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
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
他們雖然在遠方,但是我們通過手拉手的活動認識了他們,和他們成為朋友,幫助他們。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歡迎大家閱讀。
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篇一
親愛的遠方朋友:
您好!請君勿為我的來信而驚訝。
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卻不同。我為您的遭遇而深感同情,我希望通過這次“手拉手”活動,認識您這個朋友,從而幫助你。
我出生于被譽為“道德之鄉(xiāng)”的安徽渦陽,而我則是在革新小學上學的一位性情開朗、活潑的學生。我叫丁宇辰,是位男生,也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還是在于老師的熏陶下,才漸漸明白“困境出英才”的道理。
安徽渦陽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我們這一帶是平原,但安徽也少不了奇山峻嶺,黃山便是安徽的名山,以山峰險峻而聞名。自古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安徽的小吃可是一絕,而干扣面、熏牛肉則是渦陽有名的特色小吃及特產(chǎn)。
你們都是被上帝狠狠咬過一口的蘋果。困難難不到你們,困境困不住你們。我早知道你們生活在一個破爛不堪,道路不通的地方,但也是一個具有淳樸民風的地方。你們過著黃豆燉大米的生活,吃著半生不熟的烤土豆,穿著破爛的衣服,但請你們明白“困境出英才”的道理。只有敢于向現(xiàn)實發(fā)起挑戰(zhàn),不向命運低頭的人,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
我期待你的回信,更期待你的成功。如有需要,一定幫助。
祝
學習快樂,萬事如意
一個關(guān)懷你們的人
丁宇辰
2016年2月28日
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篇二
親愛的遠方朋友:
你好!
在這一個鳥語花香、柳綠花紅的春天,我們舉辦了“手拉手”活動,就是為了和你們交個朋友。
我叫盛行,今年12歲,上五年級,是一個調(diào)皮可愛的小男生。我喜歡讀書,一讀就會廢寢忘食,好像沉浸在一本書的世界里。我也喜歡運動,每天都會上體育廣場,約上幾個朋友,一起踢足球。因為我聽媽媽說:“運動可以強身健體。”所以我天天運動。
我的家鄉(xiāng)是被譽為“老子故里”的——安徽渦陽 。我的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是義門的熏牛肉,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吃。苔干是我們渦陽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名菜,苔干也叫“響菜”,這個名字還是周起的呢!因為周第一次吃苔干的時候,嚼起來發(fā)出清脆的響聲響,所以周給它取名為“響菜”。
我的學校在渦陽縣城的中心——城關(guān)二小,在學校里我的成績還算可以。在家里,我的爸爸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生活得很開心。聽老師說你們穿的衣服破爛不堪,整天赤腳走路,每天只能吃到黃豆和米飯,而且還要背著柴火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上學校。我們的生活條件雖然是天壤之別,但有一樣我比不上你們,那就是吃苦耐勞,不怕累,不怕苦的堅強意志。而我呢!一遇到困難就喊苦喊累。你們真是我的榜樣!
通過這次活動,我希望和你們交上朋友,你們需要什么,盡管告訴我,我會盡力幫助你們的,期待你們的回信。
祝
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一個遠方的朋友
盛行
2016年2月27日
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篇三
親愛的遠方朋友:
你好!
你們收到這封信一定會感到意外吧!我們雖然素未謀面,但是希望在這次“手拉手”的活動中,能夠和你成為好朋友!
我叫胡博文,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小男生。我有一頭烏黑發(fā)亮的頭發(fā),一張國字臉。一對靈敏的耳朵,一雙明亮又能看見別人心底的大眼睛。厚厚的嘴唇,說起話來滔滔不絕。
我們的家鄉(xiāng)是老子的故鄉(xiāng),所以也被譽為“老子故里,道德之鄉(xiāng)。”在我們家鄉(xiāng),有許多土特產(chǎn):如義門的熏牛肉,高公的糖蒜,還有我最愛吃的干扣面呢!在干扣面上倒一些辣椒油,你第一口剛吃過,就能把你辣得直吸氣,吃起來好過癮。希望你能有機會品嘗到。
我在城關(guān)二小上學,雖然那里的操場并算得上太寬闊,但是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在上課的時候你會不時地聽見朗朗的讀書聲從教室傳出。我的成績是中等的,可是我的媽媽和爸爸對我的學習要求很嚴,時常會說:“現(xiàn)在你不好好學習,長大怎么辦?”我不能辜負他們對我的期望。
我從電視里看過,你們只能吃黃豆和大米,連白菜都是你們最想吃的。我看到了這些情景,為你們感到傷心,同時又產(chǎn)生了敬佩之情。你們在艱苦的條件下永不放棄,永遠自強不息,你們的精神太值得我學習了。雖然我的學習條件比你們強得多,但是你們在精神和意志上遠遠勝于了我。你們在不斷地進步,我堅信你們將來也會和我們一樣過上幸福的生活。
中國有句俗話:“窮家的孩子早當家”。你們是我們的榜樣,同時也是我們的好朋友,如果你們需要幫忙,回信盡管說出來,我一定幫助你們!
祝
學習進步,身體健康
你陌生的朋友
胡博文
2016年1月28日
寄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