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的技術(shù)特點
和式太極拳的技術(shù)特點
和式太極拳,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流派之一。始創(chuàng)于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zhèn)太極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稱為趙堡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有哪些特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和式太極拳的技術(shù)特點。歡迎閱讀!
和式太極拳的技術(shù)特點1 合順中平
和式太極拳練習要求周身上下、表里,處處相合,使周身之勁融為一體?!毒乓摗分械牡诹糠謱懙溃?/p>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nèi)三合也;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nèi)合。豈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傊?,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和式太極拳不僅在技法上強調(diào)“合”的重要性,而且在編排上要求體用一致。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拳架怎樣練,推手就怎樣推。推手既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又可向散手過渡。盤架功夫的積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
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是和式太極拳動作的基本要求。手去身順之去,腿去腳順著去,順腳時以后腳跟為軸,擺腳尖順勢而動。形以意統(tǒng)之,意順形才能順,形順氣自順,氣順周身順遂。內(nèi)外一體,處處勁力通達,周身氣血順暢,自可達到健身養(yǎng)生和技擊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極拳又稱為“尺寸架”。“尺寸”就是規(guī)矩,規(guī)矩就是自然。和式太極拳的“捏架”,就是將學拳者的身體各部置于順遂自然的位置。在技法上還講究以順治逆,我順人背,避實擊虛,以達到四兩撥千斤之目的。
和式太極拳行拳作勢要求身體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會、下至會陰形成一條直線。和式太極拳素有耍拳如坐轎之說,不論拳勢的進退側(cè)移,身體始終像靜坐一樣端正不偏不倚。走架時,意念守中,使動作規(guī)矩端正,不貪不欠,輕靈圓活。行拳走勢,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占據(jù)中央之地,就掌握了主動權(quán),進可攻,退可守,轉(zhuǎn)換靈活,故和式太極拳把中正放在重要地位。
行拳走架時,兩手之間、兩腳之間、手腳之間、身手之間似有無形繩線牽拉,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動作以圓或弧線的形態(tài)使身體的左右、上下、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運轉(zhuǎn),使拳架動作緊湊圓活,形成身體各部位運動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此消彼長、和諧妙合的動態(tài)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走架時動作和緩均勻,心平氣和,呼吸自然,陰陽無偏,使氣血、臟腑、經(jīng)絡(luò)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身療病及養(yǎng)生的目的。練習時兩肩要平,頭頂要平,心要平。心平則氣和,氣和身自平衡,身不散亂。
和式太極拳的技術(shù)特點2 輕柔圓活
和慶喜在《耍拳解》中說:“輕,極輕,極輕則極靈,用氣則滯。學者用功,身法運轉(zhuǎn)達要像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在空中迎風飄蕩那么輕靈自然。”[9]輕則靈,靈則巧,輕巧靈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隨心所欲的境界。
和式太極拳強調(diào)柔是剛的基礎(chǔ),柔又能克剛。《耍拳解》曰:“柔者何也?柔。松柔、純?nèi)?、松關(guān)節(jié),柔經(jīng)絡(luò)。”[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勁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剛是目的。通過松柔自然的盤架,除去后天拙力,從而生出自然之勁,達到化僵為柔。
和式太極極素有“圈太極”“步活圈圓”的說法。行拳走勢,以圓為宗,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內(nèi)勁圓轉(zhuǎn)。周身協(xié)調(diào)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軀干都做圓或弧形的轉(zhuǎn)動和滾動,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圓轉(zhuǎn)連貫,“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通過正確的鍛煉,形成內(nèi)外合一,即成“渾圓一漾而貫其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挨到何處何處擊,周身無處不太極。
和式太極拳步法靈活,進必跟,退必隨,步運身行,能進能退,身自靈活。松關(guān)節(jié),柔經(jīng)絡(luò),使周身四大節(jié)、八小節(jié)節(jié)節(jié)貫穿,曲伸折疊靈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節(jié)。身靈手敏,活潑自然,沾連粘隨,急應緩隨,毫無滯機。
和式太極拳介紹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孕育了一剛一柔的少林和太極兩大著名武術(shù)拳種,為中國武術(shù)貢獻了兩宗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在當前席卷全球的健身熱潮中,太極拳以其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而備受世人喜愛。提及發(fā)祥于河南溫縣的太極拳,人們往往關(guān)注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而忽視了趙堡的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和兆元師從于陳清平,他在繼承趙堡新架的基礎(chǔ)上,以《易經(jīng)》之理為基礎(chǔ),對拳架進行了改革,刪其繁瑣,增其不足,創(chuàng)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和式太極拳。這一拳架不僅在技術(shù)風格上獨樹一幟,而且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與技術(shù)特點。
1 和式太極拳的形成
和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和兆元(1810-1890年),出生于中醫(y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yī),十五歲時(1825年)師從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習練太極拳。和兆元勤學苦練,深的陳清平賞識,后成為他的入門大弟子,系統(tǒng)繼承了陳清平的拳技。
和兆元的姐夫李棠階,是溫縣南保封村人,官至吏部尚書,對理學頗有研究。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棠階回鄉(xiāng),見到了武藝超群的和兆元,在盡完孝道后,隨邀請和兆元與其一同進京供職,并授以“武信郎”之職。在李棠階的影響下,和兆元以理學、道家和中醫(yī)理論來指導和規(guī)范拳架,使理論與技術(shù)密切結(jié)合,創(chuàng)編了走架輕靈圓活,柔順自然,不同于陳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強調(diào)體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體,養(yǎng)體內(nèi)浩然之氣,故被稱為“帶理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兆元隨李棠階返鄉(xiāng),在此后12年期間,代師授拳,逐步同化了眾師弟的拳架和拳理,故自和兆元以后在趙堡流傳的太極拳多為“帶理架”,后世傳習者將此拳架稱為“和式太極拳”[1]。
2 和式太極拳的傳承
和兆元博采眾長,勇于創(chuàng)新,對太極拳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他并未公開授徒,晚年歸里后,研習拳理,傳授子孫。兒子潤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長孫慶喜均得其真?zhèn)?。長子和潤芝自幼隨父習武,兼承家傳中醫(yī),傳拳于子慶喜、慶文、慶臺。和慶喜兼得父親及祖父親傳,技藝超群,是和式太極拳傳承中的一位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人物。1928年,在振興國術(shù)的形勢下,71歲高齡的和慶喜打破了和式太極拳家庭傳承的方式,開山授徒,教授了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促進了和式太極拳在社會上的傳播。
和慶文的長子和學信,自幼隨父習醫(yī)練拳。和慶喜開山授徒后,和學信又隨其學拳,深得和慶喜器重,得承和氏家傳。和學信也曾舉家避亂寶雞,新中國成立后,又遷返趙堡,行醫(yī)研拳,傳子于和士英、和士俊。和士英秉承家傳,保持了和式太極拳的傳統(tǒng)風貌。20世紀60年代前期,和士英行醫(yī)之余在趙堡鎮(zhèn)傳授和氏太極拳,““””開始后,被迫中斷,只在家中傳拳于子、侄。傳人主要有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國(又名有祿)。和慶文的次子和學惠,也得到和慶喜親傳,其傳人主要有三子和保森、弟子徐秋等。
和慶臺曾在上海傳播和式太極拳,晚年回歸故里,傳拳于子和學儉、弟子侯爾良等。和學儉曾任“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為和式太極拳的推廣普及做出了積極貢獻。傳拳于子和保龍、和保國。
和慶喜的弟子鄭伯英和鄭悟清在抗戰(zhàn)期間移居西安,新中國成立后兩人都曾任西安市武協(xié)委員,致力于推廣和式太極拳,使和式太極拳在西北扎根開花。他們培養(yǎng)了郭士魁、張紅道、趙紅喜、任自義、柴學文、鄭鴻烈,孫蘭亭、紀昌秀、劉瑞、宋瑞華、李隨成、侯爾良等一批弟子和學員,為和式太極拳的繼承與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西北二鄭”。
鄭悟清的弟子紀昌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極武術(shù)(國際)總會”,并任會長,她還被聘為香港武聯(lián)副主席。該會在世界許多地方都設(shè)有分會,會員達一萬多人。紀昌秀在海外積極推廣和式太極拳,為和式太極拳向世界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和有祿出生于太極拳世家,自幼習拳,深得家傳,多次在國內(nèi)一些太極拳比賽中獲得佳績。2003年在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上,和有祿作為和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進行了表演,使和式太極拳再度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三亞歸來之后,和有祿辭去了在溫縣糧食局的工作,投身于和式太極拳的研究和傳播。
和式太極拳自創(chuàng)始至今,歷經(jīng)數(shù)代人的探索努力,不僅在國內(nèi)廣泛傳播,而且已傳及海外,成為繼陳、楊、武、吳、孫之后太極拳的第六大流派。
3 和式太極拳的理論特色
3.1 理技相合
和兆元所創(chuàng)的太極拳被稱為“帶理架”,是因為拳架以《周易》之理為指導,像其形(圓),取其意(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相克、天人合一)?!兑?middot;系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體有左右兩脅,進而分兩肩、兩胯四大節(jié),兩肘、兩膝,兩手、兩腳八小節(jié)。和氏家傳的《太極拳體用總歌》曰:“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lǐng)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圓為太極自象,運動時以走圓為基礎(chǔ),以身體相應部位的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lǐng)落、迎抵等有陰陽關(guān)系動作的不同組合,形成太極拳一動無不動,周身協(xié)調(diào),連貫圓轉(zhuǎn)的運動特色。以陰陽變化時產(chǎn)生的分、合勁力,形成太極拳千變?nèi)f化的技擊方法。一勢之中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俱可呈現(xiàn)。和氏拳譜中和兆元所繪的“人身太極圖”與《太極拳體用總歌》珠聯(lián)璧合,進一步闡明了和式太極拳技理相合的特點。和式太極拳的傳授有“裝東西”一說,拳架不裝東西為空架,裝得早適得其反,裝得晚苦練無益。要求在不同的技術(shù)層面上掌握不同層次的理論以及循序漸進的教學特點,即所謂“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功夫一層技。”和兆元在《太極拳要論》中指出:“理技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細揣摩焉。若理能守規(guī),久恒自成也。”[
3.2 “耍拳”理論
和式太極拳強調(diào)理法自然,行功走架又稱“耍拳”,勢勢處處以后天引先天,順乎自然。和慶喜在整理和兆元所傳的《耍拳論》中寫道:“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極拳獨特之處”。所謂“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過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輕靈,如兒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氣,更不能顯示發(fā)勁。“耍拳”理論取法于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學陰陽之理及以弱勝強、無為之為之論。和式太極拳耍拳時,把輕靈自然比喻為:身法運轉(zhuǎn)要像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在空中迎風飄蕩。把身體中正比喻為:打拳如坐轎,不貪不欠。身法要像先天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上自百會,下至會陰,形成一條直線等。把身體處處走圓比喻為: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如一棵大樹掛滿無數(shù)圓環(huán),風擺樹動,環(huán)環(huán)皆轉(zhuǎn),如軸如輪。把太極拳的技法比喻為:滑如池魚、粘如鰾膠、軟如棉花、硬如鋼。耍拳的規(guī)矩以自然為根本。舉一例說明,人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舉起手掌時的狀態(tài)一定是側(cè)立掌。此時,手掌是最自然的狀態(tài),也就最合規(guī)矩。和式太極拳的三直、五順,三節(jié)、六合等要領(lǐng),皆以自然為規(guī)矩。如三直中的身直之要領(lǐng),除要求軀干不能左歪右斜,前俯后仰外。還要求腰脊中正,人體脊柱的先天狀態(tài)并無彎曲,后天不良的違背自然行為的增加,致使常有頸椎,腰椎疾病發(fā)生。和式太極拳以后天之方法使其回歸先天自然狀態(tài)。身法中正自然,有助氣沉丹田,能練丹田先天之氣,也是太極拳健身養(yǎng)生之道。身體正直,勁力上下通達,氣血順暢,合太極拳自然之理。五順要求手、身、腿、腳、意處處順遂。順,則周身通達自然。使人體處于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tài)。才能進退自如,把握先機,在技法上實現(xiàn)以順制逆,我順人背,避實擊虛,以求四兩拔千斤的最省力的技擊效果??傊?,通過輕松自然的耍拳,達到身體輕靈圓活,無處受力。變化迅速,引勁落空。沾連粘隨,急應緩隨。勁力蓄備,把握先機的目的。“耍拳”理論的準則有三: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耍拳”理論是和式太極拳區(qū)別于其他流派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點。
看了“和式太極拳的技術(shù)特點”文章的人還看了:
2.和式太極拳概觀
4.太極拳的幾個特點
6.太極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