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上教案
初二政治上教案
教案是初二政治教師上好課的前提,在理論與實踐的揣摩中,更能促進教師呈現出一節(jié)好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二政治上教案,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初二政治上冊教案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難點: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換位思考?
板書設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理解、尊重、寬容和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教學過程:
導入:閱讀故事:梁楚瓜秧情 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并給這個故事取一個標題。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過渡: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二、出示故事:“管鮑之交”
閱讀后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希望擁有象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么?(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三、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1)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2)這是一個相當優(yōu)秀的班級,絕大部分同學文明識禮,勤奮好學,熱愛集體,團結友愛。但就是有個別同學特別是一個叫金亮的,上課遲到早已司空見慣,作業(yè)不交更是家常便飯;值日從不認真,不是敷衍了事,就是一逃了之;下課急驚風,上課打瞌睡;你叫他站著,他說坐一會;你叫他坐著,他又說,站一下也不累……嚴重影響班級的紀律、衛(wèi)生和學習。也主要因為他,班級未能評上文明班級。你認為班級同學可能對金亮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你認為正確的應該是怎么做?
四、給同學們一句贈言: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
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提高思品教學效果
長沙市芙蓉區(qū)瀏正街小學 歐陽俊平
現代教學媒體具有直觀、形象、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思品教學如果能將多媒體和教育過程中各個要素實現優(yōu)化組合,把它立體化、全方位融入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圍,疏通教育過程中的疑難,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覺地吸收道德知識,主動地進行道德行為實踐,從而能動地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質。
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促進小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首先是立足于思想品德課,我在思品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藝術地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體驗情感過程中產生共鳴;生動、具體地指導行為訓練,使學生感到可學、可做、樂于實踐。
一、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家羅杰斯也說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因此,上思品課的新課伊始,恰當地運用形、音、色俱佳的現代教學媒體,不僅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為課堂教學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比如,上《愛國將領吉鴻昌》一課,讓學生觀看電影片斷:日本帝國主義在中華大地上蹂躪中國人民,英勇的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那悲壯的樂曲,感人的畫面以及教師激昂的解說,學生為之動容,為本堂課定下了悲壯的感情基調。再進一步在大屏幕上打出吉鴻昌的圖像,介紹生平,展示吉鴻昌與敵人英勇作戰(zhàn)的畫面,播放吉鴻昌愛國故事的錄音,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融人悲壯激昂的氣氛之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曉之以理
所謂道德認識,主要是指是非、好壞、美丑、善惡等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建立正確的道德認識,如果只是背條文,講空洞的大道理顯然是不行的。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領袖、英雄、模范的故事和具體社會現象,日常生活事例。要讓學生從這些人和事中抽象出“理”來,就必須對這些人和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怎樣幫助學生了解,認識這些并不熟悉的人和事并從中悟出“理”來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這一難題并不難。例如:在教學《我們熱愛解放軍》這一課時,由于學生認知的局限性,他們對解放軍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穿軍裝、戴軍帽、扛鋼槍的一群人”上,并不完全認識解放軍。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認識解放軍,教師利用錄像,再現解放軍在保家衛(wèi)國、英勇抗敵的戰(zhàn)爭年代里為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舍生忘死的戰(zhàn)斗場面;再現解放軍在98年抗洪搶險戰(zhàn)斗中,為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不顧個人安危,與肆虐的洪魔頑強搏斗的場面。看了這些學生對解放軍叔叔有了充分的認識。這時學生自然會對解放軍從內心里充滿了崇敬與熱愛。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激之以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認識和行為之間的橋梁,它是一種內在動力,在內部可促使認識升華成信念——對道德觀點堅信不疑;在外部要轉化為行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渴望行動的動力。教學中我按照小學生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感受——體驗——共鳴),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借助多媒體聲、光、色、形等方面的功能,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產生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鳴,如《我愛我的祖國》一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是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通過剪輯的錄像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情感上共鳴。新課開始。播放《開國大典》電視錄像,讓鮮花揮舞、彩旗飄揚,人民歡騰的熱烈場面把學生引入情境,受到感染后,以情育理: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人們?yōu)槭裁催@么高興?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困惑,這時要學生帶問題繼續(xù)看錄像(內容是舊社會勞動大眾受苦受難及在共產黨帶領下鬧革命、求解放的情景)思考問題,錄像尚未放完;學生便茅塞頓開,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新中國來之不易,怎能不舉國歡騰,這是人們的真情流露。學生產生情感體驗,接著用多媒體課件顯示一幅簡易的中國地圖,讓學生找北京、找江蘇、找家鄉(xiāng)的位置,讓學生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進一步以形激發(fā)情后,播放王軍霞在奧運賽場上獲得五千米冠軍的情景,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層次的撞擊,從而激發(fā)出“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道德情感。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導之以行
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感受源于深刻地認識,而認識和情感的進一步遷移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引導行為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立足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激起學生道德動機,規(guī)范道德行為,因而能提高導行效果。例如:在教低年級《愛清潔,講衛(wèi)生)一課時,借助顯微鏡和攝像機,在多媒體中心電教室里,讓學生親眼觀察自己和他人的手指污垢,當他們第一次看到手甲污穢中藏著形態(tài)各異的細菌時,感到非常驚訝。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播放一些關于飯前洗手,飯后刷牙的正確方法和不要偏食、不要吃零食等內容的教學錄像或燈片,并加以點拔。這樣學生就不難知道為什么要愛清潔,講衛(wèi)生和怎樣愛清潔、講衛(wèi)生了,并馬上行動起來,力爭做一個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好學生。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恰當、適時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其精美的畫面,擺脫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在生動的意境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上的道理,以其優(yōu)美的音樂,激起學生的共鳴,創(chuàng)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得到啟迪。真可謂事半功倍。
看了“初二政治上教案”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