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古詩兩首說課稿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廬山瀑布》和《絕句》都是我國詩歌文學中瑰麗璀璨的寶珠。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古詩兩首》說課稿,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古詩兩首》說課稿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jīng)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lián)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上節(jié)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jié)課。(略為改動:先讓學生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古詩兩首》教案
【課前準備】
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 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來,并不是很輕松,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后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一是沒有關注到學情。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小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shù)模由衔覀儗W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小學生經(jīng)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jīng)提前背誦過的。那么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干什么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二是沒有關注到詩的文化內蘊。
學古詩與學現(xiàn)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但是古詩為何歷經(jīng)千余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個中的奧秘,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情。
細到什么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jīng)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里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jīng)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余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么是“火字旁”,爾后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qū)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是帶領學生評析詩歌。
IEA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
第四層,檢視并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
我們的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更多是關注學生一、二層面的能力,很少關注三、四層面的,導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評析文章內容、寫法、人物特征等等,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比如,我在教《古詩二首》時,當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詩意,會背誦的情況下,我問:“再請細細讀這兩首詩,你覺得哪里寫得特別好?為什么?”
學生的發(fā)言是能給你意外的收獲的。他們談到許多——
《望廬山瀑布》:有的說“掛”字用得好,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像畫一樣美;有的說“飛流”用得好,讓人感覺到瀑布水流速度非???有的說“直下”用得好,讓人覺得山勢陡;有的說“銀河落九天”比得好,讓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頂;也有人說“疑”字用得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絕句》:有的說顏色很美,因為詩歌里寫到了四種顏色,黃、翠、白、青,覺得很淡雅;有的說聲音很動聽,一個“鳴”字讓人覺得鳥在唱歌;有的說“飛”字給人動態(tài)美,“泊”字給人靜態(tài)美。當然這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中,因此,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為“群”鷺是亂的,而“行”是整齊的,這點我備課時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真的很激動,可見我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時間,設置足夠的自由度,他們是能夠學好的。
這也與我近段時間在看的《好媽媽一定要懂的幾個心理效應》中的“魚缸效應”是一致的。也就是,當魚放在小魚缸太久了,他的身體長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長了,哪怕后來你再將他放回大海,他的體形也不再長。即過度的框架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家長與老師都應給孩子一個寬松、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多引導,多讓孩子去選擇去發(fā)展,這樣孩子將來的路會更寬更廣。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