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的文章
關于端午的文章
端午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和活動,關于端午的文章,總是可以把我們帶進端午美好的氣氛當中。去感受端午濃濃的節(jié)日情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關于端午的文章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關于端午的文章篇1:端 午
作者黑精靈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艾蒿插在大門上,田野一片麥兒黃,家家戶戶過端陽。”不知不覺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又讓我想起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來。
端午那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妻便叫我:“快起來,割艾蒿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今天是端午節(jié),瞧,我這記性差點兒忘了。”我一骨碌爬起來,拿起鐮刀就往每年割艾的老地方跑去,路上還遇到不少去割艾蒿的人,不一會就割了一大捆回來。我把家里的所有朝外開的門頭上,都插上了艾蒿。
小的時候每年的端午,都是我哥哥他們到田野里去割艾蒿的,我那時小,爸媽不讓我去。我們小孩子間都流傳著這么一句民謠“端午門頭不插艾,死了會變老鱉蓋”,那時候我們也不懂是什意思,別人說我們也就跟著說。但我們小孩子都知道,如果不插艾就不好。
后來聽大人們說在很久以前,人們自私而殘忍,天帝決定派瘟神在五月初五那天散發(fā)瘟疫來懲罰,瘟神受了天帝的旨意,在五月初五那天散發(fā)瘟疫,瘟疫為不忍加害,在五月初五時在自家的門前插上艾蒿就不會傳染到瘟疫,以示驅走瘟疫。
兒子出世那年,妻子生產滿月后,要用艾蒿熏澡,說是可以打通經脈,疏通汗毛孔,熏澡之后再出門就不會落下月子病了。據說,用艾蒿泡腳還可以治療脛骨疼,還可以用艾蒿葉熬粥呢。
早飯過后,妻子把前幾天泡好了的粽葉和糯米端出來,準備包粽子。妻子把新鮮的粽葉洗得干干凈凈,然后用左手托著粽葉,右手輕輕地放入糯米,再加上蜜棗、葡萄干、枸杞子、核桃仁、綠豆等,放上這些東西,粽子除了好吃一些,它還預示著生活的甜美,放好后包起來用繩子扎緊。扎繩子這一步是最關鍵的,因為這一步就是要把粽子扎成各種造型的,妻子包的粽子就有好幾種形狀。
母親搬個板凳就坐在旁邊看著媳婦包粽子,嘴里還不斷地說,以前家里窮,過端午很難有糯米包粽子,現在好了什么都有。一回頭看見我站在旁邊就說“你也過來幫幫忙,也包的快一點”“我不行,就是那扎繩子的時候,就不會了”“你就是笨,教你幾次你都不會,只會包三角菱形的”“唉,沒辦法,天生的笨蛋吧”,妻子說“什么不會,你就是懶”“哈哈……”。說著笑著不一會就包好了,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不過,我是很喜歡吃粽子的,尤其是吃冷的粽子,吃到嘴里很舒服的。
小時候父親每到端午就愛講端午的來歷,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父親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是被別人殺害了并且扔進了水流湍急的汩羅江里。人們知道了,怕江里的魚蝦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粽子扔進江里,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尸體了。那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把這天定為端午節(jié),表達對屈原的敬意。
粽子放在鍋里,架上柴,放在那兒慢慢地煮。煮粽子的時候,母親囑咐放幾個雞蛋,還有咸鴨蛋一起煮,說是端午一定要吃的,這是吉祥。
我也開始了我的事情,炸糖糕。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在我們這里還有吃糖糕、油條的習俗。小的時候炸糖糕、油條都是父親做的,我們就站在旁邊等著,炸好了就忙著要吃。等我成家立業(yè)了,也不會做,都是到街上去賣。有一年我去晚了,沒買著,孩子吵著鬧著要吃,還被母親數落了一頓,后來一想干脆自己學,向別人請教,回來試著做,經過幾次試做,我成功了,但還是沒有街上人家炸得好,這已經很不錯了。
兒子小的時候,過端午看見人家孩子的手上腳上都帶著東西,回來家也跟我們要,只得哄著他說帶那個不好,什么什么的,他也就不要了。我們這里過端午,要給孩子的手上和腳上,戴耍線,就是把十幾根五顏六色的線擰成一扭,拴在孩子的手上和腳上,說是這樣就能把孩子給拴住了。女孩子早在金銀花開的時候,就到田野里去摘金銀花回來做個香囊,等到端午掛在脖子上,還不時的拿起來聞一聞,很是讓人羨慕。還有的人家給孩子的頸脖、手腕和足踝系上長命鎖,說是可以長命百歲的,那是用桃核雕刻的,也有雕刻成桃籃的,說是可以避邪的。
端午節(jié),悠久的傳統(tǒng),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jié)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jié)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愿。
不過,現在端午的氣氛遠不如上世紀那樣濃烈了,農村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家里就剩下老頭老奶奶,漸漸地過節(jié)的氣氛就不濃了,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相關部門應該設法解決,不能讓著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丟棄。
端午是個美好的節(jié)日,人們在這并不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中可以寄寓一些美好的期望,讓凡塵蒙蔽的心,在這古老的節(jié)日里得以回歸,領悟生命的真意,讓生命活得更加充實一些。
關于端午的文章篇2:端午
作者:夢韻有荷
與現在的端午節(jié)相比,總覺得孩提時過得有滋有味。
在艱難度日的那個年代,小孩子們總盼著節(jié)日的到來,睡夢里也會編織出節(jié)日里的那份豐盛和歡樂,因為,大人們平常都會一分錢掰兩分用,只有節(jié)日里,才會舍得花錢扯布請人做衣,弄上平時吃不上的好飯好菜。
走在鄉(xiāng)間的路上,你只要看到婦女的頭上戴著一朵梔子花,馬上就會明白,端午到了。梔子醇厚的香氣是上蒼賜予端午節(jié)特有的香味,山野里到處都是,彌漫了整個天空,裊裊襲來,直浸心脾,全身都被這香氣盤活,身上的悶與沉消的無影無蹤。
聞到梔子花的香味,人們便開始按照風俗與程序干起屬于端午的那份活。于是,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蒿,為了驅蛇,農夫還沿著屋墻撒下生石灰,……。女人們便開始浸糯米,等糯米完全濕透水浸脹后,加上臘肉或綠豆、豇豆等料理,用箬葉包出不同口味的粽子。箬葉的香味從鍋里的溢出,爬上樹梢,站在屋頂,向正在歡天喜地的小孩們招手,把要快點回家嘗鮮吃粽的信息傳遞給他們。在各處玩耍的小孩們聞到香味,垂涎欲滴,趕忙回家,在吵著要吃粽子的同時,順勢纏著母親給他們穿早已備好的新衣新鞋子,節(jié)日要新求美的想法得到滿足,孩子們又趕忙出戶湊到一塊,熱熱鬧鬧里把把端午的節(jié)日氣氛慢慢推向高潮。
早晨,由于是梅雨季節(jié)的原故,三天兩頭地下雨,田間小路和山路十分泥濘,路邊的草都是濕漉漉。節(jié)日那天,為了放神仙牛,讓牛在這天能吃到肥美的草,天邊剛泛魚白,父親便早早地起床,趕著牛到遠山的山坳里,把牛繩繞在牛的脖子上,不讓牛繩被山上的樹絆住,任牛在山里盡情地吃草。接著,父親便回轉到地里,撥出新鮮的大蒜,特別是獨子大蒜,回家與母親一起洗好,放進鍋里,與雞蛋、咸鴨蛋一起煮。早起的一干兒女穿著新衣,早就盼著吃上難得吃到的珍饈,圍著鍋灶,任新鮮大蒜的味刺激味蕾,站在旁邊,等著蛋熟。
這時,父親從樓上瓢了半碗蔗糖,靜靜地坐在桌旁,吃起粽子,細品箬葉粽子的香味,像是感悟自己一生的得失,讓不經意的時間消失在年輪的罅隙里,留下那模糊但還能辨出輪廓的時光背影,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盡在唇齒盈滿開來。而我們卻沒有那么多的顧慮和人生的蹉跎,全然不顧大人們?yōu)榱松疃D難的景狀,只知圍著桌子,過節(jié)就要有好吃的,在雞蛋、大蒜、粽子之間找尋那份屬于兒趣的樂子。
節(jié)日是屬于男人和孩子們的,農家的女人在節(jié)日里比平時更忙,端午最隆重的就是早餐,一起床,家務就會讓她累的喘不過氣來。母親沒有時間去理會我們,煮蛋和大蒜、煮掛面、煮粽子……一個勁地按照端午早餐的程序去做,在家務里進行生命的跋涉,廝守與飄香搖曳的約定,做出屬于端午節(jié)里那份獨特的韻味。而后才是到地里割薯藤、切薯藤、喂豬等之類的活,一直忙過中午,才有歇腳的工夫。
端午送節(jié)是下聘了男女表年是否結婚的關鍵。對于談婚論嫁的女子來說,端午可一個重要的日子,不像現在,隨隨便便地折成錢找包一起付給女方家里了事。男方送端午節(jié)的東西多不多,隆重不隆重,關系女方家的面子問題,因為本房的至親當日都會端點心到女方家里,看一看瞧一瞧,議論一翻,女方家拿男方家里送來的桌子做酒席,擺開桌子,中午大吃一頓,一直到下半響,男方家送禮的人才會客套而去。女方家開始向本家至親派送兩提粽子和一把折子扇,告知他們女兒的婚事已基本定局,現在等的就是男方家拿八字看日子迎娶過門了。
……過去的端午有回不盡的味道,成了兒時要長大過好日子的一個方向和標桿!
現在的端午,節(jié)日的元素正在悄無聲息地快速失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味道。隨著大都市生活的仿制和年青人的惰性,也許N年之后,鄉(xiāng)村的老人們逝去后,最后的堅守也會被沒有傳統(tǒng)元素的節(jié)味所代替,留給后輩的將是不名狀的節(jié)日。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拯救還來得及嗎?不要因為都市而喪失傳統(tǒng),也不要因生活的改善而失去真實,保持原味的中國節(jié)味那才是真。
關于端午的文章篇3:淡香濃情溢端午
作者:齊愛民
“媽媽,這個東西不知道叫什么,我從來沒吃過,可好吃啦,你快嘗嘗!”3歲的女兒一邊熱切地說著她的新發(fā)現,一邊用稚嫩的小手麻利地解開纏在那個東西上一圈一圈的馬蓮繩。那動作有板有眼,速度儼然已是一位老手,我不禁為之驚嘆,再看看她嘴角兩邊星星點點的江米粒,我馬上有了答案。這個貪吃的小家伙,顯然無法抵擋美味的誘惑已經消滅了好幾個這個東西了。
女兒笑瞇瞇地將那個東西送到我面前:“媽媽,快嘗嘗這個東西,奶奶包的,可香啦!”我接過這個東西,那根青綠的衣帶已被女兒解開,一身墨綠色衣衫已被剝散,露出了豐盈飽滿的粒粒江米緊緊抱成一團的小身體,這個白色的小身體堅挺地站成一個棱角分明的三角形,泛著出微微的黃,閃著油油的亮,溢著淡淡的香。
“粽子,寶寶,這個東西叫粽子。”
“粽子”
“對,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啦!”
……
“媽,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啦!早上千萬別忘了叫醒我啊,我要和哥哥一起上山采艾蒿!”小時候的我總會在端午節(jié)的前一晚一遍遍地和媽媽重復著這個重要的囑托。
這個時候的母親多半是在洗粽葉、浸江米。母親將一片片粽葉,兩面清洗干凈,整齊地擺放在大木盆中,用水浸著備用。那精心挑選的粽葉在水中浸泡后,翠綠欲滴,經絡清晰,發(fā)亮透明。細長白嫩的江米經母親仔細淘洗,放進盆里浸泡后更是粒粒飽滿豐盈,晶瑩亮澤。(江米,我們北方稱糯米為江米)大棗、葡糖干、小豆、花生也會被母親一并洗凈,新鮮的瘦肉切成大小合適的細長條,用調料腌好,做餡備用。還帶著幽幽天然芳香的馬蓮葉用水浸透,舒展著細長的身腰用來做包粽子的繩子。
母親做好這所有的準備后,從我家的窗子已經可以看到遠處山腳下的火把開始攢動了。已經接近凌晨了,大家都想最早地采取到端午節(jié)的第一把艾蒿,以自己的勤勞招納百福,行好運。凌晨四五點,年幼的我和哥哥姐姐們會興匆匆地趕在太陽出來前去山上采艾蒿。踏著青草踩著朝露,尋覓著艾蒿的影蹤,每采到一根艾蒿總會讓年幼的我們無比地興奮雀躍。用太陽出來前的露水洗臉也是我們必做的一件大事,大人們說這樣露水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于是我們爭相地采集著每一滴露水,盡管這樣的露水是洗不凈臉的,但我們完全不在乎。艾蒿一定是我們在太陽出來前采回家的,把艾蒿掛在門前、檐下,據說可以避邪,驅瘴,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再掐下一段插在發(fā)間,余下的編成繩索,那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那時,年長的哥哥姐姐,還會從山上挖回野生的白芍藥花,野生的橙色土豆花,連根帶土的種在自己的菜園里。艾蒿獨特的清香,白芍藥的清雅,橙土豆花風姿從蔥蘢的菜園中盈盈而出,我常常會看得出神。
“吃粽子啦!吃粽子啦!”母親一邊召喚著我們,一邊麻利地包著余下的粽子。
母親嫻熟地卷粽葉,加米,放紅棗、葡萄干。粽葉在她手里翻轉,舞動,馬蓮繩一圈圈的旋轉,一會兒一個亭亭玉立的三角形粽子便誕生了!母親包的粽子不似南方粽子形狀多樣,她包的粽子總是和北方人一樣簡單明了、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從不改變。盡管母親包的粽子餡葷素俱全,但紅棗粽子始終是主角,在母親“棗粽”——“早中”狀元的傳承說法下,我們每個孩子在端午節(jié)吃棗粽的就成了頭等大事。一層一層剝開已煮成墨綠色的粽葉,摻紅棗的糯米便露了出來,蘸一點點白糖,輕輕地咬上一小口,清香淡雅,軟糯滑膩,再配上一杯清潤素樸的茶,沁著空氣里粽葉和艾草滿滿的清香,那首“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便在耳邊回蕩開來。
端午早晨,母親還會將陰歷五月初一那天的雞蛋煮熟在我們的肚皮上滾幾圈,然后剝皮讓我們吃下,說這樣我們以后就不會肚子疼。母親堅持這樣的說法,我們也樂于與她嬉戲。
掛彩色葫蘆也是這天我們爭先恐后做的事,紅黃綠,粉藍紫,家家門上都掛著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既是裝點節(jié)日的喜慶,更象征著辟邪、去瘟災,為家人增福祿。因葫蘆有“福祿”之意,在這天更寓意著收集福氣,萬代綿長。
香囊、五彩線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端午節(jié)這天互相炫耀的重要配飾。各種彩色的細線分別剪成相同長度的幾段,合在一起后搓一搓,對折,再搓,再對折,母親變戲法般呈現出麻花狀漂亮的五彩繩,然后系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腕上。系線時,我們是絕對被禁忌開口說話的,因為那樣會很不吉利。五彩線絕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第一場大雨時,拋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頸上的香囊是我們尤為鐘愛之物,彩色絲布裹進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小小的香囊四溢著純正的草藥香氣,五彩的絲布點綴在胸前,更寓意著避邪、祛病、消災、強身。
……
“媽媽,為什么明天要過端午節(jié)?”女兒那十萬個為什么的小腦袋又開始快速運作了。
“因為是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屈原。”我做了一個大眾式的回答。
“為什么要紀念過年?”
哦!我的天哪!我可愛的3歲小女兒,看來是時候把我童年的端午節(jié)復制粘貼給你了!
看過“關于端午的文章”的人還看了:
4.端午情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