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和“雙沉”的區(qū)別
“雙重”和“雙沉”的區(qū)別
在中華武術中,太極拳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武術門派,尤其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武術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太極拳已經成為中國武術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名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雙重”和“雙沉”的區(qū)別。
吳文翰:陰陽相濟,避免雙重
“‘雙重’是病,‘雙沉’不是病”出自“楊式太極拳老譜”中的《太極拳輕重浮沉解》,雖然各家在傳抄中,文字稍有區(qū)別,但內容基本是一樣的。對此,我談談個人的膚淺理解。
要理解“雙重”“雙沉”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太極拳的特點。大極拳是以虛靈為主要特點的拳術,講究“練意不練力”,而且,不僅不練力,還要通過練習太極拳架子,逐漸把身體內原本的拙力、僵勁練沒了,化解掉。我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勞動的增加,人體會產生許多僵勁,為了去掉這些僵勁,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求“松”。所謂“松”就是要求松心,也就是意念,精神上放松不緊張。精神一緊張,身體必然產生僵勁,呼吸必然短促,所以,練習太極拳的放松,首先是精神、意念上的放松,然后,才能做到肢體、肌肉、關節(jié)、韌帶等等的放松。從精神,意念到肢體上都做到了放松,做到了自然,才能達到太極拳要求的輕靈。
但是,太極拳的“松”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練習太極拳的目的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最后達到剛柔相濟。因此,大極拳的“松”是不能過火的,松得過分就是松懈。要松中有沉,做到“松沉”,不能松懈。所謂“沉”就是沉著、沉靜、沉墜。
在太極拳的理論中,什么叫“沉”?什么叫“重”?特別是什么叫“雙重”?這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提出的。王宗岳的觀點是做到陰陽相濟就不會“雙重”,做不到陰陽相濟,就會“雙重”。對“雙重”的理解,后人是有差異的。有人說“雙重”就是兩手同時用力,不分虛實;或者兩腿平均用力,不分虛實。這些都是雙重——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解。我認為兩手同時用力推出,不分虛實,就是雙實,或者叫填實。雙實不能變化,有實無虛,這就是“雙重”。練習太極拳,如果犯了雙重填實的錯誤,就不會輕靈、虛靈,也不能騰挪變化,所以“雙重”是病。
而“雙沉”則是沉著、沉靜、沉墜的意思。盡管從字面上講,“沉”和“重”意思相近,但是在太極拳的理論中,對“沉”和“重”不能僅僅從文字上解釋。所謂“雙重”就是虛實不分,只有實沒有虛,而“雙沉”則是既有實又有虛。在練習太極拳中,要做到沉著、沉靜,不要輕浮,不要草率,要在松靜的過程中,保持沉靜的狀態(tài),做到從容自然;還要做到“沉墜”因為太極拳講究“上虛下實中間靈”這樣一種身法要求,就是要求下肢沉墜,上肢虛靈,所以,這樣長期練習,就能做到上輕下重,上虛下實。太極拳講究輕靈,所以,在練習時,上肢是用意不用力的,但是,不能只是“輕”,還要有沉墜的意思。否則,就變成了輕浮。這也是一種病。
所以,練習大極拳,在“用意不用力”的運行中,要有一種“沉墜”的感覺;在身法上,要“松肩沉肘”下肢要“松腰坐胯”,總體來說要向下“沉墜”。這樣,就能在松中有沉實的感覺,在虛靈中有實的感覺。這樣長久練習,就能做到太極拳要求的剛柔相濟。所以,過去的老前輩說練習太極拳,“雙重”是病,其病在于填實,不能變化;“雙沉”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自爾騰虛,所以不是病。練習太極拳,要避免“雙重”,要做到“雙沉”。
那么,我們練習太極拳怎么避免“雙重”做到“雙沉”呢?我認為,主要是在練拳中不要雙手、雙腿同時平均用力,這就是為什么在武式太極拳中沒有馬步的步型。比如單鞭,好像兩個手同時推出,但是,其中有主輔之分,并不是兩手平均用力。總之,練習拳架套路,要做到手腳的虛實之分,身體 的虛實之分、意念上的虛實之分;要做到松肩沉肘、
胯、屈膝坐胯,把下肢的力量沉到腳心涌泉穴。拳諺有“涌泉無力神無主”的說法。這樣就能做到“上輕下實中間靈”。做到這種身法要求,就是“雙沉”,就能“自爾騰虛”。這樣就避免了雙重填實的弊病。
“雙重”就是只有實沒有虛,只有陰沒有陽。王宗岳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陰陽實際就是開合、虛實、剛柔、進退等等太極拳要領的理論要旨。所以,
練習太極拳不能“雙重”也不能“雙浮”。要做到“雙沉”?!短珮O拳輕重浮沉解》就是從陰陽相對的角度講述了練習太極拳的要求。研究這篇文章,對指導我們練習大極拳是大有裨益的。
梅墨生:松沉,是太極拳初級功夫
所謂“雙沉”我認為是大極拳初期練習時的要求。
大極拳的練習要沉著松靜,太極拳練出功夫的表現就是沉著、松靜。能夠做到松沉,這是大極拳功夫上身的第一步。在這一步驟的練習中,要能夠在肢體上做到松柔、松順、使氣血流通,之后才有可能做到沉。所謂沉實際就是意、氣、勁沉到了下面。所以,練習大極拳意能夠沉下去氣也就能夠沉下去,勁力也自然就能夠沉下去。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沉下去”簡單理解為身體的重心沉下去。太極拳的功夫是能夠往下沉一分,功夫就長一分。在推手中,誰能沉得低,誰就能戰(zhàn)勝對方;誰沉得不夠低,推手中就會重心上浮。因此,我們認為太極拳的練習,誰松沉得好,誰的功夫就深。這是太極拳早期的功夫,所謂的“松沉”是練習太極拳功夫的第一步,也是功夫上身的標志。
所謂的“雙沉”和“雙重”,從形體來說,是指雙腿、雙足的虛實是否分清;從意氣的角度來說,則是指陰陽、虛實、剛柔是否分清。“雙重”之所以是病,是由于陰陽不分,虛實不分。“雙重”之病產生的原因,無論是自身盤架子練習,還是與人推手,都是由于自身沒有分陰陽,也可以說是自身沒有分虛實。沒有分開陰陽,沒有分虛實,所以是病。這里的“重”,是凝滯的意思,虛實不分,呈現呆滯的現象。拳論說:“雙重則滯,偏沉則隨。”由千“雙重”,所以,無論是練拳還是推手,就會動轉不靈活;只有虛實分清,才能達到松沉,才能運轉靈活。
當然,松沉階段的練習只是太極拳的初級功夫,不是最高功夫。松沉之后,還要“率爾騰虛”,也就是能夠達到輕靈、虛靈的地步。所以,拳論中還說:“雙輕不為病,雙浮為病。”所謂“雙輕”就是松沉到極致之后,返回到輕靈的階段。浮,是漂浮,沒有根基;而輕,則是輕靈,是下盤穩(wěn)固,上盤輕靈。練習大極拳,能把沉重練到輕靈,這是功夫又上升層樓,這就像形意拳的明勁、暗勁、化勁三個階段。松沉勁相當于形意拳的明勁階段;輕靈勁則是形意拳的暗勁(或者柔勁)階段。再進一步就是剛柔相濟、剛柔混一、陰陽混一,這就是化勁階段。大極拳的練習開始階段要分清虛實,分清陰陽,到了最后階段,則要陰陽混一,也就是開就是合,合就是開。化就是打,打就是化,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形意拳的化勁階段,也就是大極拳的神明階段。
總之,太極拳的初步功夫是松沉,第二步功夫是輕靈,第三步功夫是神明,即化打合一、收放合一、拿發(fā)合一。所以我認為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講“要分清虛實”這是初級的練習階段。在太極拳的技擊運用時,虛實則是合一的。也就是說,先要在練拳中自身合住勁,在推手時還要與對方合住勁。所以,無論是自身練習拳架時的“雙沉”還是與對方推手時的“雙沉”都是要合成一個。我的老師說,這就是不留一絲縫隙,這是指勁路上沒有一絲縫隙,如果勁路上有縫隙,就會給人以可乘之機。這也是太極拳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的原因。緊湊,是勁力的緊湊,是意氣的緊湊,要緊密而無間隙。能把自己練到綿密無間,就能處于不敗之地,從而從心所欲化解對方的進攻。
“雙沉”,在與對方推手時,我認為是指雙方都能沉下去。這不是病,是雙方勢均力敵。如果是單獨練習拳架,則是指自身的陰陽都能沉下去。
在推手時,接觸點上如果雙方頂牛,這就是“雙重”,這時力大者勝。這不是太極拳要練習的功夫。太極拳練習的是化打、拿放、吞吐的功夫。因此,在推手時,太極拳要求絕對不能頂牛,要順遂、柔化,所謂“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這樣才能練出“四兩撥千斤”的功夫。所以,推手時,在接觸點上要運化,不能硬頂。所謂不頂,關鍵是在接觸點上要分陰陽,也就是不能“雙重”,而要做到“雙沉”。
“雙沉”是練習到一定程度,功夫上身了,才能做到。“雙重”,則是凝滯,是頂的一個原因??傊?,太極拳練習的是輕靈圓活、輕沉兼?zhèn)?,最后要達到松與沉混一,沉與輕混一,拿與放混一。當然,在練習時,先要松沉,能沉下去,沉到腳下,然后借地面支撐力將勁力反上來,也就是“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這是太極拳的松沉功夫,也是初級功夫。進一步的功夫是求輕靈,太極拳的虛靈頂勁很重要,拳論有“滿身輕利頂頭懸,氣追身軀不稍滯”的要求。也就是太極拳練習到后來,腳下不是沉重的,而是輕靈的。郝為真說:打大極拳要像在水中浮著打,要像在水面上打拳。這些都講的是練拳要求輕靈的意思,要有仿佛能把自身提起來的意思。這時,太極拳的練習就已經超越了前一階段松沉,落地生根的階段。到了輕靈階段就是懂勁了;再往后就是神明階段了,這時就能夠從心所欲。當然,練習大極拳能夠達到輕靈圓活階段,就已經很不錯了;練到神明階段的,就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