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的形成和技擊功效
孫式太極拳,亦稱“開合活步太極拳”,由孫祿堂老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極三個優(yōu)秀拳種之精華所創(chuàng),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孫式太極拳的形成和技擊功效。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的形成
孫氏太極拳是先父祿堂公于民國初創(chuàng)造的,以先父的名著《太極拳學》的出版為標志。
孫氏太極拳是先父以他自己登峰造極的武功為基礎,通過遵從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兩經(jīng)之義,依先后易之數(shù),融合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拳術之真髓發(fā)明了孫氏太極拳。
先父幼習形意拳,先從李奎垣復從郭云深前后十一年。二十多歲時先父的形意拳已功臻化境。
他體驗到拳術之道無它,惟神氣合一化至虛無而已功臻化境者可感而遂通,與人交手時無形無意,無人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
因此在先父祿堂公跟郭云深修習形意拳的后期,他己經(jīng)開始試圖運用《易經(jīng)》來研究拳與道合之理。為此,先父赴京城訪程庭華先生請益。
先父曾回憶說:“余自年即研究拳術,每欲闡易之奧蘊一一形之于拳術。如是者有年。嗣來京獲見程先生庭華,始知有八卦拳,因從而受業(yè)焉。……”(見《八卦拳學》自序)由于先父那時己功臻化境,故修習八卦拳雖僅數(shù)月,便己得其精微,體驗出八卦拳與形意拳之間即一理相通又互補相承的關系。
年余后,程庭華先生評價先父之藝“黃河南北已無敵手”。(見《世界日報》1934年2月2日)但限于當時習武者的理論水平,先父認為在拳于道合的理論研究上仍未盡人意。
于是,先父決定徒步云游南北諸省。一方面,先父聞有藝者必訪至,與各地高手廣泛交流切磋、相互印證,而先父末學負之(見《拳意述真》陳微明序)。
另一方面,先父留心尋訪在丹經(jīng)、易經(jīng)方面造詣有成者,以期在理論上能有所收獲。期間,先父相繼從云游隱士、武當隱道及蜀中高僧修習丹、易二經(jīng),獲益匪淺。
為先父在拳理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最終完成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打下了理論基礎。并獲得了深刻的實踐經(jīng)驗。
孫式太極拳的技擊功效
技擊本無法,若使有法御以無法,則惟在氣質(zhì)、本能上下功夫。
就習孫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nèi)勁或無不意而發(fā)之經(jīng)驗,則最好于技擊一道駐步,否則將對習者之身心健康無益。
即便習者已練出內(nèi)勁,技擊也僅是檢驗自身修為的一種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藝凌人、好勇斗狠,否則難以進階。
欲修孫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習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并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shù)式皆一法。
有此基礎后,尚需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jīng)實戰(zhàn)練習,由實戰(zhàn)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何為三機?變勢之機,變動之機,發(fā)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并使自身先于對方抱得有利態(tài)勢,此謂"變勢之機先于彼"。
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勢之機。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于對手發(fā)勁于彼之重心上,則謂"發(fā)勁之機先于彼"。
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fā)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后,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彼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于彼"。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
三能,是指對彼之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xié)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
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種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
總之,技擊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于成法,總以隨機應變,感而遂通為至妙。
看了“孫式太極拳的形成和技擊功效”文章的人還看了:
孫式太極拳的形成和技擊功效
上一篇:孫式太極拳的站樁方法
下一篇:孫式太極拳遵循的8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