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
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
楊式太極拳是由楊露禪創(chuàng)始,后經(jīng)祖孫三代人不斷豐富發(fā)展起來的。從楊露禪學成教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
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
楊露禪,名???,又名福同,字露禪,“禪”亦作“蟬”,別號祿纏。河北省永年縣人。幼時家貧,約10歲到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德瑚家為僮,著名武師陳長興每晚至陳德瑚家前廳教授族中弟子,楊露禪殷勤伺候,窺習拳藝,功力大進。一次,陳家?guī)熜值芏嗳伺c之較量,皆敗于他的手下。長興喜其敏慧,正式收其為徒,盡傳己術(shù)。數(shù)年后,以能避而制強硬之力見長,“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故有“沾綿拳”、“軟拳”、“化拳”之譽。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為生。房東武禹襄兄弟三人折節(jié)求教。后經(jīng)人舉薦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貝勒從學者頗多,后任旗營武術(shù)教師。因為武功高強,故有“楊無敵”之稱。所傳拳術(shù)有“凌得起筋,萬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風格勻緩、柔和、舒展大方”,精髓為“松”與“沉”。所謂“松”,指全身放松,讓“氣”流通無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經(jīng)過祖孫三代人努力,在陳長興所傳太極拳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刪減、增補,演化為現(xiàn)在流傳的楊式太極拳。
楊鈺,字班侯,綽號二先生。從小就隨父楊露禪習太極拳,功力過人。后跟武禹襄習太極拳,又得王宗岳《太極拳論》,藝更精進。19歲只身來北京設(shè)館教拳,因不為時人所識,一度被冷漠。后來其父楊露禪來北京親臨指導,楊式太極拳始傳于北京,漸及全國。
楊鑒,字健侯,號鑒湖。楊式太極拳重要傳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從父楊露禪習太極拳,其父對他要求嚴格,終日苦練,后來技藝大進,終成大器。他的劍術(shù)剛?cè)岵?,對刀、槍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彈,?ldquo;彈無虛發(fā)”之譽。由于性格溫和內(nèi)向,從學者甚多。為適應部分練習者的需求,將楊露禪所傳的老架,處改為中架。在太極拳發(fā)展和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楊兆熊,字少侯,自幼隨班侯、健侯學拳,其藝得班侯者居多。早年傳健侯修訂的中架子,晚年開始變化拳路,架高動作緊小而快慢相間,發(fā)勁剛脆,豁然有聲。其特點為:以柔克剛,應用粘隨抖接,出奇制勝。與楊澄甫齊名。
楊兆清,字澄甫,人稱“三先生”。幼承家學,勤奮鉆研,寒暑苦練,功夫日深。由于當時隨著火器的出現(xiàn),太極拳在醫(yī)療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擊方面的作用更為人們所重視。楊澄甫將太極拳在其父健侯修訂的中架的基礎(chǔ)上,再行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太極拳大架,成為現(xiàn)在的楊式太極拳。其拳架特點是:架勢舒展簡潔,動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輕靈灑脫。架勢有高、中、低之分,適合各種人練習。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廣傳播,受到社會普遍歡迎,有力的促進了楊式太極拳普及,楊澄甫也因此譽為楊式太極拳承前啟后的大家。為了使太極拳術(shù)發(fā)揚光大,楊澄甫寫了《太極拳術(shù)》及《太極拳體用全書》,備述太極拳精華,為后學者留下了寶貴的武學經(jīng)典。
楊振銘,字守中,自幼隨其父楊澄甫學拳,經(jīng)過嚴格訓練,得其真?zhèn)?,操拳終生,是楊式太極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歲后在南方教太極拳,后隨父到上海、廣州等地授拳。后來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眾多,為楊式太極拳推廣作出了貢獻。
楊振鐸,楊式太極拳家,河北永年人,楊澄甫之子。自幼隨父習太極拳、刀、劍等拳械。多年來致力于楊式太極拳的普及推廣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并應邀參加各種國際性太極拳交流會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講授楊式太極拳理法,為當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楊式太極拳傳人。著有《楊式太極拳、劍、刀》英文版《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