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入門要說
這里推薦給拳友的是馮志強老師1992年的著作陳式太極拳入門,過去本站曾轉(zhuǎn)貼其中個別章節(jié),廣受網(wǎng)友歡迎。此次完整地提供給大家。下面跟隨學(xué)習(xí)啦小編一起看看吧。歡迎閱讀。
陳氏太極拳入門要說之一:心神虛靜貫始終
“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rèn)真求。”這是前輩太極拳家對太極陰陽哲理,以及太極拳理的高度總結(jié)和深刻概括,對怎樣練好太極拳具有普遍的指導(dǎo)意義。
太極拳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動靜相兼的運動,以虛靜為本體,亦以虛靜為極致。無論是先求無極的靜中生動,還是行拳走架的動中求靜;不論是養(yǎng)生保健的靜養(yǎng)靈根,抑或是推手較技的動靜相因,都離不開“虛靜”二字,都是以“虛靜”貫穿始終的,即始于靜而又歸于靜。可以這樣說,虛靜的程度反映了習(xí)練者太極功夫的程度,太極拳功夫的提高取決于虛靜功夫的深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虛靜功夫就是太極拳功夫,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yīng)。正如拳經(jīng)所云: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虛靜,首先是心能虛靜。心為一身之主宰,心能靜則全體皆靜,心能虛則周身皆虛,五官百骸皆從心也。身心虛靜則神能安寧,神即心中之神。神寧心靜則念有所止,氣有所歸,一念無思,一物無有,周身內(nèi)外一片空靈,中氣存于中,虛靈含于內(nèi),靜待其動。
靜待其動有三層意思:一是在靜站無極樁時或行拳之前的無極式中的靜待“機”動,即先天之機的發(fā)動,氣動則太極生,此時開始練拳為最妙。二是在行拳時,一勢既完時靜待下一勢的“勢”動,即動而復(fù)靜,靜中有預(yù)動之勢,內(nèi)氣若能運到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自然躍躍欲動,勢有回環(huán)而一氣流通;此處尤須注意,不可半途折返。三是在推手較技時的靜待 “彼”動,即舍己從人之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推手較技時,若能身心虛靜,則精神內(nèi)固,氣不散亂,神氣合一,意在人先,感覺靈敏,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以靜制動,后發(fā)先至。
太極拳架的練習(xí)既是動中求靜,亦是靜中有動,即雖動而靜,視動猶靜。待拳勢動作純熟、通順、連貫、協(xié)調(diào)以后,要平心靜氣地用意運氣,輕輕開始,慢慢運行,默默停止,靜心想著陰陽開合,靜心聽著天機流動,靜心看著浩氣流轉(zhuǎn),周身上下渾然不覺,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惟有心中一片覺明景象,逐漸達到始于無形、歸于無跡的太極太和之原象。
太極拳功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養(yǎng)生功夫,一是強身防身的技擊功夫,二者統(tǒng)一方能顯出太極拳的功效。太極拳之所以有顯著的養(yǎng)生功效,究其原因就在于貫穿始終的心神虛靜。無論是站樁、活樁、單操單練還是套路練習(xí)時,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蘊蓄,心靜神寧,雜念不起,全神貫注于“陰陽自然開合、天機自然運行”之中,逐漸達到練功人靜、動中有靜的效果,而且越練越虛靜,物我兩忘,一片神行,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勞,而又益智補腦,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得到更好的調(diào)節(jié),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較好地調(diào)整臟腑機能,調(diào)節(jié)生理,達到最佳狀態(tài),增強體質(zhì),有病則除,無病強身,延年益壽。所以心神虛靜貫始終是習(xí)拳練功之首要。亦可稱之為“總綱”。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二:中正不偏一氣存
太極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拳雖小道,而本于太極正道。無論于內(nèi)于外、于神于形、于體于用,凡一陰一陽都要擇中而行,一開一合都要擇中而運,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發(fā),一虛一實都要居中而換,一動一靜都要從中而變,總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氣貫通,周身內(nèi)外一氣流轉(zhuǎn)。無所偏倚則不懼他人推倒,無過無不及則不犯頂、匾、丟、抗之病,中氣貫足則物來無不順應(yīng)。
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即“中正”之謂。 “打拳原是備身法”,中正在身法上的體現(xiàn)就是立身中正,無所偏倚。自頂而踵上下一線,周身內(nèi)外左右平準(zhǔn)。
其中以軀體的中正為主,四肢的中正雖為輔而又左右著軀體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人體有三節(jié)之分,上肢為梢節(jié),軀體為中節(jié),下肢為根節(jié);全身又有五弓之備,兩臂是兩張弓,兩腿是兩張弓,軀體是一張弓。若能使三節(jié)貫穿成一節(jié),五弓齊備而合一,則全體中正不偏也。
其一在于“頭正項豎、虛領(lǐng)頂勁”。頭為六陽之首,一身之主,頭正則身軀自然中正端凝;項豎則腦后二大筋自然豎直,腦后二大筋間乃佐中氣上下流通之路;頂勁虛領(lǐng)則全體精神自然領(lǐng)起,中氣貫注神貫頂。虛者,虛虛領(lǐng)起,惟意思而已,不可過亦不可不及,過則氣留于腦中,不及則氣滯于胸中,久之皆成病。
其二在于“胸空腹實,上虛下實”。心要虛靜,胸要松空,心虛則胸空,胸空則橫膈膜下降,左右兩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實;氣沉于丹田則上虛下實,上體松活圓轉(zhuǎn),下體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靜氣,則濁氣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氣自然上升至頂心,清升濁降,陰陽分清。
其三在于“塌腰斂臀、脊柱豎直”。腰為上下體之樞紐,腰要松又要虛,腰能松虛而后能塌;塌腰又須斂臀,臀部不收斂便不能塌腰;斂臀勿忘提會陰,會陰上提下不漏氣;塌腰斂臀則腰勁下貫,上體虛,中部活,下體沉穩(wěn),全體之勁能合于丹田;斂臀則骶骨有力,尾閭中正,配合虛領(lǐng)頂勁,則脊柱自然豎直對準(zhǔn),后腰命門處自然開張,中氣貫于脊中,上自百會,下達會陰,如一線穿成,則身弓備也。
其四在于“兩肩松開,沉肩墜肘”。兩臂能否圓轉(zhuǎn)全在兩肩,肩為臂之樞紐,兩肩不能松開,則轉(zhuǎn)關(guān)不靈;兩肩應(yīng)放松下垂,功久骨縫自開,兩臂如在肩上掛著一般。中氣貫注于兩肩骨縫之中,則能沉肩,由兩肩骨縫而行于兩肱之中,則兩臂沉著虛靈;沉肩必須墜肘,肘不下墜則肩不得沉,氣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勁合不住,且影響軀體之中正;墜肘有助沉肩,肩、肘、手三節(jié)能節(jié)節(jié)貫通,達于指梢則臂弓備也??偠灾?,無論兩臂兩手如何運轉(zhuǎn),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要沉肩墜肘。
其五在于“坐胯屈膝,垂直相對”。兩腿的樞紐在兩胯。兩胯的重要性遠(yuǎn)不僅于此。腰勁能否下貫、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隨、中氣能否貫通、虛實能否轉(zhuǎn)換、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準(zhǔn)皆在兩胯。
胯和腰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稱“腰胯”。首先,兩胯要松開,松開則圓襠,所謂開胯圓襠即此意。兩胯松開并非岔開,如兩胯骨縫不松開,則雖兩腿岔開襠仍不會圓。圓襠消息在外腎陰囊兩旁,襠圓則回轉(zhuǎn)皆靈,上下亦能合住勁。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則足能干實踏地而自然抓地,落氣到足底自然穩(wěn)重如山。所謂“似坐非坐”即在此。足若不能干實踏地,則須從胯中調(diào)整。還要能落胯,坐胯為實,落胯為虛,能坐能落,有實有虛,有虛實自有中定,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達于足底。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高度應(yīng)由坐胯的程度來定,總須垂直相對,留有伸屈變化的余地而轉(zhuǎn)動皆活。屈膝不可過,襠部、臀部低于膝部謂之過,膝尖超出足尖亦謂之過,過則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過則轉(zhuǎn)關(guān)不靈,無所適從;過則膝部受損,久之則成病;過則憋氣不通,難貫足底;過則勁路隔斷,不能完整一氣。總而言之,腿三節(jié)須“六斷”,胯、膝、腳三節(jié)似斷似連,形斷內(nèi)聯(lián),中氣貫注于下肢骨髓之中則腿弓備也。
中正不偏其實“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中氣貫于心’腎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則形體自然不偏不倚,運勁自然無過無不及,正時亦正,斜時亦正。譬如“擊地捶”定式,身形雖斜,然自頂而背而腿而足成一斜直線,中氣貫穿而斜中寓正。所以中正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氣,運于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上下一氣貫通,內(nèi)氣一氣流轉(zhuǎn),自然中正不偏。習(xí)拳練功須以此為準(zhǔn)則,不論站樁、活樁、行氣走架都要中正不偏一氣存。
陳式太極拳相關(guān)文章:
4.陳式太極拳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