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冀教版下冊羅迦諾的鄉(xiāng)村相關知識點介紹
初一語文冀教版下冊羅迦諾的鄉(xiāng)村相關知識點介紹
今天給大家?guī)淼氖顷P于初一語文冀教版下冊羅迦諾的鄉(xiāng)村相關知識點介紹,主要包括原文、作者介紹、字詞、中心思想等內容,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主要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一、原文
乘車穿過了郭塔爾得山洞,便走入瑞士東南的特精省,這是意大利人種的瑞士,一切風物也是南歐的了。最惹人注意的,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忽然變?yōu)橐康姆郯咨?mdash;但白色里處處透露著衰老腐舊,反不及北方的灰色那樣新鮮。
特精省的南端是羅迦諾城,臨著一座爪形的湖,這座湖由意大利和瑞士兩國分領。若是坐在汽船上,繞湖一周,左邊一站是意大利的,右邊一站是瑞士的,雖然居民都說著意大利話,可是一邊熱狂于法西斯主義,一邊是自由和平,百余年不知干戈,對比起來,煞是有趣。
我在湖邊的一個小村落里住過一個晚夏的八月。
腳剛踏上輕松的土地,舉目一望兩旁的濃綠,便深深嗅到濃郁的故鄉(xiāng)氣味。不只是氣候和北平夏季的鄉(xiāng)間很相似,就是幾種違闊許久的生物,也在這里重逢了:中午是無邊無際的蟬聲,夜晚窗外時常有悉悉索索的聲音,那是蝎子在墻縫里出沒,更有成群成隊的壁虎,灰色的,綠色的,在壁上和草間爬來爬去,有時清早起來,露水未(xi),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長逾尺,綠得透明,像是碧玉一般,湖山寂靜,它一動也不動,你可以輕輕地在它身旁賞玩許久,不提防有一個大的蝗蟲跳出,它也飛箭般跟著竄入草的深處。
植物方面呢,也多是故鄉(xiāng)所有的。西瓜、蜜桃,這些暑中的鮮品,都非常肥美;更有那大芭蕉葉子,成蔭地伸出矮矮的墻頭。只是暗綠色,瘦而長,火焰形的遍柏,三三兩兩地被移種在別墅里,或是白色的圣母堂旁,給我們一些異鄉(xiāng)之感。
這可以說是在故鄉(xiāng)一樣的鄉(xiāng)間,
我們背山臨水,租下一所小樓。房東是這村里唯一的富戶,唯一的“世界人”。據說祖父曾經到非洲去經商,賺下了一些財寶,死后供給兒孫們享用,所以這一家人也無所事事,天冷了到巴黎去過冬,只有夏天才回到家鄉(xiāng);但在家鄉(xiāng)也忘不了都市的繁華,晚飯后每每放開收音機,收來都市的音樂,攪得四鄰不得清靜。
除此以外,遠遠近近卻是異常清靜。不但聽不到瑞士以外的國家是怎樣磨掌擦拳,勾心斗角;就是瑞士以內的事,也好像與他們無干。你若問一個本地人,“你是意大利人嗎?”他自然回答你一個“不是”。─—再往下問,“你是瑞士人嗎?”─—那么他便瞪著驚愕的大眼望著你,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只說,“我是物精省人”。不必和他們談什么羅馬、倫敦,就是本國內的日內瓦,瞿里許,在他們看來也是極遼遠的地方,雖說乘車幾小時便到。
可是我們在那些嚴肅的大都市里過過生活的人,驟然來到這里,對于這些疏散無事的“特精省人”,總有一些缺乏信任。──我們在外邊飄流無定,無論到什么地方,第一個去處便是郵局,看看有沒有轉來的信件,或是把新的通信處留在郵局里,但當我行裝甫卸,在當地郵局辦了一番交涉后,走出來,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走進郵局,空曠曠的屋里,坐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她問我話,我不懂;我用幾句臨時速成的意大利話向她說,她不懂。后來似乎彼此會意,我在一個紙條上寫好了通訊處,交給她,她接過來,點頭笑一笑,放在抽屜里,便無事了。一瞥間我望見那抽屜里亂七八糟,甚至還放著一些針線。我很不放心,但事情已經辦完了最后一階段。緊接著只有推門出去。
后來我才知道,那郵局里的局長,郵務員、信差,是三位一體的,這集中的“一體”正是那女孩的哥哥。這位哥哥本來就事務繁重,午飯后又要午睡,睡醒了還要在酒店里喝紅酒,所以把郵務員和信差的職務都交給他的妹妹,他自己則悠悠自得,處在局長的地位。
兩天后,那少女果然背著一個大信袋,在我們門前出現了,遞給我?guī)追獬醮无D來的信。我接到這些信,真是高興!這是前日交涉并沒有誤會的證明,但是她笑著不肯走,殷勤地問我:“Francobo11o?”我知道這字是郵票的意思,但我不明白她為什么這樣問我。正猶疑間,她從信袋里取出一個硬紙夾子,里邊都是郵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郵票是在她身邊帶著,問我買郵票不買。我想,這真是方便:郵票既可送上門來,那末新寫完的信也可以直接交給她了,落得不出門。但我對于她還是莫大信任,郵票固然可以在門前買,可是待發(fā)的信還是不肯直接交給她。
我們時常乘公共汽車到羅迦諾城去,沿站都有大小郵包送上來。一次,車子在一個站上停住了,石上坐著一位年老的郵差(這恐怕也是這站上郵局里“三位”集中的“一體”吧),把剛從郵筒里取出的信件一封封地在太陽底下蓋郵戳。車到了,他也不慌;下車的人下完了,他也不慌;上車的人上完了他仍然不慌,開車的人耐著性兒等他,一直等到他不慌不忙,把郵戳蓋完,把信件包好,放在車上,─—才將喇叭一按,加速駛去;回頭看,那老郵夫卻坐在那塊路石上,我望著他,他望著我們的車,直到車拐了彎,兩不相見。
像這樣的松緩隨便,在我們過慣都市生活的人看來,有些看不下去,但同時又覺得也實在親切可愛。每個大都市的人口動輒號稱幾百萬,可是比起全人類來,究竟是極少的少數;至于過著像這里的生活的人們,無論甚么地方,還是占人類的大多數。我們到底怎樣才對呢,是要使那大多數的人跟我們一樣緊張起來才對,還是叫我們這極少的少數去學一學他們的松緩?
那少女幾乎天天送我們的郵件來,一封也沒有遺失,日子久了我再想起我剛來到時對于信件的那種疑神疑鬼的心,未免太小家氣了。─—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會一天比一天地變得小家子氣。─—有一天,她的哥哥送信來了。我真是驚異!穿著制服,戴著制帽,皮靴橐橐,我從來沒有看見他這樣嚴肅整齊過。我把信握在手里,不由自主地問:“令妹呢?”他的回答是,家里生了一個小牛。
不久,小牛的誕生傳遍了左鄰右舍,我們都被邀請去參觀小牛。我們在牛棚外看見一畦碩大的番茄,于是我們摘了一籃,付了一些代價,帶回家來。從此這一家不但供我們番茄,還時常送來其他的菜蔬和作果醬的蘋果。
瑞士的肉類是出名貴的,我們一日三餐,只以菜蔬為主??墒敲姘F鹂只?。附近沒有面包房,每天早晨由一個少年騎著車挨戶送,有時卻得不到。我們一向是現錢交易,怎么也想不出不送的理由。有一次我們在湖邊候船,看見那少年正在碼頭上放跳板,同他談起來,才知道清早送面包是他的“兼差”,他的正當職業(yè)是在船碼頭上放跳板。我問他,為什么時常忘記給我們送面包呢;他仿佛在敘說與他無干的旁人的事,所舉出的理由也似乎很正大,那是因為我們住房的臺階太高。我聽著有些忿忿,同住的某夫人到底乖巧,示意給他,往后不會讓他白登高臺階的。─—經過這番談話后,彼此的交情似乎深了一些;第二天,面包按時送到了,某夫人也不失信,送他一枝香煙作為登臺階的報酬。他滿意接受了。果然,此后每日一枝香煙,面包也天天送到。
想不到,住房的臺階高也會這樣影響到吃飯問題。然而并不止于送面包一件事。我們的廚房是用煤油爐子燒飯,零買不如整購,到鄰村唯一的雜貨店里訂下一桶煤油,說妥立刻就送來。我們回來后,卻空等了一個下午,第二天又去催問,說是昨天店里沒有閑人,今天下午一定送到;于是我們回去等著,又等到了黃昏,仍然不見送來。氣忿有什么用呢,只好在次日清晨再忍著氣去問,店里老板的回答是:
“已經送去了。”
“我們卻沒有見到。”
于是大家把昨日送煤油的小廝喚來。他理直氣壯地說:“他們的臺階太高,我把煤油交給他們的鄰居了。”
回去到鄰家一盤問,那桶油放在蘋果樹下,等它的主人,已經等了一夜。
在這些人們中間住不上幾天,大家便熟識了,自己也不知不覺把皮鞋脫去,換上家鄉(xiāng)的布鞋,把領帶拋開,換上反領的襯衫,時表也用不著,鎖在箱子里,自有那日出日落給我們正確的時間─—人、動物、植物,好像站在一個行列上,人人守著自己的既不能減損,也不能擴張的范圍: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懶惰,但是沒有欺騙。這樣,湖山才露出它們的雄壯。一片湖水,四圍是默默無語的青山,山間的云,層出不窮地在變幻。有時遠遠駛來一只汽船,轉個圈子,不久又不見了,與這里的世界好象不發(fā)生一點關系。
二、作者介紹
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三、字詞
干戈 ( gē) 晞( xī ) 提防( dī ) 驚愕( è )
驟然(zhòu) 甫 ( fǔ ) 一瞥 ( piē )
四、文章中心思想
本課主要描述了鄉(xiāng)村景物(動物、植物)表達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的親切喜愛;還描述了鄉(xiāng)村人事(人和生存方式----不習慣)。小牛事件,送面包事件,送煤油事件有表達了作者心態(tài)的變化,從入鄉(xiāng)隨俗到喜歡。總體就是表達了作者對鄉(xiāng)村人事的喜歡、留念和懷念。
五、課后練習
凝望紅海灘
早聽說在雙臺河的入??谔?,每當海潮退去之后,會出現一片奇異的景觀——紅海灘,只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并沒有去理會。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陽之中的楓林或經霜之后的西山紅葉吧。然而幾年前,當我真的與紅海灘晤面時才如夢方醒——湛藍湛藍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蕩無垠的玫瑰紅,紅得那么嬌艷,那么透,那么珠光閃爍。放眼望去,那紅還無休止地向著天邊和大海延伸著。這生命之血的紅啊,紅出一種燃燒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剎那間,說不清我的心是收縮了還是放開了,我仿佛變得很小很小,像是變成了海灘嫣紅之中的一個點,又仿佛變得很大很大,大到張開雙臂就可將茫茫的紅海灘擁抱。
自從去了一次紅海灘,冥冥之中似乎總有一種聲音在耳畔滾動,它從遙遠的天邊注入我的靈魂深處——這是來自大自然的聲息,是天籟之聲,還是紅海灘的呼喚?
我曾向海洋科研的專家咨詢過紅海灘的成因,那是在海灘上大面積生長的一種植物叫堿逢草,經過含有大量鹽分的海水日復一日的浸泡,才逐漸變紅的。在其他一些含 堿量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長有這種植物,只是沒有形成這樣大的規(guī)模又沒有海潮浸泡的機遇,才沒有形成這樣的景觀。我也曾仔細地觀察過這纖細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須根極多,密密麻麻地緊緊抓住海灘的泥土,這樣,大海無論是驚濤拍岸還是輕柔的摩挲,它都會緊貼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繼續(xù)從容嫻靜地顯露著它的殷紅。我還知道了這種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藥用,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這堿蓬草不知拯救過多少人的性命呢!
從此,我不再流連那夕陽下的楓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紅葉,每有機會,便到海邊,凝望那一望無際的玫瑰紅。經人指點我還驚喜地發(fā)現,不僅僅在水陸邊緣有這誘個的景觀,乘船出海,在雙臺河口與渤海灣間的潮間帶上,也有大面積的嫣紅。在那苧不到盡頭的嫣紅之中,常有一條條纖細的小溝,泛著金鱗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兩遭蛾眉,更烘托出整個臉部俊美的輪廓。這一望無際的空曠之中沒有花香,沒有鳥語,只有點綴其間的簇簇蘆葦在秋風之中訴說著它們蒼涼的嫵媚,就連不時掠空飛過的鷗鳥也是靜靜的,不出聲響。極遠處的海面,有三三兩兩的帆影緩緩駛過。與紅海灘對峙的是海浪,它們噴著泡沫,綻放著朵朵銀花。這一切,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人間自然坦蕩的情愫鋪就而成,鐘靈毓秀,風物絕頂。靜靜地站在它的面前,做作、矯揉、壓力、限制和虛榮都會化為烏有,人變得更有生氣與活力,人,更像一個人了。
感謝博大精深的大海。億萬斯年,大海創(chuàng)造了無數奇跡,就連人類也是從大海中走來的。大海是歷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面對碧沉沉的大海和橫無際涯的紅海灘,我陡生負疚之感。在煩躁的城市喧囂和高樓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紅海灘啊,你給人以千金難買的心靈撫慰!我們該怎樣回報呢?
在熙熙利來、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會有人對它無所用心,他們對寧靜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顧是因為他們早已喪失了精神家園,他們另有所“醉”,誠如郭小川在詩中寫到的那些“財主”和“衙役”們,追風逐潮、追名逐利的黑心人是永遠也不會具有這份自然坦蕩的心境的。
由此,我想起了晉代詩人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啊,在這個世界上,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人用心靈去默默地體驗,才得到的。
(選自《散文天地》,略有改動)
1.看到那坦蕩無垠的玫瑰紅,自己仿佛變得很小很小,像是變成了海灘那嫣紅之中的一點,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
2.對紅海灘能產生美感,并從中領悟到人與自然的意義,最關鍵的是這個人的生活詞典中被刪去了兩個詞。請問是哪兩個詞?
3.“我不再流連到夕陽下的楓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紅葉”,這原因是什么?
4.這篇文章在寫作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并舉例說明。
5.文章最后引用陶淵明的詩作結,有何作用?
6.概括本文的主題。
答案:
1.因為對紅海灘的熱愛和鐘情。
2.“名”和“利”。
3.發(fā)現了紅海灘的美,一種燃燒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
4.對比手法。對比一:“我”對紅海灘的印象與“近于夕陽之中的楓林或經霜之后的西山紅葉”的對比。對比二:對夕陽下的楓林不再流連,對西山紅葉的漸漸疏淡,轉而對一望無際的紅海灘的贊美。對比三:紅海灘給人們奉獻的多,人們卻無一點回報;有人對紅海灘不屑一顧,有人從中發(fā)現了真善美。
5.告訴人們要想于煩惱喧囂的塵世中做到心遠,需要的是一種心境、一種對世事的認識,一種經過了多層思想之紗濾過后的結晶。
6.所有的自然只能是自然,它所產生的境界都需要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去體驗。沒有了人,一切都只能是原本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