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分享
在小學,教師教導小學生學習語文,關鍵還是從語文閱讀出發(fā),而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并不容易,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關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
一、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比較
由于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與見解,他們在閱讀時,根據(jù)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方法、經驗,對課文中的事物進行再創(chuàng)造。因此,在讀課文時,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練讀的基礎上加強比較性朗讀。一是同一學生前后幾次的朗讀比較。讀得不好允許重讀,給予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相信學生能讀得更好,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
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測試學生在學習不同階段的朗讀情況,有進步的給予表揚。二是不同學生或不同小組同一段落的朗讀比較。教師通過具體的朗讀指導,使學生樹立競爭意識。一是鼓勵學生互相挑刺,二是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的長處,三是激勵學生勇于挑戰(zhàn)。在這種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勵的氛圍中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課文的理解逐漸進入了新的階段。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樣寫人,都是表現(xiàn)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魯班學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閱讀
問題式教學的源泉是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誕生需要有寬松、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敢想、敢問,提了可笑的、膚淺的問題決不批評,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提了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躲閃回避,師生一道走出課堂,找資料、訪專家,努力解決。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給予鼓勵,這樣學生沒有壓力,沒有顧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問題。這種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是教師,教師不能用自己預先編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謎底”。同時要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各種活動、提問技巧、提問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導。
但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yǎng)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師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讓學生亂用對自己對象過程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如提出嘩眾取寵無聊的問題、好表現(xiàn)的問題、假問題。這樣的自主步入了誤區(qū),走入了歧途。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控引導。如我在教學《觀潮》一課,揭題時就有學生質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請其他學生為其解疑,但所有學生都只能描述其樣子,說不出個所以然。實際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區(qū)海洋的水由于太陽或月亮的吸引定時漲落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漲落時間、次數(shù)固定嗎?”“太陽、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時是提不出來的。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可引起學生課外查找、閱讀的興趣。
三、語文教學中的質疑性閱讀
閱讀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是認識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內因。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希望積極主動地學習時,質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造成的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著重大的意義?!币虼耍瑺I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大膽質疑的基礎。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僅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開始,學生可能不懂提問,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出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絕不能笑其膚淺、簡單,挫傷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就“水到渠成”了。
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促使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tǒng)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fā)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yōu)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xiàn)在哪里?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
又如,《鳥的天堂》一課中,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著重寫了大榕樹的長勢。講這部分時,我告訴學生,課文中對榕樹的位置、大小、形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是靜態(tài)的描寫,并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作者是怎樣寫事物靜態(tài)的。閱讀課文后學生還不太明白,提出幾個問題:一是寫榕樹的這部分是靜態(tài)描寫,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進、臥”等動詞?二是課文中描寫榕樹靜態(tài)的順序是由遠及近,為什么寫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時又寫“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把遠景寫在近景中?解答這些問題的難度較大,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引導他們反復閱讀課文中具體描寫榕樹長勢的句子,先總結出榕樹大而美的特點,再品味作者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榕樹的千姿百態(tài)。
2關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讀為本
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zhí)著的追求。小學語文教材里,記敘文和文學作品占了大部分,這些課文寫人、記事、繪景、狀物,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精煉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文章里生動的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時,他們就會被形象的畫面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他們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閱讀當中得到樂趣。如:講《海底世界》一課時,板書課題后,我先讓同學們說一說,海底將是怎樣的景象呢?同學們有的說:海底漆黑沒有一點光亮;有的說:海底很靜,沒有聲音。老師不急于糾正,啟發(fā)學生從課文里得到正確認識。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將課文讀下去。
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開頭就生動鮮明、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著力培養(yǎng)自學的能力以讀精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如果教師認為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老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聽,學生只要能把老師講的知識記住就行,這樣學生就會處于被動地位,學得死,知識面窄,更談不上獨立掌握知識的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要想真正學到知識,只有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老師是代替不了的。老師的主導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發(fā)學生的內因,讓內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質的變化,一旦學習真正成了學生主觀上的需要,那他們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既要改進教法,又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如:《鵝》是一篇習作例文,屬于半獨立閱讀課文,教學時應當減少老師的講解,多讓學生動腦筋,自己讀懂課文,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看課文后邊的思考題,然后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一步一步地讀懂課文。《鵝》講完后,要求學生觀察一種小動物,啟發(fā)學生用學到的抓住事物特點介紹小動物的方法,寫出自己熟悉的小動物。這樣做體現(xiàn)了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對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
三、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情景激讀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四、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fā)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也就是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五、樹立教學的整體觀念
語文教學是一個多因素的整體。就小學語文來說,是由識字、寫字、聽話和說話、閱讀和作文諸因素構成的,諸因素之間又有各自的體系。通過科學的排列組合,縱橫聯(lián)系,構成語文學科的整體。有些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忽視了課文的整體,一篇課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詞句,或是只注意開頭結尾,或者只有目的地進行序列訓練。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關,層層打好基礎,處處圍繞主線訓練,就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整體發(fā)展。
六、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索。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3關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子”
教學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以教師為主角的“教授-講授-教授”的死循環(huán)模式,課堂上學生沒有一點自主空間,這樣很容易導致學子們的逆反心理,使教學變得毫無意義。相反,在課堂上,若是把主體放在學生身上,而教師只充當引子,主要將理解文章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指引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其重點句子所揭示的事理,以課文“玲玲的畫”中重點句“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為例。筆者通過設計如下三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其一,壞事和好事各指什么。
其二,為什么說是壞事變成了好事;其三:從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和玲玲都有動腦筋;還有一點就是爸爸為什么不直接告訴玲玲該畫什么的原因。很顯然這些問題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緊奔核心思想,當然通過循循誘導,學生也很輕松的明白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中心思想“遇到問題要勤于動腦”。以上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事例之一。實踐證明這種通過教師設計問題,由學生自讀課文,而后一一解決問題,遇到難于解決的問題時,先讓學生互相討論后,教師再適當做下點破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很有效,其不僅給足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空間,建立起了學生與課本材料之間的溝通,使得教學過程能夠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師為完成教學進度而讓學生盲目跟隨其腳步向前趕的行為,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教學任務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
二、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課程的興趣
1、構思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是最強的,對新鮮事物大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心理特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現(xiàn)代教學方式設立情境,既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比如說:在教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可以將字通過圖片或是多媒體等形式跟具體的對象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深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去,以課本中“狐貍與烏鴉的故事”的章節(jié)為例,可以讓學生想象具體生活中的其他動物并踴躍發(fā)言說出他們的名字,這種在學字的過程中將具體生活體驗和所見所聞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對帶動課堂學習氣氛有很好的效果。
2、互動式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所謂互動式教學,不僅包括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且還包括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是提高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的另一有效方法。在學習部分課文時,可以通過組織活動的形式來進行課程的教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同時選出一些學生來當評委,讓各組同學競賽朗讀,由評委就各組表現(xiàn)打分且給予點評,教師再最后做出總結。整個競賽過程中,先讓各組成員自由發(fā)揮朗讀課文的技巧,體會文章的內涵,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熱情的同時,還能做到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從而自我反省,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缺點,揚長避短,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教師對學生想法的了解更透徹,有利于教師正確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勤于提出、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學中的關鍵,教學實際上是圍繞問題開展的,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激起學生思維的引子,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開闊其思路,指引其對問題的探討,激勵其求知的欲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教師情景的設置來指引學生或者教師直接提問。教師所設置的情境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形象真切、神韻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廣遠、理寓其中。教師在直接提問時,所提問題要確切,不要為問而問,一定要有明確目的;且不要只針對一些出色學生提問,要把對象擴展到所有學生;應啟發(fā)學生而不是暗示,暗示會導致學生盲目隨從,而不能實現(xiàn)我們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初衷。
四、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練習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對增大學生閱讀資源,開闊學生眼界,拓展其思維以及積累豐富知識方面有很大影響。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多讀書,學會品味文中每個字,每句話的韻味,體會文章的道理或是其背后的寓意,從大量的練習中獲取經驗。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外閱讀書籍,例如,寓言類、科普類、童話類等類型的書籍,像《伊索寓言》《科學小實驗》《安徒生童話》《西游記》等,關于這一點也可以跟家長進行溝通,先讓家長重視起來,適當給予學生一些鞭策,輔助學生養(yǎng)成經常閱讀的好習慣。教師也可以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課外閱讀,建議家長給孩子有計劃的多買好書,建立家長與孩子間的學習互動、互相鼓舞與監(jiān)督的學習機制,使學生在家里也能輕松愉快的完成閱讀。在如何讀好某一類書的問題上,教師應該給予家長一定的意見,比如,在閱讀一篇名家著作時,可以建議家長讓學生精讀、重復讀,細細品味文中的深意,總結自己的感悟。
4關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上面已提到,為了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從主客觀方面分析,從主觀方面來說,興趣和習慣對人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俗話說:“21天形成一個習慣,或許好,或許壞。”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很大的。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好”和“樂”對于一個人來說,有著某種追求。其中的“好”和“樂”泛指興趣愛好,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式要多樣化,最好的方式是游戲,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都非常強,所以,利用游戲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如,猜謎游戲,提前叫學生復習和閱讀文章《養(yǎng)花》,注意包括文章內容和字詞,然后在課堂上,對某一名詞進行解釋,如置之不理,問學生可以用什么詞來概括,或者問學生誰能將養(yǎng)花的經過有條理地復述出來。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葉圣陶說:“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yǎng)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庇纱丝梢?,習慣對于一個人是否成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這里,強調的是好的習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好的閱讀習慣,當然指的是閱讀的方式和閱讀技巧,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應著重把握閱讀方式和閱讀技巧的培養(yǎng),在剛剛開始培養(yǎng)小學生興趣時,可以利用“誦讀”的方法。所謂“誦讀”就是教師富有情感地誦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或者讓學生自由地誦讀文章,自主地感受文章的博大精深。
二、勤思考,多動筆
所謂閱讀,就是作家經過思考后,將自己的思緒寫成文字,讓讀者也來感受他的思考,這種思考可大可小,可淺顯,可深刻。
1、勤思考
學無止境,思考無境界,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所謂閱讀,并不是指學生純粹的閱讀,而是指閱讀后,引發(fā)的思考與啟發(fā),雖然小學生還處于一種不成熟的階段,但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卻有著獨特的見解,如,文章《養(yǎng)花》中,大人們看到的也許是一種閑適,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但在小學生的眼里,他們看到的東西卻不同,有一些小學生可能看到種花是需要付出勞動的,因此,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一些學生可能看到花很美,養(yǎng)花可以給人長知識,帶來樂趣,因此,得出“養(yǎng)花是一種樂趣”。無論是哪一種觀點,教師都要積極引導,并肯定,因為想象本來就無對錯,小學生需要你的肯定與贊頌,他們才會學得更好。
2、多動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苯涍^閱讀后,教師就要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將他們內心中對于學習一篇文章后的所有感悟和啟發(fā)盡快地寫下來,當然小學生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缺點,所以,教師應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引導”的作用,讓小學生能用通俗并準確的語言去概括每一篇閱讀文章,教師可以定期讓小學生寫日記來鍛煉這方面的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有哪些相關文章:
6.小學語文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分享
上一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
下一篇:小學語文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