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為什么叫黃瓜
黃瓜為什么叫黃瓜
黃瓜是咱們?nèi)粘I钪泻艹R姷氖巢?,但是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黃瓜明明是綠色, 那為什么叫"黃瓜”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科學(xué)解釋,歡迎閱讀。
黃瓜的產(chǎn)地
黃瓜原產(chǎn)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熱帶雨林地區(qū),最初為野生,瓜帶黑刺,味道非常苦,不能食用,后經(jīng)長期栽培、改良,才成為脆甜可口的黃瓜。黃瓜食用部分為幼嫩子房。果實(shí)顏色呈油綠或翠綠。鮮嫩的黃瓜頂花帶刺,誘人入食。果肉脆甜多汁,具有清香口味。中國各地普遍栽培,初春育苗后移栽,或春季、夏季直接播種,也可溫室栽培。
黃瓜是喜溫蔬菜,既不耐寒,又不耐高溫。黃瓜生長的適宜溫度一般為15-32℃(度) ,不同生長發(fā)育期的適宜溫度不同,種子發(fā)芽期適宜溫度為25℃-30℃,
幼苗期適宜的溫度為10℃-30℃。氣溫低于12℃時(shí)黃瓜生長發(fā)育緩慢,低于5℃停止生長受到冷害,在栽培中把8℃做為黃瓜生產(chǎn)的最低溫度限。氣溫高于35℃,黃瓜的生長發(fā)育受阻,植株早衰,畸形瓜增多。黃瓜生長適宜的相對空氣濕度約為60-90%,生育過程中最適宜的相對濕度是苗期低,成株高、夜間低、白天高。黃瓜根系的適溫范圍基本上與地上部分植株相同,但最適宜的溫度為20℃-25℃,比地上部分的最適溫度低,地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瓜的生長。
黃瓜為什么叫黃瓜民間故事
黃瓜在古代最開始叫胡瓜,并不是中原的產(chǎn)物,而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shí)帶回來的。始于后趙。后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或者是寫文章,一律不準(zhǔn)出現(xiàn)“胡”字,違者問斬不赦。
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dāng)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bǔ)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shí),很不滿意。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zé)。
召見后例行“御賜午膳”時(shí),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后,滿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稱做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了唐朝時(shí),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
現(xiàn)在黃瓜的種類很多,大致分為春黃瓜、架黃瓜和旱黃瓜。而聞名全國的品種乃是外形美觀、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寧陽刺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