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
《太極拳論》為清代太極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論點精辟,文字生動,言簡意晐,字字珠璣,被歷代太極拳家奉為經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要練好太極拳不可不仔細研讀,深刻理解其中的內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什么是太極。有不少人,打太極拳多年,你問他什么是太極,卻說不出來,也就是說,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俗話說,“練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練太極,不明理,就難入太極之門,當然,就更談不上練好太極功夫了。
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無極”,什么是 “太極”。
所謂“無極”,其本義是“太虛之初,天地未開,混沌未分,動靜無始,元氣混而歸一。”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狀態(tài)。無色無象,無聲無臭,無形無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古人將此名之“無極”,并以“o”表示。其基本含義是“空”、 “無”,但此時卻是“無一物而包萬物”。對于人體來說,無極即是虛靜,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太極”,生于“無極”。“無極一動生太極,太極動靜陰陽分,陰陽開合萬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環(huán)。”古人在代表無極的圓圈之中畫上一對旋轉對稱,首尾相合的黑白魚,代表陰陽,黑者為陰,白者為陽,黑魚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陰中有陽,白魚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陽中有陰,陰陽交合旋轉互為其根,無始無終,綿綿不息,這就是太極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極。
明白了“無極”、“太極”、“陰陽”,三者之間的關系,就為我們練習太極拳指明了方向。“不入無極圈,難成太極圖”,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靜”,使自己進入“無極”狀態(tài),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靜極生動,在意念的指導下,氣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內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領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注意體會“靜極生動,動中求靜,雖動猶靜”;“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內動產生外動,外動引導內動”等陰陽關系。只有經過長期的由內到外、由外到內的反復練習,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開合自如,周身一家”,達到陰陽的高度統(tǒng)一,進入“太極”境界。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二、“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這句話是講太極與陰陽的關系。太極是個渾圓球體,包含陰陽兩儀,陰陽兩儀互濟兼容。靜中觸動分陰陽,動中求靜合太極。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三、“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這句話是講太極拳的動作要合乎自然。太極拳家陳鑫云:“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在練拳時,宜慢不宜快。平心靜氣,靜心慢練。隨著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在體內無微不至地細細運行,使意氣合一,神形合一,順其自然,漸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在推手時,表現(xiàn)為舍己從人,不頂不丟,沾粘連隨,恰到好處。沒有過頭和不及的動作,完全是根據對方的動作順勢而為。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四、“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這里,關鍵是弄懂下面幾個字的含義。
1、“剛”:即陽剛、堅硬、用力。
2、“柔”:即陰柔、柔韌,順遂。
3、“走”:即化勁,“四兩撥千斤”。
4、“粘”:即像膠一樣粘住對方,即用柔勁跟隨對方的著力點,“不頂不丟”,并隨著對方勁路的變化不斷地聽勁柔化,使之處處落空,造成我順人背的有利形勢。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以剛來,我以柔往,以柔克剛,引進落空,粘走相生,我順人背。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五、“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對方動作快,我就快接應;對方動作慢,我就緩慢跟隨。
太極拳練時宜慢不宜快,追求虛靜的太極境界。注重意、氣、神、形的完整統(tǒng)一。由慢而生靈。“慢到十分工夫,即能靈到十分。唯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
“能敬能靜,自保虛靈”。
虛靜功夫即是太極功夫。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心靜體舒,精神內固,神氣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靜制動,后發(fā)先至。無論輕重緩急,均能應付自如。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六、“雖變化萬端,而理維一貫。”
外形上雖然千變萬化,但太極之理卻是不變的。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七、“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悟”:即動腦筋去思考,在練習中去體會,領悟。因為太極拳是一門內家功夫,其意氣運動是看不見模不著的,非得自己有了實際體會,才能真正學到。所以,練拳過程就是“悟道”的過程。
“懂勁”:即理解、掌握對方的勁路。大家知道,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推手時要細心體會。“懂勁”是太極拳的基本功,要通過長期的推手練習才能逐步掌握。“練拳架是練知己的功夫,推手則是練知彼的功夫”,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
推手時,要心靜體松,悉心體認,舍己從人,用意不用力。全神貫注地體察對方之勁路。沾粘連隨,不頂不丟,以柔勁運化對方之勁,做到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fā)無差。挨著何處,意要用在何處,氣要貫在何處,成球在何處,松在何處。以彼之力推動我之太極球旋轉,使之處處落空,而我之勁則藏而不露。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做到,“有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
懂勁的功夫是沒有止境的。一般的懂勁是靠身體的接觸來感知的,高級的懂勁功夫是靠心意來感知的。推手的過程,就是意氣作用的過程。太極名家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敷、蓋、對、吞”,無聲無形,非懂勁后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全知。至此,太極功夫神乎其技矣。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要達到上述“神明”的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靠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一首打油詩寫得非常形象。“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甚無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時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仡^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我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然聞真香。袛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九、“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
拳雖小道而本于太極正道,太極之道乃中庸之道也。虛領頂勁,不偏不倚,講的是立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頭為六陽之首,頭正,則身軀自然端正。這里,要注意一個“虛”字,將頸部虛虛領起,不可硬挺,否則有害。氣沉丹田,忽隱忽現(xiàn),講的是行氣。氣沉丹田,即在意念的引導下,內氣下沉,收于丹田。忽隱忽現(xiàn),是形容內氣運行時隱時現(xiàn),變化無窮,令人不可捉摸。
太極拳是一種內家拳,是意氣神形的運動。“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意為令,氣為旗,神為統(tǒng)帥,身為驅使”,所有的動作都是在意和氣的引導下完成的。有的人練拳多年仍然沒有內氣,這是由于練法不當造成的。他們練拳時或只重外形,或僵硬使力,或心靜不下來,這些都嚴重影響內氣的培養(yǎng)和運行。太極拳要按照“松、靜、沉、柔、綿、緩、整、舒”的原則來練習。所謂松,即意松體松,內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肌膚骨節(jié)都要松開;靜,即為虛靜,無極混沌之狀也,練拳時,平心靜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做到靜極生動,動中求靜,雖動尤靜;沉,即沉氣,練拳時,沉肩墜肘、松腰落胯、胸空腹實、氣沉丹田;柔,即動作柔順,練拳時動作要柔和,如春風揚柳,似行云流水;綿,即纏綿、纏絲勁,練拳時通過腰脊的螺旋轉動和胸腹的折疊轉換,帶動四肢,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全身內外上下左右前后無一處不纏;緩,即緩慢,練習太極拳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間,而應注重意、氣、形、神的完整統(tǒng)一,順其自然,宜慢不宜快。只有慢練,才能做到以意行氣,內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氣相合,呼吸深長,氣沉丹田,柔順沉著,完整一氣;整, 即勁整。氣沉丹田,主宰于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節(jié)節(jié)貫串,周身一家;舒,即動作自然、舒展大方。
打拳時,經常留意氣沉丹田,久而久之,丹田氣足,氣足則鼓蕩,就可以在意念的引導下,在體內流動,開則貫至四梢,合之收于丹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或充盈肌膚,或收斂入骨,做到意到、氣到、勁到。這不僅是拳術之道的需要,也是健身之道的需要。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緲。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這幾句話說的是推手中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具體著法。
彼攻我左邊,我左邊就虛;彼攻我右邊,我右邊就空。彼向上攻我,我則順勢上引,使其拔根;彼向下攻我,我則順勢下沉,使其前俯,有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的感覺;彼向前攻我,我則順勢引進,使其摸不著勁,有長不可及的感覺;彼向后退,我則粘隨進逼,使之無法換勁變著,站立不穩(wěn),無處可退。充分體現(xiàn)了太極拳“舍己從人”、“沾粘連隨”、“四兩撥千斤”的威力。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一、“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自人。”
太極功夫到了高級階段,身體十分虛靈,感覺非常敏銳,任何一點微小的外力,如一根羽毛,一只小蟲落在身上都能立即感知。在與人交手時,十分輕靈,無論對方如何使勁都能干凈、徹底地化解,而自己一點也不露勁,因此,對方無法摸到我方的勁路,而我方卻在“沾粘連隨”中“聽勁”,時刻掌握對方的勁路,使自己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二、“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英雄之所以所向無敵,都是由于這種高深的功夫所產生的。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三、“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其他各種武術流派很多,雖然姿勢招式各異,但不外乎是強壯的欺負弱小的,手腳快的打手腳慢的,這些都是先天條件決定的,并不是后天學來的。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四、“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仔細體察“四兩撥千斤”這句話,顯然不是靠力氣來戰(zhàn)勝對方;觀看八九十歲的老人抵御多人進攻的情形,快又有什么用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太極拳能以小力勝大力,能以靜制快。拳譜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著名太極拳家李亦畬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缺陷;欲要周身無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jié)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于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五、“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平者,稱也。立身中正,如稱一樣準確。松腰落胯,腰如車軸,身似車輪,則能旋轉自如,處處運化。“頂為準頭,故曰頭頂懸也,兩手即左右之盤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沉浮,分厘絲毫莫不顯然可辨矣。”
“雙重”,其意思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對方用勁時,我相應地將內氣偏沉,不與之頂抗即能保持黏隨;反之,我若以硬勁相抗,便形成“雙重”,使勁路發(fā)生阻滯,其結果必然是“有力勝無力”,“大力勝小力”,這就違背了太極拳“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的原則。其二是,自己的重心不能平均地落在兩腿上,而應有虛實變化。這樣,才能靈活機動,化解來力。因此,要想學好推手,就必須克服“雙重”的毛病,否則,難免受制于人。
“雙重為病,病于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之不一也。”這就告訴我們,犯“雙重”之病就是違背了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基本原則,經常見到經過多年太極功夫練習的人,不能運化,受制于人,這是由于沒有領悟到雙重的毛病。在推手時硬頂硬抗,其結果是力大者勝,受制于人也就不奇怪了。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六、“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要克服“雙重”的毛病,就必須搞清陰陽的關系?!犊傉撊謨葎艅側岣琛分性疲?ldquo;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是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懂勁”的功夫是陰陽相濟,融為一體的功夫。是太極的入門功夫。只有“懂勁”了,才算是入了太極之門。所謂陰陽相濟,也就是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粘走相生。要克服“雙重”的毛病,須從松柔入手。欲剛先柔,欲柔先松,欲松先沉,欲沉先靜。由松沉入手,可得柔勁,而后積柔成剛,剛柔相濟,剛復歸柔。極柔軟而后能極堅剛。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七、“懂勁之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懂勁,即悟到太極的真諦,也就是入了太極之門。此后功夫蒸蒸日上,愈練愈精,向更深層次發(fā)展,漸至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太極拳套路,動作復雜,千變萬化。初學時須循規(guī)蹈矩,用心模仿。但練到后來即可悟到,其中的內涵不過是“陰陽”二字。因此練太極,也就是練陰陽。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陰一陽之為拳,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
“太極拳,纏絲法也。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亂環(huán)術法最難通,上下相隨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huán)內,四兩千斤著法成。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huán)落不空。欲知環(huán)中法何在?發(fā)落點對即成功”。
王宗岳《太極拳論》淺解十八、“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五字訣》中云:“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fā)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洽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但在現(xiàn)實中,往往有許多太極拳練習者不理解“舍己從人”的道理,以為“舍己從人”吃虧,麻煩,是舍近求遠,沒有必要。在推手時,喜歡主動進攻,一味逞強。由于練法不對,欲練愈僵,完全違背了太極的道理。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啊!鑒于這個原因,我才寫了這篇《太極拳論》。
附: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