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題目
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題目
別具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能使精心包裝的初二語文作文充滿靈氣和魅力。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篇一
古詩中的春夏秋冬
看看那云飄過的天空,花開過的枝椏,鳥棲過的屋檐,你就會知道:古詩是開啟心靈深處封閉大門的鑰匙。
那一首首詩,譜出的是景秀山川、離情別緒、風(fēng)花雪月……但最打動那天真無邪的心的便是那古詩中的春夏秋冬,那是我心靈的寄托,生活的寫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最初打開人們寂寥冬季下的心的便是春風(fēng)吹拂下的一棵棵柳樹,春風(fēng)裊裊吹拂著湖邊的柳絲,這便是在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時節(jié),幾場春雨便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大雨紛飛,春雨染綠了世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就連那南歸的燕子,也競相爭著沐浴在早春溫暖的陽光下,它們在光彩照人的陽光下筑著巢,它們是多么的快樂,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勤勞!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在夏日的星空下,一起共賞著月亮獨特的藝術(shù)美景,在星空下,鳴蟬的歌聲悠揚而動聽,真是令人神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夏日湖畔邊,那頂著圓盤露出水面的荷花,清新而典雅,在蜻蜓的裝點下,更是美不勝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秋天是五彩繽紛的,是單調(diào)的,但單調(diào)中又顯出其特色。楓葉是紅色的,讓人一看就會想到“火熱”,這便激起了活力,楓葉的紅便是秋的寫照。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冬天往往是充滿雪、凍結(jié)心靈的季節(jié),一眼望去,除了雪,還能有什么呢?然而,冬天的雪卻造就了梅的秉性。“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大雪紛飛之時,梅花卻不畏寒冷,不屈服于雪和寒風(fēng)的吹打,一個勁的往上昂起胸,抬起頭,終于開出了芳香的梅花。
古詩,無處不在,它便淺藏于我們的生活里,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領(lǐng)悟它,并學(xué)會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利用它,才能開啟我們心靈深處封閉的大門。
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篇二
古詩中的“饕鬄盛宴”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事物總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對美食的贊美更是如數(shù)家珍。
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他對吃可是情有獨鐘。他曾多次在作品中提到美食。“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這是蘇軾的一首詩,應(yīng)是蘇軾被貶豐湖一帶時,吃到一位老婦人做的煎餅。這煎餅美味至極,而蘇軾只用寥寥數(shù)字,就勾畫出這煎餅的勻細,色鮮和酥脆的特點。每每讀到此句,那金黃酥脆,外焦里嫩的煎餅就浮現(xiàn)在眼前,讓人不知不覺垂涎三尺。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fēng)波里”這是范仲淹《江上漁者》。它描繪的是:“江岸上的人來來往往,爭著上江,只為早點品嘗到鱸魚的鮮美滋味。”鱸魚是一種淡水魚,刺較少,肉質(zhì)極其鮮美。少放些姜絲,辣椒,上鍋清蒸,配醋食用,賽過“天上之食”。想一想就令我神魂顛倒。
清代詩畫家鄭板橋,他對吃也是頗有見解。在他的《石竹圖》中曾提到:“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fēng)三月初。”這短短的一句詩,卻蘊含人間美味。揚州春筍是出了名的脆嫩,而鰣魚用來煲湯更是鮮香,將二者結(jié)合,則是珍貴佳肴,聞一聞其香味,更是讓人陶醉。我若有幸得以品嘗,定不負此生。
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美食之味令人沉迷。正如詩仙李白所說:“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篇三
古詩中的月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恒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宋代: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詩經(jīng)·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征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里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凄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凄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fā)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shù)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纯刺炜丈厦髟赂邞?,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guān)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xiāng)。這里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gòu)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這種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fēng)格特點。
看了“人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