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具有的養(yǎng)生原理
太極拳具有的養(yǎng)生原理
太極拳是在我國廣為流傳的,適合不同年齡段和人群健身的優(yōu)秀拳種之一,也是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首選推廣運動項目之一。太極拳是一項非常養(yǎng)生的運動,太極拳具有養(yǎng)生的原理你清楚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太極拳具有的養(yǎng)生原理。歡迎閱讀!
太極拳具有的養(yǎng)生原理
養(yǎng)生原理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哲學的古老命題,適當的練習太極拳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
天人合一的實質是天人和諧,包含有天人,體,天人相應,天人互感等概念,這些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保健養(yǎng)生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就非常重視自我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養(yǎng)生原理2、形神兼?zhèn)?/strong>
形神關系是傳統(tǒng)哲學、宗教和自然科學界常涉及到的重要范疇。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
二者是人作為生命體的兩大要素,缺一則不成其為活著的人。傳統(tǒng)養(yǎng)生非常重視形神共養(yǎng),太極拳就更注重形神合一。
養(yǎng)生原理3、伸筋
早在《易經》中,就有“筋”一詞,《易·系辭》說:“筋乃人身之經絡骨節(jié)之外廠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由此可見最初的“筋”是指廣泛分布于身體各部分的經絡。
其實中國民間的許多俗語早已將“健康”“壽命”與“筋長”緊密聯系起來。
比如:“運動強筋骨,吐納良肺腑”“老人多搖扇,筋骨更舒展。”“老筋長.壽命長!”“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這些俗語聽起來很樸素,卻有深刻的醫(yī)學內涵,是數千年來中國民間養(yǎng)生保健經驗的口頭傳承。
縮是人體衰老的原因,也是人體衰老的結果。人老了,眼花耳聾,腰駝,背弓,腿僵,渾身沒勁。
相反你看見一個高齡人,眼不花耳不聾腰不駝,背不弓,腿腳靈活,渾身輕松,你一定會相信他還能活很長時間。
從中醫(yī)角度看,衰老與氣虛衰,氣血失常有關。而十二經筋,不僅連綴百骸,還分布眼、耳、口、鼻、舌、陰器等部位,對這些器官功能活動起著維系作用。
所謂“骨正筋柔,氣血自流”,自然會讓人的五官等緩衰老。
養(yǎng)生原理4、拔脈
這里拔脈是指加深呼吸、拉長氣脈。
打太極拳的四大作用
1、練拳時要用意而不用力
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意識來支配的,從而達到精神和肌肉兩方面的鍛煉。老年人在操拳時,最好能選擇一個請靜避風的環(huán)境,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不要邊練拳邊與人交談,以致失去鍛煉的功效。
同時,要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選擇一定的駕勢,做到量力而行。
如果年齡太大的人,可以采取小架子練習,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在做分腿、踢腿等動作時,千萬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在意識上得到鍛煉。
2、練拳前要做好必要的準備活動
一般來說,練拳以清晨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點豆?jié){、麥乳精之類的飲料,或吃幾片餅干,但千萬不要吃飽。接著可結合散步做一些隨意的準備活動,然后靜立片刻,調勻呼吸,排除雜念,準備操拳。
3、練拳時盡可能做到柔、緩、松、輕相結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體力上的限制,練拳的大致應盡量柔和、放松、自然、緩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學者,也要做到這一點,尤其身體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這個要領(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則暫時不宜練拳)。
4、練拳時應掌握深勻細長的呼吸
勻細深長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納新”的效果,同時也能改進血液循環(huán)和內臟活動機能。
太極拳是一種與腹式呼吸相結合的運動,初學太極拳可能會有困難,但是在慢練中,不要急于求成,千萬不能故意用力呼吸達到氣沉丹田,避免出現頭暈、心跳氣促等現象。
練太極注意事項
1、莫弓過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過。膝關節(jié)本來是做屈伸運動的關節(jié),但在太極拳這種特殊運動形式中,若屈的太過,必遭傷害。
做弓步時,前弓步的膝尖應落在腳面以內,小腿最好不要越過與地面的垂直線。許多老一輩拳家都十分強調這一點。
太極拳運動過度一般都是因為一條腿運動,傷害到膝關節(jié),形成死角,加之強壓,必會病變。
學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過,關鍵是松腰減臀,尾閭中正,上體豎直,既所謂立身中正。
2、莫扭擰
主要是在轉身時負重扭轉不要過度,腳尖與膝尖不要形成夾角,要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
看了“太極拳具有的養(yǎng)生原理”文章的人還看了:
3.太極拳的健身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