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得體會
旅游業(yè)正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產(chǎn)業(yè),我國正處于旅游業(yè)大發(fā)展進程中。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旅游心得體會,供你參考!
旅游心得體會篇1
這次外出考察,首先去的第一站是蘇州,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園,下面談一些蘇州之行的感受和體會:
一、拙政園簡要介紹: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于蘇州古城區(qū)東北婁門內(nèi),現(xiàn)占地面積約4.1公頃。是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XX年)由御史王獻臣始建,以后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jīng)過多次改建。四百余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yōu)橄嗷シ蛛x、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后于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shè)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刻、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錢牧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洞等。
追溯拙政園,據(jù)說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還鄉(xiāng),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拙政園的園名是根據(jù)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拙”,實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之意,是陶潛“守拙歸田園”中的“拙”。全園約五分之三為水,足可表現(xiàn)園主這種江湖之志。惲格在題他所作的拙政園圖時,寫出了園景所寓的主題:“秋水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崗.......使人悠然有濠濮間趣。”但到王獻臣之后,屢更園主,王心一、葉士寬、張履謙等二十多人先后為園主,因曾有“復園”、“將園”、“吳園”、“書園”、補園”等名園。現(xiàn)全園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歸田園居”)三部分。其中,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園內(nèi)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
據(jù)說明正德四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時,取名“拙政”除因晉朝《閑居賦》的 “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這一段話,也還飽含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據(jù)說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托畫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設(shè)計,并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guī)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臺、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據(jù)說根據(jù)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fā)覺這塊地并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筑,地質(zhì)松軟,積水彌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shè)計出了各個景點,并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征明的對聯(lián)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征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當喜愛植物,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guān)。
經(jīng)歷—百二十余年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jīng)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并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后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并將園中規(guī)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chǔ)。
二、考察拙政園三區(qū)印象
(1)東園
東區(qū)的面積約31畝,其規(guī)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設(shè)計的“歸園田居”為主,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臺,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筑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云峰、聯(lián)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huán)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羅山、漾蕩池。東甫為荷花池,面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但我們看到現(xiàn)有的景物有秫香館、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園的入口設(shè)在南端,經(jīng)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nèi)。東側(cè)為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構(gòu)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墻的復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shù)處與中區(qū)相通。甚是好看,叫人流連忘返。我們一邊參觀,一邊拿出相機,照個不停,唯恐遺漏好的風景。
(2)西園
西園面積約為12.5畝,據(jù)說現(xiàn)有布局形成于張履謙接手時期。該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區(qū)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致奢麗。
游覽中我們看到,建筑以南側(cè)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nèi)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甚是美好景觀,真叫人贊嘆不止!
(3)中園
中部部分為全園精華之所在,據(jù)說雖歷經(jīng)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huán)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xù)了明代的格局。據(jù)說從歷史資料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枇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現(xiàn)狀諸景毫無二致。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是在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在游覽中同時我們看到,中區(qū)現(xiàn)有面積大約在18.5畝左右,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臺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面長窗通透,可環(huán)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臺,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cè)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jīng)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shù)區(qū)自成天地,外繞波形云墻和復廊,內(nèi)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處理和庭院布置都非常雅致精巧。
我們還看到,中區(qū)的遠香堂既是中園的主體建筑,又是拙政園的主建筑,園林中各種各樣的景觀都是圍繞這個建筑而展開的。遠香堂是一座四面廳,建于原“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闊三間,結(jié)構(gòu)精巧,周圍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從里面看到周圍景色,堂里面的陳設(shè)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間有一塊匾額,上面寫著“遠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寫。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還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寬闊的平臺,平臺連接著荷花池。每逢夏天來臨的時候,池塘里荷花盛開,當微風吹拂,就有陣陣清香飄來。
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園的主景所在,池中有東西兩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對遠香堂的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征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lián),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瓚,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元末無錫人。工詩,善山水,為元代四大畫家之一)所書“山花野鳥之間”的題額。東山上有待霜亭。兩座山之間以溪橋相連接。山上到處都是花草樹木,岸邊則有眾多的灌木,使得這里到處是一片生機。
遠香堂的東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綠綺亭”,這里還有“枇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梧竹幽居”等眾多景點。從梧竹幽居向西遠望,還能看到聳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還建有荷風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橋通向柳蔭路曲。在這里轉(zhuǎn)向北方可以見到見山樓。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橋連接著倚玉軒,從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飛虹,這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橋的南面有小滄浪水閣,橋的北面是香洲。我們一行29人游覽,走過廊橋,真是有一種“人在廊中走,如同畫中游”的境界,真是叫人心曠神怡!
三、拙政園造園藝術(shù)特點
據(jù)說拙政園在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qū)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xiàn)狀并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和藝術(shù)價值,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據(jù)說,《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huán)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于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據(jù)說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據(jù)說,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筑數(shù)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園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
(3) 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據(jù)說,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xiàn)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guān)。據(jù)說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nèi),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jié)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這在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fā)建設(shè)和設(shè)計當中,有很多需要借鑒的地方。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以“林木絕勝”著稱。數(shù)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tǒng),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云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這些特點不正是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fā)建設(shè)和設(shè)計當中,需要借鑒的地方嗎?我們要按著這樣的特點設(shè)計,何不再塑造一個北方的“拙政園”為世代流芳?!
四、在蘇州游覽享受“山水林泉之樂”,美哉!
通過短短的蘇州之行,感到山水如畫,心曠神怡,使人盡享自然之美,收獲甚豐: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濕潤,交通便利,舊時官宦名紳退休后多到蘇州擇地造園、頤養(yǎng)天年,如今蘇州以眾多精雅的園林聞名天下,不愧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jù)說,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余處,至今保存完好并仍開放的還有:始建于宋代的滄浪亭、網(wǎng)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其中,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環(huán)秀山莊因其精美卓絕的造園藝術(shù)和個性鮮明的藝術(shù)特點,于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蘇州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們身居鬧市的人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nèi)的四季晨錯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美哉!美哉啊!
我們體會到,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chuàng)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是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愜意橫流!
我們看到,當時建造者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采用的是園林建筑與景觀有匾額、楹聯(lián)之類的詩文題刻。拙政園“遠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香洲”,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怡園“畫舫齋”,是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飄蕩的怡然自得;網(wǎng)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則表現(xiàn)園主企慕恬淡的田園生活……這些充滿著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nèi)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糅合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chǎn)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使人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shù)手法,獨具匠心地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景致,在園中行游,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峰回路轉(zhuǎn),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于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延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jīng)意散落在各個墻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在游覽中,我?guī)У南鄼C能照400多張相片,一直照個不停,還深怕不夠用,把電耗完,無法留下這美麗景色!
我們在今后的開發(fā)建設(shè)和其它項目景觀設(shè)計上,好好的借鑒吧!
旅游心得體會篇2
先感謝公司給予外出考察的這次機會,其實這次外出是我的第一次旅行,外出前心里很激動,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跟這么多的同事一起出去真的很開心。
浙江省是一個以旅游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城市,聽導游介紹中國有很多地方都在開發(fā)旅游,但是以旅游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就只有浙江一個。我聽了就在想是怎樣的一個城市能以旅游產(chǎn)業(yè)為龍頭產(chǎn)業(yè)…當大巴車進到市區(qū)時人越來越多,西湖馬上就要到了。導游是個上海人,在他講解景點的時候我學到了很多,尤其重要的是耐心。西湖處在杭州的中心,由于門票是免費制所以人非常多。有關(guān)杭州的旅游紀念品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旅游手冊、杭州紙傘、T恤、帽子、絲巾、手絹等等,每一樣都很有紀念意義。杭州作為一個旅游大省,其旅游相關(guān)的衍生行業(yè)真的很是值得借鑒與學習。
其次還考察了瓷器制造廠,期間,瓷器制造廠的專業(yè)人員還給我們講述了瓷器燒制的全過程。上海雙年展我一直都在關(guān)注,網(wǎng)上的照片總是不能滿足太多的要求,這次有機會看到真的很榮幸。這次展覽的作品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邱志杰的裝置作品,無論是構(gòu)思還是制作方面都是非??季康摹F浯尉褪菆鲳^的講解員,她們非常耐心地講解每一個作品對游客提出的問題也是很耐心的回答,從這一點上深知他們付出的心血。
看完整個展覽發(fā)現(xiàn),相比之下無論從知識還有耐心方面自己需要彌補的東西還有很多。晚上我們觀看了世博會展館,當那么多的場館擺在你眼前時真的很激動。我仔細的觀看了尼泊爾館的文化歷史,中國館的磅礴氣勢,這次的上海世博會參觀真的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五天的外出考察學習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這次的考察活動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再次感謝公司能給我們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