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真功之“動之入微”
太極拳的特點雖是松柔圓潤,外柔內(nèi)剛,擰裹旋掩,連綿不斷,循環(huán)無端,然其精奧卻是動之入微。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您介紹一下關(guān)于:太極真功之“動之入微”。
太極真功之“動之入微”
太極拳運動內(nèi)外相合,左右相顧,上下相隨,螺旋運轉(zhuǎn),連綿不斷,循環(huán)無端,外柔肢脈,內(nèi)暢氣血,陰陽互運,剛?cè)嵯酀?,文以強身,武以御敵,?nèi)外兼練,性命雙修,然而,太極拳之奧,乃是動之入微。
“開合拉氣”講的主要是求取內(nèi)在感應(yīng),以開合拉氣為引子,求得太極拳內(nèi)在之整勁,并把握太極拳以腰運身和胸中腰間開合之要竅,為今后練拳打下堅實基礎(chǔ)。今述“動之入微”乃是太極拳真功真技實修之法門,以微入道,以微求正,以微求變,以微求活,以微求奧,登堂入室,進而求取太極真功。
太極拳的特點雖是松柔圓潤,外柔內(nèi)剛,擰裹旋掩,連綿不斷,循環(huán)無端,然其精奧卻是動之入微。“微”乃是小、少、細、精、巧、深、奧之意,在太極拳運動中,微是指:微小、精微、精妙,細膩,微而妙,妙而精。微與單純的慢不同,若單純求慢,則慢易滯,滯而僵,僵而拙;不慢則快,快則易滑似流水,囫圇吞棗而找不到感覺。微即慢中求精、求細、求活、求變,微則敏而不僵滯笨拙,能動之入微,則能體精入奧。太極拳無論健身還是練武,不入微難知其奧,不入微難達其效。
太極拳運動只有入微才能入妙,才能細微變化于內(nèi)而人不見人不知,即便在搭手時也難以使對方感之己方變化。太極拳只有變化人莫知方可謂入道,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欲入微,亦尚需先宏觀把握,即“先求開展,后求緊湊”,要由大而小,由開而合,由外而內(nèi),由身而心,所謂“開展緊湊乃縝密”。
那么,太極拳微在何處求?
答曰:均整、協(xié)調(diào)、平衡。所謂“均整”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一氣貫穿,周身一家;所謂“協(xié)調(diào)”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同步運轉(zhuǎn),無一不合,連貫無間;所謂“平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用力均衡,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那么,微又從何處悟?答曰:矛盾中求中和。所謂矛盾,即是“陰陽變化”,陰****化,則是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進退、屈伸、輕重、沉浮、鼓蕩、開合、虛實、剛?cè)?、松緊、化打等等等等,所謂中和,即是“對立統(tǒng)一”,皆本陰陽互動互生,爭衡而制,相生相克,沒有生克,就沒有變化,失去變化就沒有生機。
太極拳只有動中求微,微中求變,變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奧,所以說,太極拳要在微妙變化中多體悟、找感悟、細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協(xié)調(diào)、微中求平衡。太極拳只有精微細致、細膩熨貼,才能在運動中感悟到氣血、勁力內(nèi)運精奧;
太極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奧,才能微中見精,轉(zhuǎn)換折疊不留痕跡;太極拳只有體會入微,才能感之入深,動作才能細膩熨貼,精微巧妙,幽密深邃;
太極拳只有動之入微,才能變化于內(nèi),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只有動之入微,才能微妙之處見神奇,微觸即應(yīng),微感即動,微動即化,微動即打,化打合一,化打無形。技之有別,不在花樣不在奇,唯在精微細致而已,細微之處方見真功。技藝之絕,亦莫過于精微巧妙。所以說,欲求太極真功,唯求動之入微。欲求入微,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由大圈到小圈,小圈到無圈,無圈而圈即是入微。
入微的精髓,述之有三:首先,是周身的整合,也即貫穿,內(nèi)外合一,無處不撐合。撐而不合則散,合而不撐則軟。所以拳論謂之“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周身若能整合,則能有如球充氣,一孔入而壓力均等,微動即感,感而即應(yīng),應(yīng)則有度,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其次,是和中而濟,也即腰胯爭合,以腰運身。腰胯不爭,軟而無力,腰胯不合,周身俱散。腰身一體,同軸而連,唯胯兩側(cè),各具一軸,力可活變。
腰胯爭合,則能勁運周身,此乃謂之“依中而行,本中而運,由中而發(fā),和中而濟”。所以拳諺又說“別看太極柔,剛勁腰中求”。腰不能無胯,無胯則無爭,無爭則無功,腰動之功,爭合自中,氣自內(nèi)運,勁自貫穿,動之入微,合之細膩,定胯腰擰,腰擰胯搓,腰動一分,拳打一寸,勁自內(nèi)運,一氣貫穿,動之不見形,周身一家,內(nèi)勁渾然,勁出透敵,化打合一。其三,是意之馭形,形意合一,意之所動,形之所趨,意形相隨。意動入微,形之入妙,微而自大,無內(nèi)無外,意動形隨力自出,力出則有氣,有氣則有勢,力氣不二,氣勢乃一,氣充勢宏,勢大力大,氣勢渾然,神威自顯。
神依形而存,形依勢而威,氣與勢和,力與氣合,形神若一,內(nèi)力自生,氣勢旺盛,神威彰顯。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靜心平氣境乃幽,心意入微震寰宇,形神意氣合,終可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