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書法蛻變歷程
隸書書法蛻變歷程
秦代初年,以篆書為正體,后來程邈因篆書不易書寫而創(chuàng)造了隸書。這種書體在漢代最為流行,碑文石刻多用此體。我們一起來了解隸書的蛻變過程吧。
隸書的蛻變
竹帛書看,早期隸書的形體和小篆相差不多。到了漢代,經(jīng)過無數(shù)文人多次加工,逐漸美化,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栋钡揽淌?、《裴岑紀功碑》都用篆字筆法寫隸字,尚無波磔,當是由篆變隸過渡時代的作品。書風強勁奔放,仍有西漢遺風。東漢以后,其體式由細長化為扁平,筆畫增加了波磔,形成“漢隸”的楷模,基本上已經(jīng)定型。晉唐以后,僅僅是書寫者在形式風格上作變化罷了
唐代隸書用筆點畫圓潤而有頓挫,且較多轉(zhuǎn)側(cè)而露鋒芒,結(jié)體較漢隸加高,多數(shù)成正方形,與當時的楷書相近。這種風格整齊而不呆板,于莊嚴透出秀美之態(tài)。徐浩的《嵩陽觀碑》、1977年出土的《張庭硅墓志》和徐珙(徐浩之子)的《崔祥佑輔墓志》等都是如此。不過徐浩的隸書風格在用筆肥潤的基礎上又變?yōu)槭輨殴饣L拼院蟮臅?,大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徐氏父子的影響,如元代的吳睿、褚奐,一直到明代的文征明等人,都是一脈相承的。唐代的隸書風格可以從現(xiàn)存的碑石,如唐明皇的《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的拓本上去領略。
宋朝書法家多不擅長隸書。元代趙孟的隸書,從傳世的所謂《五體千字文》上看來,秀而弱,殊不成家數(shù)。虞集、陶宗儀《史書會要》推崇他“古隸為當代第一”未免有些夸張,從其題在宋人畫卷引首上的隸字看,并不是很高明。
到了明代,寫隸書的書法家漸多,如李西涯、程南云、黃以周都很有名。不過他們學的是唐隸,對漢魏碑缺乏臨習的工夫。唐隸結(jié)體峭嚴、波磔森棱,對他們影響甚大,使他們難以跳出唐隸的窠臼,不能自辟蹊徑。黃以周雖以行草筆法入隸,別具面貌,但此種變法影響不甚廣泛,只有趙宦光、傅山,康乾時期的鄭簠、萬經(jīng)等人才寫過。他們雖以漢竹簡的風格摻雜草書的寫法,可多失之粗獷。
清初至清中期出現(xiàn)了兩種隸書風格:一種是結(jié)體稍趨方扁,走筆沉著,不太講究圓潤,轉(zhuǎn)折用方,波磔有力,鄭簠屬于這一派。另一種是學漢銅器上的所謂“分體”,結(jié)體略長,純用中鋒,筆畫橫平豎直,圓潤中含有剛勁,篆意多于隸意,而收筆的波磔不甚明顯,風貌深厚樸質(zhì),以伊秉綬、伊念曾父子為代表。這種隸字直到民國時期還有少數(shù)人寫它,如給商務印書館寫書簽的青山農(nóng)寫的就是這種隸字。其工藝性強、整齊好看、非常醒目。清中期以后直到民國初年,隨著篆書風格的變化,隸書風格也有了變化。這一時期寫隸書的書法家打破了學唐隸的束縛,對傳世的漢魏隸書碑拓狠下臨習的功夫,不拘一體,多方追?。簩W《禮器》、《景君銘》一類體勢靈活多變的,學《乙瑛》、《史晨》、《西岳華山廟碑》、《曹全》一類體勢平正精細、端莊秀逸的,學《張遷》、《衡方》、《西狹頌》、《甫閣頌》一類筆勢方嚴沈厚的,學《石門頌》、《封龍山頌》、《劉平國頌》一類用筆稍圓、結(jié)體縱放飛動的,學《華山碑》、《夏承碑》華美奇特的。其代表人物如阮元、趙之謙、翁同龢、何紹基諸家。此外,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在隸書上也獨樹一幟。
相關文章:
2.中國書法字體隸書
5.名家隸書書法字帖
6.隸書書法紫氣東來
8.隸書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