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瑰寶,練習太極拳要懂得用勁的技巧。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通過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歡迎閱讀!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1、神形合一的意念勁
太極拳是強調內外兼修、形意兼練、形神合一的優(yōu)秀拳種。它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要求在“意念”指導下的內氣鼓蕩、出腎入腎,催動拳勢或如日麗風和行云流水,或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或如搏兔之鶻起于九皋,或如捕鼠之貓專注一方。
這種意念主導下意氣力、精氣神完整合一的“意念勁”,其“意念”不是通常所指的意念、意識、思維、思路,而是一種“意念主導下意氣力、精氣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極內功”。這與拳論所說“用意不用力”的“意”,其內涵是一致的。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2、松腰松胯的丹田內轉勁
太極拳以丹田為周身勁力源泉。練太極拳就是要通過外形拳架的“著熟”帶動松腰松胯、丹田內轉、丹田做功,腰胯在行拳中走立體橫8字,達到一定量的積累之后實現(xiàn)以內帶外、以氣催形,內氣鼓蕩氣斂入骨,腰不動手不發(fā),內不動外不發(fā)。
沒有丹田內轉、丹田做功的拳架就是“空架子”,就是“單擺浮擱”。太極拳真正意義上的強身健體也就在于它的丹田做功。
楊式太極拳名師楊振基要求演練太極拳時要“腰的動作多些,手的動作少些”,其中“腰”的概念也就是松腰松胯,以腰帶手,丹田做功,以內帶外。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3、出腎入腎的內氣鼓蕩勁
太極拳講究的是一起呵成。講究的是氣沉丹田,二是要“出腎入腎”,以使之“積精累氣”、 “積氣歸神”,將凝聚的體能量升華成為太極內功的高能物質。關于“出腎入腎”,陳鑫拳論指出:“周身元氣皆出腎,腎水足則氣則壯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氣之所生實始于此,歸宿必歸到此。”
又說:“命門者,腎也,中氣之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出腎入腎是真訣。”從傳統(tǒng)陳式太極拳行拳體驗來看,太極拳不僅注重“長呼短吸”、“氣隨手出”、“呼出肺腑濁氣而使真氣下沉丹田”,催動腹內氣息鼓蕩起來,亦很注重靜入動出,氣運命門時時后撐,或在脊椎上領下沉對拉拔長中作氣機調節(jié)。
這種注重丹田內氣鼓蕩、注重出腎入腎的內氣修煉,充分吸納了傳統(tǒng)氣功的修煉方式并在拳術中拳法加以發(fā)展,科學地解決了行拳與氣機運化的矛盾,久之行拳中腹內如有溫水摩蕩、時有鳴聲悅耳,行拳后口津泉涌、口齒生香、神清氣爽、體舒心怡,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4、至柔至剛的剛柔相濟勁
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剛柔并濟,先是由柔至剛,然后至柔至剛,完全的放松身體是太極拳最基礎的要求。
修煉放松要意念入靜放松,心平氣和,不要有拘緊、急躁、慌惶、憂傷等等不良情緒。要放輕手感,能輕才能松。手臂運勁要“輕如楊花”、“輕若鴻毛”,輕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要松開兩肩、兩胯四大塊,每招每式每個動作都要注意沉肩墜肘,要以松腰松胯來帶動每一個勁力。要在慢頻率運勁中體會放輕放松。
在慢頻率中平靜心態(tài),放松關節(jié),使丹田內氣從容鼓蕩、從容凝聚而“積柔成剛”。要從推手中體驗沽連黏隨勁,從而準確把握放松至剛柔相濟的感覺。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5、勁走圓弧螺旋的纏繞折疊勁
拳諺說:“要想打好拳,要把圈畫圓”。拳論云:“太極拳,纏絲法也。” “不懂折疊枉徒勞。”這些拳論或拳諺都很好地概括了太極拳的非圓即弧、纏繞折疊、螺旋運勁的特點。
太極拳不僅運勁非圓即弧,往復折疊,勁走螺旋,絕無直來直去的抽扯之形,定式造型也要求處處棚圓、非圓即弧,而且“意念”也要圓,氣勢也要圓,要整體如同一個氣勢飽滿的圓球,所發(fā)的勁力要像出膛的子彈,既有前進的拋物線路,又有旋轉前進的螺旋線路。
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6、八面支撐的對稱平衡勁
大家熟知的太極圖,中間以一條S線把大圓分成了兩枚對立、對等的陰陽魚,昭示了太極拳必須陰陽相濟、陰陽對稱、陰陽平衡的規(guī)則乃至規(guī)律。王宗岳拳論強調:“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何謂“陰陽相濟”?
就是“陰”和“陽”既對等、對立、對稱、平衡,又互根、互補、互濟、互孕。其中對稱、平衡,是“陰陽相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則之一。陰陽對稱、陰陽平衡形之于拳架,就是手法、步法、身法的對稱、平衡,內氣、內勁的對稱、平衡。
比如拳勢中的虛實、開合、剛柔、快慢、輕沉、左顧右盼、上領下沉、前發(fā)后塌,以及推手中的沾連黏隨、引進落空、化打結合等。手法、步法、身法的對稱、平衡,內氣、內勁的對稱、平衡,是修煉中必須無條件遵循且須練一輩子、悟一輩子的拳理拳法要旨。
看了“楊氏太極拳40式的勁”文章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