèi)硅含量高于動物的祖先,動物的祖先體內(nèi)硅含量高于動物??铸垖柰榈囊蕾囆詷O強??铸堃愿叻肿佑袡C硅或硅結構的動物、植物為食,恐龍隨著其賴以生存的食物的減少而逐漸滅絕。
彗星撞擊加火山爆發(fā)
經(jīng)過不斷的研究,科學家們最終找到了確切的證據(jù)證明。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從有一顆巨大的彗星撞擊到地上上面。通過內(nèi)部震蕩理論在彗星撞擊的對面點出造成火山爆發(fā)。當然,這些都不足以使恐龍滅絕。真正使恐龍滅絕的,是這種火山在爆發(fā)之后,攜帶出了大量的厭氧菌,這種厭氧菌將氧氣轉化成了一種有毒的化學氣體。經(jīng)過十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諝庵醒鯕獾暮孔兊脴O其稀少。小型哺乳動物能夠繼續(xù)生存。但體型巨大的恐龍卻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于是為了繼續(xù)繁衍,便將身體不斷縮小??s小再縮小。也就逐漸演化成了類似鳥類的其它物種。如今的昆蟲之所以變得這么小。也是因為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過少,使得它們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來帶動龐大的肢體。
恐龍的物種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fā)現(xiàn)禽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jīng)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發(fā)現(xiàn)了禽龍并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于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給它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詞根意思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類爬行動物的統(tǒng)稱。
中國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铸埜揪筒皇球狎?。為地球首批可以單獨直立行走的高級生物體。
猜你感興趣:
1.為什么恐龍會滅絕
2.恐龍滅絕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