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二必修五《說“木葉”》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語文高二必修五《說“木葉”》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說 木葉 》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恼Z文高二必修五《說“木葉”》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高二必修五《說“木葉”》問題探究
林庚先生說,“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差別則一字千里。“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的濃陰的聯(lián)想。而“木”呢?它本身就含有一個(gè)落葉的因素,“葉”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因此“木”“是一個(gè)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林先生列舉了大量的詩句來論證自己的觀點(diǎn)。應(yīng)當(dāng)說,林先生的論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但也有失之過于武斷的嫌疑。
下面我們提出三個(gè)問題,請大家探討:
其一、樹,一定不是秋天的象征嗎?
其二、“落木”,是不是不一定“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
其三、“木”是不是一定把“葉”排斥在外?
語文高二必修五《說“木葉”》探究思路
其一、樹,不一定不是秋天的象征。南朝梁范云《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唐·王績《野望》:“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木,也不一定是落寞蕭索的清秋的形象。《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這里的“牛山之木”曾經(jīng)是枝葉繁茂,郁郁蔥蔥,那是多么美麗,顯然絕不是清秋之景。如果說《孟子》不是詩歌,還不足以為憑的話,那么請看《詩經(jīng)·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樹之。”荏染,柔和的樣子,這里的“木”也絕不是光禿禿、干巴巴的樹干,“葉”并沒有被排斥在“木”之外?!对娊?jīng)》中有“木”的詩句還有很多,大多都含有“葉”,無論在“概念”上,還是“形象”上都與“樹”別無二致。
其二、“落木”,不一定“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不要忘記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黃庭堅(jiān)的“落木千山天遠(yuǎn)大”,描寫的是大景,“落木”加了“無邊”、“千山”這樣的修飾語。如果沒有這些修飾語呢?請看王十朋的《點(diǎn)綘唇·素香丁香》:“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這里描寫的是小景,很難使人產(chǎn)生“寒風(fēng)掃高木”的聯(lián)想。
由此可見,“木”是不是含有“清秋的氣息”,“落木”是不是含有“落木千山”的意韻,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從詩歌的具體語境出發(fā)。任何依賴別人的現(xiàn)成結(jié)論,照葫蘆畫瓢的懶漢思想,都是要不得的。而林先生在這個(gè)問題上之所以犯有片面性的毛病,恐怕還是在于他搜集的材料不夠周全。
其三、“木”是不是一定把“葉”排斥在外?對這個(gè)問題要有歷史的觀點(diǎn)。從字的淵源來看,應(yīng)當(dāng)先有“木字”,再有“樹”字。“木”是一個(gè)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像樹木形,上為枝葉,下為樹根。“樹”,是一個(gè)形聲字。從木,尌聲。古代“木”多用作名詞,樹多用作動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后來,“木”的意義漸漸被“樹”替代,“樹”既用作動詞,也用作名詞,“木”從“樹”的意義中分離出來,“便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所以“葉”被排斥在“木”之外是后起的意義,不是“木”的本義。由此可見,作者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出了問題,文中的分析犯下了“以今義釋古義”的錯(cuò)誤,出現(xiàn)了錢鐘書先生所提到的“我們反而是古人的長輩”的情況,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兒子生母親”了。
語文高二必修五《說“木葉”》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相關(guān)文章: