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陳先生的一封信
今天學習啦小編與大家分享致陳先生的一封信,供你參考。
致陳先生的一封信篇一
致陳先生的一封信:做個敬畏生命的人
陳先生:
您好!您的遭遇,我在網上略有了解。我想說,如果是我,也會如您女兒一般對您進行舉報。我這樣做,不僅是因為您的所作所為違反了交規(guī),更是因為當您開車載著家人時,那個接通的電話已經將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懸崖之上。下面請允許我和您談一談:生命關天,我們必須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無悔?!豆旁娛攀住吩疲喝松斓亻g,忽如遠行客。每個人都只是這天地逆旅中的暫住之客,我們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暫,無法重新來過。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該對自我的生命心懷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對它的尊重。不由想起了那個“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的殘疾作家史鐵生,當他說出“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時,當他窮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殘存時間寫下《病隙碎筆》時,當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彈斷希望不滅的盲人琴師時,陳先生,希望您能夠懂得,正像當代詩人郭小川所說,“但愿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讓我們無悔此生。
敬畏與自己相關的生命,此生有責。我們每個個體都與其他無數生命緊密相連,而這些與我們相關的生命,都是我們肩上的責任,我們需要對它們心懷敬畏。看,那為了讓獨居的母親頤養(yǎng)天年而辭官奉母的潘岳掛起的官印,它提醒我們,敬畏親人的生命;觸,那落在為了給發(fā)燒的妻子降溫而只穿單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它告訴我們,敬畏愛人的生命;聽,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聽到摯友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吟出的“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的詩句,它教導我們,敬畏友人的生命。陳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當我們因敬畏而為與自己相關的生命負起責任時,我們才可以俯仰無愧,坦然前行。
敬畏與自己無關的生命,此生崇高。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想,如果我們還可以對與自己無關的生命心存敬畏,則我們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說的那樣:“我的靈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如韓愈一般,為了天下蒼生不受蠱惑,上《論佛骨表》,被貶潮州仍“肯將衰朽惜殘年”;如東林學派一般,為了黎元百姓樂于樵蘇,發(fā)出正直呼喊,慘遭屠戮卻成為“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如新東方學校一般,為了汶川同胞重振希望,捐款支教,耗費巨大終獲民政部“中華慈善獎”。陳先生,相信您十分清楚,這些人之所以值得我們敬佩,正是因為他們都能對那些與自己無關的生命心懷敬畏,方能普施大愛,讓自己的生命清澈而崇高。
這紅塵,太污太苦太錦簇;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陳先生,您可以看到,當今時代,食品安全隱患多多、醫(yī)患矛盾逐漸升級、老人跌倒無人攙扶,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似乎越來越淡漠。然而,越是在這時,我們越應該不斷自?。簩ψ晕业摹⑴c自己相關或無關的生命,我們都要心懷敬畏。大儒張載說:“為生民立命。”我真誠地希望您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將對生命的敬畏放在心頭,畢竟,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畢竟,我們等過了無盡黑暗才睜開了雙眼;畢竟,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又不知何時會告別的世界。
陳先生,您說呢?
明華
致陳先生的一封信篇二
致老陳的一封信:做孩子的榜樣
親愛的老陳:
我們素不相識,聽說了你的故事,我決定給你寫這封信。
跟你一樣,我對你的女兒懷有復雜的心情。她都讀到大學了,還沒有學會“親親相隱”的道理,反而去揭發(fā)自己的父親,令人痛心,更令人擔心——如果這傻孩子走入社會后仍是這個樣子,人情世故半點不通,動輒批評這個、舉報那個,怎么在這復雜的世界立足?
對你的遭遇,我非常同情。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卻弄得沸沸揚揚舉國皆知。不就是開車時接個電話嗎?誰敢賭咒發(fā)誓自己開車時沒接打過電話?電話響了,領導找你、同事問你、朋友約你,接慢了都不合適!跟亂闖紅燈的行人、野蠻變道的汽車、防不勝防的車窗垃圾還有半夜里轟隆隆飛馳的“二環(huán)十三郎”飆車黨們相比,我們只不過是接個電話,簡直應該算是模范守法公民好嗎?影視劇里天天出現開車接打電話的場景,可也沒見編劇們立馬派個警察去制止啊。
老陳,我知道你最近一定聽了不少大道理。交通事故已經躋身當今人類幾大“殺手”之列、傷亡率逐年上升……拿那些遙遠的數字嚇唬誰呢?癌癥倒是頭號殺手,不也得聽概率論的嗎?我相信,一定也有人跟你嘮叨過“規(guī)則”意識。什么是規(guī)則?過去,“圣旨”是我們中國人奉行的圭臬。后來沒了皇帝,有了憲法,法定的“規(guī)則”逐漸成了體系,國家已經宣示,“人治”要變“法治”。道理我們都懂,但是我們也都清楚,“潛規(guī)則”的根須在這片土地扎得更早、太深。你只不過開車接個電話就要挨罰,“特權車”什么時候能夠依法上路?我們的孩子規(guī)規(guī)矩矩參加高考,別人給孩子明目張膽找人替考;我們的孩子千辛萬苦考入大學,別人神不知鬼不覺把孩子從差校轉入名校。前路漫漫,總有一些“別人”待在我們身邊,你說,我們手里的方向盤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轉?
老陳,不管怎么說,不希望你過多責備女兒。她還只是個孩子。如果社會的每個成員都像她這樣尊重公共秩序,尊重其他個體,也許壓根兒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場風波,而中國人呈現給世人的面目,也不會總與“插隊”、“隨地吐痰”、“全球掃貨的土豪”和刻在名勝古跡上“到此一游”的題名聯系在一起。我想,女兒對你的舉報,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質問和挑戰(zhàn)——問題在于,這個國家今天的國民,愿意選擇誰的一邊?
親愛的老陳,聽了你的故事,我的感受一言難盡,期待與你進一步交流。
致陳先生的一封信篇三
給高速交警的信:最差的處罰
高速交警:
你好!
今天,你們的官方微博推送了一個案例: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核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
對警方公開這一案例的做法,我表示反對。
老陳開車時接聽電話,無論是在高速公路還是市區(qū)道路,都是不對的,因為這種行為會對交通安全產生不利影響,非常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小陳向警方舉報父親,雖然是因為屢次勸說無效,“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但是不妥的。
警方依法處罰交通違規(guī)行為是對的,但公開這種“子女舉報父親”的行為是錯誤的。
難道舉報違法行為還有什么不妥當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一個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遇到葉公。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父親偷了羊,他便去告發(fā)父親。”孔子說:“我的家鄉(xiāng)直率坦白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率坦白就在這里面了。”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是孔子認為的“直”。漢律中,孔子的這一道德評價上升為法律,成為定罪量刑的一條原則,后世一直延續(xù)。
為什么親親相隱?很簡單,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家庭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家人之間理應親密無間,如果親人之間相互檢舉揭發(fā),相互猜忌、防范,社會何來穩(wěn)定?
當然,即使古代的親親相隱,也并非要隱瞞所有的問題,謀逆等重罪不包括在內。也就是說,重大原則問題之外,是鼓勵親親相隱的。
警方在微博這一公共平臺上公布交通違章案例,既是普法也是警示。但公布“子女舉報父親”最終使父親被法律追責,無疑是在鼓勵這種行為,從眾多網友點贊看,確實產生了這種的效果。
幾年前,有部門以加強反腐為名,鼓勵小學生舉報公務員父母在家收禮的活動,在廣泛質疑聲中被叫停。違反社會倫理、造成親情疏離的行為,無論打著多么高尚的旗號,都是不應該鼓勵和提倡的。
執(zhí)法者對違法者的批評,應考慮其社會效果,更應在法律框架下進行,未經定罪就在公共平臺上廣泛傳播的做法也是應該擯棄的。
回到女大學生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電話來時,女兒可以替父親接聽,有什么問題向父親轉述;或者把車停到安全的地方,再給對方回復。
所謂屢勸不聽,多半是勸說者不能擊中要害,觸動對方的靈魂。所有選擇中,向警方舉報都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