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知識點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桃花源記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桃花源記的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東晉的陶淵明,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
2、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文學家,詩人,自號五柳先生,后人稱為靖節(jié)先生,山水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jīng)》、《五柳先生傳》等。
二、重點詞語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沿著,順著)
2、漁人甚異之(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3、欲窮其林(盡)
4、初極狹,才通人(只,僅僅) 5、豁然開朗(開闊敞亮的樣子)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8、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9、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全,都)
10、黃發(fā)(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樂(愉快的樣子)
11、見漁人,乃大驚(竟) 12、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13、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全,都)
14、問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漢,無論(更不必說)魏晉
15、此人一一為(給)具(同“俱”,詳細地)言所聞
16、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17、此中人語云:“不足(值得)為(對,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經(jīng))出,得其船,便扶(沿著)向(原來的)路,處處志(做標記)之
19、及(到了)郡下,詣(晉謁,拜見)太守
20、尋向所志(標志),遂(竟,終于)迷
21、聞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guī)(打算)往,未果,尋(不久)病終
22、后遂無問津(探訪,訪求;津,渡口)者
三、通假字
1、具答之(同“俱”,詳細地),2、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四、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古義:指色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出路的境地)
3、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
4、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五、重點句子
1、漁人甚異之。漁人對眼前的美麗景色感到很驚奇。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土地平坦寬闊,房屋齊整,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竹之類。
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狗的叫聲人們彼此都能聽到。
4、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5、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村里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隔離開了。
7、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這個人(指漁人)一件件地給他們詳細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不已。
9、漁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里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
10、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村里人對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起?!?/p>
11、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品德高尚的人,聽說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
12、后遂無問津者。從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六、按課文填空
1、《桃花源記》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桃花源記》一文描寫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子神情的句子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桃花源記》中表明桃花源人不知朝代更替的句子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桃花源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5、些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三個句子是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③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6、《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文章從總體上描繪這一世外桃源生活圖景的文字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七、問題探究
1、桃花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戰(zhàn)亂頻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擾破壞桃花源寧靜和諧的生活。
2、《桃花源記》中有些成語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3、南陽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它的作用是在說明桃花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文中描寫了美好的鄉(xiāng)間圖景,請從下列三個方面分別指出“美好”的含義,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人們生活自由快樂。
5、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時代,他為什么在這里卻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
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6、文章表達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樣的理想世界?
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理想社會。
7、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的主旨是什么?
寄托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反映當時人民厭惡戰(zhàn)爭的情緒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記讀后感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huán)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yōu)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xiàn)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chǎn)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xiàn)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的中心思想
桃花源記作者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即遠離戰(zhàn)亂,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yè)。
桃花源記的知識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