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備課階段的提示,不備課不高分,我們一起學習吧!
語文備課階段的提示,不備課不高分,我們一起學習吧!
當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 的時候,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 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們要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并自覺把讀書和學習結合起來,做到博覽、精思、熟讀,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學習啦一起學習吧!
一、語文備課,不妨請孩子先試讀
我念小學和初中時對語文學習的感覺,用李清照的詞來說,就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非常發(fā)愁,怎么努力也不見提高,有時越努力成績越低?,F(xiàn)在,我學了17年語文,教了9年語文,才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語文學習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因此,求快速提高的做法都是違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什么快速作文、快速閱讀、快速記憶,我都不信。
語文學習的過程為什么非常緩慢?因為這個過程不單單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它是一個熏陶情感、提高審美、培育道德、學習做人的過程。
我們聽說過快速做人法嗎?有快速熏陶感情法嗎?沒有。因此語文學習不能求快,你只要樂此不疲、津津樂道,不一定什么時候,就會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正因為語文學習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所以一旦落下,也就很難趕上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今天我把我的語文學習秘訣告訴大家。
我的秘訣極其簡單:五“多”——多讀、多背、多寫、多悟、多行,下面我們分別談一談。
二、語文備課階段的四點提示
一、文本解讀——動靜結合、德育滲透
解讀看四個方面:準確、獨到、深入、全面,杜絕淺讀和誤讀。
語文的教學內容包括靜態(tài)內容和動態(tài)內容。靜態(tài)內容更多是指我們對文本進行解讀后獲得的諸如作者情感、語言表達、文章結構、文化知識等內容,它更多著眼于文本本身;動態(tài)內容則指我們用來使靜態(tài)內容呈現(xiàn)的過程與方法,它更多地著眼于學生。所以,教學內容應該是“教什么”和“怎樣教”的有機整合,應該是“教學解讀”與“有效設計”的合二為一。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它天然的具有情感提升和德育教化的功能。我們的教材以文選為主要形式,其中大多數(shù)是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或給人以深入的審美體驗、或給人以高遠的思想啟迪、或給人以豐厚的文化積淀,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努力挖掘諸如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因素,把它們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起點把握——把握學情,尊重學情
學情分析是教與學的前提,是教學內容設定的基礎。
“學情”主要指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所具有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包括知識儲備、思維能力,年齡心理特征、個性差異、興趣需要等等。要認真思考,教學的哪些內容和方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知的,哪些知識是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引導點撥才能弄明白的。
合宜的教學內容應該確定在任教年齡段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內在需求處。興趣和探究欲望是學生有自我意識的內在需求,改變粗淺和澄清誤解則常常表現(xiàn)為無意識的內在需求,前后兩者都需要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發(fā)現(xiàn)、分析并最終抓取。
一般的說,學情分析必須做到對學生的五個“知”了然于心,包括應知、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對這五個方面不僅要花時間了解分析,有時候還必須動腦筋去“培育”可使教學順利進行的學情。
了解“應知”需要我們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熟悉各年段的教學目標。了解已知、未知的方法很多,如通過作業(yè)批改、教學觀察、學生訪談等等。而要了解能知、想知,多采用問題反饋法。做法是,讓學生先行走進文本,在自己的提問本上提出兩個有角度有深度的問題(一定不需要答案),教師在備課前就認真研讀學生的問題。既做到了培育,學生進入文本比較深;也做到了了解,學生的疑惑點、關注點、忽略點在哪里,這些正是教師需要確定的教學內容。
我們講尊重學情,而尊重除了了解,還意味著借重和改善。把教學內容確定在任教年齡段學生可能感興趣然而又有所缺失的地方,效果一般都比較好。學生錯的、缺的正是我們要糾正和改善的,學生模糊的正是我們要去使它清晰的;學生想要的正是我們要幫他實現(xiàn)的。從“試誤”處著手,目的卻是為了歸正,從“興趣”處著眼,方向是為了提升,這樣的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內在的需求,給他們以跨越障礙的愉悅感,教學效果就一定會好。
三、目標確定——三維雜糅、虛實并舉
教學目標落點應該是這篇文章最區(qū)別于其他作品,作者最用心也最有藝術含金量的表現(xiàn)形式,是讀者(教師)對作品理解最深刻最獨到之處,更是任教年齡段學生可能感興趣然而又有所缺失的地方。
老師在設計教學的起始階段要把三維目標聚焦出來,表述清楚,在撰寫教案的過程中緊密圍繞之突出之。如《告別權力的瞬間》,可以把“借助作者的獨特視角,感知華盛頓非凡的人格魅力及動人的人性光輝”確立為核心目標,分析場面描寫和人物心境均圍繞之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的表述要滿足三條原則:一是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教學目標是學生獲得了什么,不是教師“通過……使……”;二是教學目標要用教育活動的結果而不能只是教育活動的過程和手段來表示,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教學設計和為達到目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這只是手段,不是目標。三是教學目標是具體的、可測量的。目標表述必須是確定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表述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四、過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學境創(chuàng)設
語文課是語文教師把從文本中讀出的信息采用一定的環(huán)節(jié)與方法串聯(lián)并呈現(xiàn),從而使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能力,改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過程。語文課的本質實際上是語文過程。
過程與方法好不好看四個方面:清晰(環(huán)節(jié)安排與問題設計)、漸進(教學解讀是常讀常新,循序漸進的,教學中可以采用試誤、歸正的方法)、有依托(問題源于文本,回到文本)、有生成(思維和語感得到訓練,講練結合,情感獲得體驗和共鳴……)。
結論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到達結論的過程與方法。如果是灌輸式地把結論呈現(xiàn)給學生,不過是增強他們對說教的進一步厭煩。為了達到潤物無聲的境界,教師要在教學設問、環(huán)節(jié)編排、合理拓展等方面用心用力。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抓住文本特質設計教學,必須深入到語言中去,花大力氣去研讀教材,并高屋建瓴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沉入到語言中去。語文課不是政治課,班會課,也不是歷史課,要把握到語文課的自我空間。
要充分認識導語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地位,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拓展不僅僅只是廣度的拓展,也可以是深度的拓展,因力圖尋找拓展的時機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